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成基故居(熊成基个人资料)
最忆是巢州综合编纂
李慰农(1895-1925),原名李尔珍,化名王伦,巢湖市庙岗清水涧人。李慰农,是继邓恩铭之后青岛党组织的第二任负责人,是党的创立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李慰农幼年受教于柘皋著名塾师郑鸿胪、李妥先等人,1912年考取芜湖第二农业中学。“五四运动”爆发时,李慰农是芜湖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李慰农以关注中国农民问题出名,被称为“农民博士”。
>熊成基故居(熊成基个人资料)
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在法兰西开会时,大会代表有:赵世炎、杨士彬、陈乔年、陈延年、王若飞、刘伯坚、肖三、李慰农、王人达、傅钟、周恩来、李维汉等人。
1925年,李慰农奉命回国,被分配到山东工作。7月在去小鲍岛召开秘密会议时被捕,29日,李慰农在青岛团岛海滨被秘密杀害,时年30岁。罗章龙(1896-1995)惊闻李慰农牺牲的噩耗,作诗痛悼:“黄海帅旗李慰农,沉雄远略兼雍容。山东革命勋名懋,不废江河一代宗。”
李慰农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为纪念李慰农烈士,青岛有关方面编纂了《李慰农烈士专辑》,邓小平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聂荣臻元帅题词:“李慰农烈士永垂不朽”;全国铁路总工会出版的《革命战士集》,也为李慰农立传;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节目,也播放了李慰农专题片。
陈原道(1902-1933),男,又名元道,1902年生,栏杆镇陈泗湾人。幼年就读于龙华小学堂;1921年考入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1925年9月,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3月,陈原道从苏联回国,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长、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秘书长、河北省委负责人兼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工联党团书记等职。1933年1月7日,在上海被捕入狱,4月10日,在南京雨花台就义。
刘纪原,陈原道之子,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历任七机部12所所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2011年10月2日,刘纪原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航天领域最高奖项冯卡门奖。
杨士彬(1895-1948),庙岗小王岗村人,和李慰农一样,也是浮槎山骄子。他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参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杨士彬与郑超麟、李慰农在一个小组。杨士彬、李慰农来自于一个乡,同时加入一个组织,又分在一个组,成为传奇。
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在法兰西开会时,大会代表有:赵世炎、杨士彬、陈乔年、陈延年、王若飞、刘伯坚、肖三、李慰农、王人达、傅钟、周恩来、李维汉等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后来转为中共党员。
民国14年,杨士彬回国,任芜湖第二农业学校教员,同宫乔岩、阿英、李克农、佘小宋、王稼祥、甘天沐等一起开展革命工作。后与刘希平、佘小宋、张秋人在澛港创建新民中学,任训育主任。
民国15年10月前后,他是中共芜湖特支(属中央管理)负责人之一。次年3月,杨士彬任国民党左派芜湖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
民国16年5月间,中共安徽省临委在武汉成立。8月,省临委部分委员回到芜湖,杨士彬参加省临委。同年冬,被派往宣城,任中共宣城县委书记。
民国17年1月23日被捕。杨士彬被捕后,被押送安庆,转解南京卫戍司令部,后判刑入狱。在狱中受到残酷折磨,以致精神失常。民国37年逝世于浙江丽水县。
另外,杨士彬是“传奇将军”李克农的入党介绍人。
汪胜友(1870-1925),巢湖市槐林镇大汪村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汪胜友进郑州铁路大工厂做工,后加入工会组织。因其性耿直,富胆识,时有“汪胜友为工人打冲锋”之誉。
1926年2月,工人群众推选汪胜友任京汉铁路总工会郑州分会会长。8月30日夜,与郑州铁路工务处工人总代表司文德同时被捕,9月9日在郑州长春桥口英勇就义。郑州二七纪念塔纪念的就是他们。
吴屏周(1916-1947),巢湖中垾镇罗家巷人。
1939年秋天,吴屏周根据上级党委关于“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坚持巢北斗争”的指示,组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巢湖游击大队,建立了敌后抗日政权,吴屏周任十大队教导员。1946年12月被派往大连。1947年5月,大连建新公司裕华工厂(五二三厂的前身)成立,吴屏周被任命为厂长。1947年9月23日,吴屏周亲自进行炮弹试验,不料炮弹没有按计划爆炸,而是在吴屏周上前检查时爆炸。吴屏周为此献出了只有31岁的年轻生命。
