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死的词语四个字(40个)(形容死的词语成语)

形容死的词语四个字(40个)(形容死的词语成语)

形容死的词语四个字(形容死的词语成语)(40个))

形容死的词语四个字(形容死的词语成语):不死不活,不死不生,不知死活,不顾死活,九死不悔,出入生死,出死入生,出生入死,半死不活,半死辣活,吊死问疾,含笑九泉,回生起死,垂死挣扎,堆垛死尸,大难不死,家破人亡,寂若死灰,岌岌可危,底死谩生,得人死力,成仁取义,打死老虎,抵死漫生,抵死瞒生,抵死谩生,极乐世界,爱生恶死,狐死兔泣,狐死首丘,红颜薄命,苟延残喘,见死不救,计出万死,蹈节死义,长生不死,风中之烛,风中秉烛,风烛草露,魂飞魄散。

1、不死不活  bù sǐ bù huó

释义:不死不活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2、不死不生  bù sǐ bù shēng

释义:不死不生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3、不知死活  bù zhī sǐ huó

释义:不知死活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4、不顾死活  bù gù sǐ huó

释义:不顾死活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5、九死不悔  jiǔ sǐ bù huǐ

释义:九死不悔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出处: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出入生死  chū rù shēng sǐ

释义:出入生死  出生入死。

出处: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7、出死入生  chū sǐ rù shēng

释义:出死入生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出处: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8、出生入死  chū shēng rùsǐ

释义:出生入死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9、半死不活  bàn sǐ bù huó

释义:半死不活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摧残的状况。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

出处:清 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10、半死辣活  bàn sǐ là huó

释义:半死辣活  指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出处:参见“半死半生”。  

11、吊死问疾  diào sǐ wèn jí

释义:吊死问疾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出处:汉 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12、含笑九泉  hán xiào jiǔ quán

释义:含笑九泉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13、回生起死  huí shēng qǐ sǐ

释义:回生起死  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14、垂死挣扎  chuí sǐ zhēng zhá

释义:垂死挣扎  垂:快要;接近。接近死亡时的拼命支撑、抵抗。

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他这会儿真的熬到了垂死挣扎的时刻。”  

15、堆垛死尸  duī duò sǐ shī

释义:堆垛死尸  堆垛:堆积;死尸:死人尸体。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出处:宋·许凯《彦周诗话》:“凡作诗若正尔填塞,谓之‘点鬼簿’,亦谓之‘堆垛死尸’。”  

16、大难不死  dà nàn bù sǐ

释义:大难不死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17、家破人亡  jiā pò rén wáng

释义:家破人亡  家园被毁;亲人死亡。形容家庭惨遭不幸。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元安禅师》:“师曰:‘家破人亡,子归何处?’”  

18、寂若死灰  jì ruò sǐ huī

释义:寂若死灰  寂:静悄悄,没有声音。一点声响也没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静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19、岌岌可危  jí jí kě wēi

释义:岌岌可危  岌岌: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形容形势极其危险。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20、底死谩生  dǐ sǐ màn shēng

释义:底死谩生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出处: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21、得人死力  dé rén sǐ lì

释义:得人死力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

出处:《晋书·贾充传》:“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22、成仁取义  chéng rén qǔ yì

释义:成仁取义  仁:仁爱;义:道义;正义。指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打死老虎  dǎ sǐ lǎo hǔ

释义:打死老虎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出处: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  

24、抵死漫生  dǐ sǐ màn shēng

释义:抵死漫生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出处: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25、抵死瞒生  dǐ sǐ mán shēng

释义:抵死瞒生  见“抵死漫生”。

出处: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着脱身利己的机谋,正中这抵死瞒生的手策。”  

26、抵死谩生  dǐ sǐ màn shēng

释义:抵死谩生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出处: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五卷:“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27、极乐世界  jí lè shì jiè

释义: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成道时所居住的乐土;是一块可以摆脱人间一切烦恼的净土。后泛指无忧无虑、快乐如意的理想境界。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28、爱生恶死  ài shēng wù sǐ

释义:爱生恶死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29、狐死兔泣  hú sǐ tù qì

释义:狐死兔泣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愿将军垂盼。”  

30、狐死首丘  hú sǐ shǒu qiū

释义:狐死首丘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31、红颜薄命  hóng yán bó mìng

释义:红颜薄命  旧指美貌女子不是早死;就遇不到好人或生活多磨难。红颜:美貌女子;薄命:命运不好。

出处: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知他是今世是前生,总则我红颜薄命。”  

32、苟延残喘  gǒu yán cán chuǎn

释义:苟延残喘  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残喘:临死前仅存的喘息。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出处: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灭。”  

33、见死不救  jiàn sǐ bù jiù

释义:见死不救  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出处: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34、计出万死  jì chū wàn sǐ

释义:计出万死  谓谋划来自必死的决心。

出处:《宋书·武帝纪》:“不然。彼兵速锐,计出万死。”  

35、蹈节死义  dǎo jié sǐ yì

释义:蹈节死义  蹈:履行,实行。坚守节操,以身殉义。

出处:《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  

36、长生不死  cháng shēng bū sǐ

释义:长生不死  生命长存,永不死亡。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辨问》:“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37、风中之烛  fēng zhōng zhī zhú

释义:风中之烛  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出处:明 李贽《覆邓石阳书》:“犹闻拜疾趋,全不念风中之烛,灭在俄顷。”  

38、风中秉烛  fēng zhōng bǐng zhú

释义:风中秉烛  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出处: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39、风烛草露  fēng zhú cǎo lù

释义:风烛草露  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40、魂飞魄散  hún fēi pò sàn

释义:魂飞魄散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