第三个字目成语(33个)(第三个字是木的成语)

第三个字目成语(33个)(第三个字是木的成语)

第三个字目成语(第三个字是木的成语)(33个))

第三个字目成语(第三个字是木的成语):不知不觉,人非木石,刚毅木讷,呆似木鸡,呆头呆脑,呆如木鸡,呆若木鸡,土牛木马,奔走相告,山颓木坏,张口结舌,心如木石,木头木脑,泥塑木雕,目击耳闻,目瞪口呆,目食耳视,矫若游龙,石心木肠,竹头木屑,绳锯木断,舌敝耳聋,草衣木食,蠹众木折,身非木石,金口木舌,铁心木肠,铁打心肠,面命耳提,风流倜傥,下乔木入幽谷,颠倒错乱,目濡耳染。

1、不知不觉  bù zhī bù jué

释义:不知不觉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  

2、人非木石  rén fēi mù shí

释义:人非木石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  

3、刚毅木讷  gāng yì mù nè

释义:刚毅木讷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4、呆似木鸡  dāi sì mù jī

释义:呆似木鸡  见“呆若木鸡”。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5、呆头呆脑  dāi tóu dāi nǎo

释义:呆头呆脑  呆:痴呆、迟钝。形容傻乎乎的或迟钝的样子。

出处: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  

6、呆如木鸡  dāi rú mù jī

释义:呆如木鸡  见“呆若木鸡”。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7、呆若木鸡  dāi ruò mù jī

释义:呆若木鸡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8、土牛木马  tǔ niú mù mǎ

释义:土牛木马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出处:《关尹子 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9、奔走相告  bēn zǒu xiāng gào

释义:奔走相告  奔;走:跑。奔跑着互相转告。形容人遇到重大的或非常的事件时;急迫地互相转告有关的人。

出处:宋 张孝祥《寿芝颂代愡得居士上郑漕》:“诏天下之日,淮民欢呼,奔走相告,自州达之县。”  

10、山颓木坏  shān tuí mù huài

释义:山颓木坏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11、张口结舌  zhāng kǒu jié shé

释义:张口结舌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12、心如木石  xīn rú mù shí

释义:心如木石  心灵像树木石头一样,毫无情感、欲念。

出处:《五灯会元 百丈怀海禅师》:“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四》:“君不以异类见薄,故为悦己者容,北室生心如木石,吾安敢近?”  

13、木头木脑  mù tóu mù nǎo

释义:木头木脑  形容呆板、迟钝

出处:沈虎根《小师弟》:“而且变得木头木脑,竟连他母亲来看他也会显得冷冰冰的。”  

14、泥塑木雕  ní sù mù diāo

释义:泥塑木雕  用泥土塑造、木头雕刻的偶像。比喻人的动作及神情呆板。

出处: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么灵感在那里。”  

15、目击耳闻  mù jī ěr wén

释义:目击耳闻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16、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释义:目瞪口呆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17、目食耳视  mù shí ěr shì

释义:目食耳视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出处: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18、矫若游龙  jiǎo ruò yóu lóng

释义:矫若游龙  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

出处:明 梅鼎祚《玉合记 义姤》:“看他矫若游龙,超逾集乌。……夜月红楼,树下霓裳出月。是好舞也。”  

19、石心木肠  shí xīn mù cháng

释义:石心木肠  石、木都是硬物,形容坚定不动摇。

出处:宋·苏轼《谢失察妖贼表》:“布衣蔬食,或木死于饥寒;石心木肠,誓不忘于忠义。”  

20、竹头木屑  zhú tóu mù xiè

释义:竹头木屑  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出处:宋 郑樵《上宰相书》:“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21、绳锯木断  shéng jù mù duàn

释义:绳锯木断  拉绳作锯;也能锯断木头。比喻力量虽小;条件虽差;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难办的事做成。

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2、舌敝耳聋  shé bì ěr lóng

释义:舌敝耳聋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23、草衣木食  cǎo yī mù shí

释义:草衣木食  木:树。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

出处: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24、蠹众木折  dù zhòng mù zhé

释义:蠹众木折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出处:《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25、身非木石  shēn fēi mù shí

释义:身非木石  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26、金口木舌  jīn kǒu mù shé

释义:金口木舌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出处: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27、铁心木肠  tiě xīn mù cháng

释义:铁心木肠  见“铁心石肠”。

出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王介甫少时作《石榴花》……此老风味不薄,岂铁心木肠者哉。”  

28、铁打心肠  tiě dǎ xīn cháng

释义:铁打心肠  谓心肠像铁铸成的。形容人刚强的秉性。

出处: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八出:“望断天涯无故人,便做铁打心肠珠泪倾。”  

29、面命耳提  miàn mìng ěr tí

释义:面命耳提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出处: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30、风流倜傥  fēng liú tì tǎng

释义:风流倜傥  风流:洒脱不拘、富有才学;倜傥:超逸豪爽;不拘束。有才华、有学识、风度洒脱豪爽;不拘于世俗礼节法度。

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那卢生生得伟貌长髯,风流倜傥。”  

31、下乔木入幽谷  xià qiáo mù rù yōu gǔ

释义:下乔木入幽谷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32、颠倒错乱  diān dǎo cuò luàn

释义:颠倒错乱  颠倒:本末倒置;错乱:错杂混乱。把本来的顺序完全搞乱,完全失去正常状态。

出处:《旧唐书·礼仪志一》:"玄析之为三,颠倒错乱,皆率胸臆,曾无典据,何足可凭。"  

33、目濡耳染  mù rǔ ěr rǎn

释义:目濡耳染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