张本禹(1900年-1937年8月),字文衷,1900年生于巢县洪家疃。弟兄四人中排行第三,随长兄张治中参加孙中山的护国军。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后,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副官,参加北伐。1936年8月,在闻名全国的“百灵庙大捷”战役中立战功受到了嘉奖,1937年8月押运军火时遭日军空袭牺牲。张本禹是抗日战争(1937)爆发后,第三位阵亡的少将以上军衔的将领,在他前面的是佟麟阁和赵登禹。
张本禹牺牲后,巢县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公葬于巢南,今东庵森林公园内。
1980年,张本禹被追认为抗日烈士。2002年,居巢区人民政府公布张本禹烈士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24日,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张本禹烈士名列其中。
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期间,巢湖夏阁涌现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周正峰烈士。
周正峰(1881-1909),夏阁镇燕窝周村人,皖江九烈士之一。周自幼父母双亡,由长兄尚文抚育,7岁入学,读书10年。他平时喜爱使拳踢腿,乡人传之能飞墙走壁。青年时,受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岳王会”组织。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安徽招募青年300人为武备练军。周正峰与范传甲、石德宽等数十人均被入选。不久,结识熊成基、倪映典、柏文蔚等。后由南京武备学堂毕业。次年,安徽筹办新军,范传甲、周正峰等在新军中开展活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死,清统治集团内“群情震骇”。十九日下午,新军中革命志士集于杨氏试馆,举行秘密军事会议,公推熊成基(炮营连长)为起义军总司令,兼率炮营;周正峰、田激扬均为马营排长,率马营。当晚9时,两营举火为号,同时举义。炮营管带陈镛昌出面阻止,被士兵枪杀。周正峰砍倒马营管带李玉椿。两营会师后至菱湖嘴弹药库取得子弹。此时,驻城外步、辎各营队下级军官纷纷响应起义,约2000人,直奔安庆城。由于巡抚朱家宝防范严密,加之又以重金笼络士兵固守,起义军只得猛攻猛打,炮弹日久失灵,效力不大。围城一昼夜,数次冲锋,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二十日,水师督陈从周带领5艘军舰赶到,发炮轰击,将起义军阵地摧毁;江督端方又调7个营逼近城郊,使起义军腹背受敌,于二十日夜10时向集贤关突围,分三路北撤,欲夺取合肥为根据地,以图再举。但终因孤军无援,损失惨重。熊成基、周正峰率领的一支起义军,到达庐州境已不满百人,不得不遣散余部分头隐蔽。
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下令缉拿周正峰。次年春,周正峰在家中被官府发觉,于突围时受伤被捕,三月二十日就义于安庆。周正峰被捕后,在供词中有“我死之后,当化生几千百万之革命党。尔等亡国之徒,尚不知耻,以我们党人血来染你的红顶子,恐为天理所不容”等语。
孙中山先生给予马炮营起义高度评价,说:“乃长江下游在辛亥革命前一次规模很大的武装起义。”民国成立后,柏文蔚都督迁九烈士遗骸葬安庆西平山头。民国12年(1923),孙中山先生遣使致祭,并亲笔为皖江九烈士一一题写了墓名。由孙中山题书的九烈士墓墓碑,第一位即巢湖夏阁人周正峰。
刘毓璠(1912-1942),巢县刘原道之孙、刘晦九之子。在刘毓璜、刘毓珩(陈其五)、刘毓璠、刘毓琳四兄弟之中,排行老三。
1932年,刘毓璠从巢县县立初级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扬州中学。1935年秋,进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并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参加铁流文艺社、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夏,他随兄长刘毓璜、刘毓珩等返回家乡,投身到地方抗日救亡活动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上奔赴山西八路军总部。1942年5月下旬,日军分别由正太、同蒲、平汉等地出发,合围八路军总部驻地麻田,妄图消灭我八路军指挥机关,刘毓璠随八路军总部及中共北方局转移。为掩护军民突出重围,在左权副参谋长指挥下,双方在十字岭展开激战。在这场战役中,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科长刘毓璠英勇就义。
胡海如(1922年1月-1943年5月),原名胡经珠,1922年1月出生于原巢县槐林区柳山乡大胡自然村。1937年底参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大胡村党支部书记,乡、区游击队队长,中共槐林区委委员等职,1943年5月英勇捐躯,年仅22岁。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为了缅怀烈士,将柳山乡改为海如乡。1992年,海如乡并入槐林镇。1994年4月,槐林镇在海如村建成胡海如纪念馆。2010年,地方将胡海如纪念馆修葺一新。2016年,公布为巢湖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行列。
1938年5月1日,侵华日军占领夏阁
丁筱樵(1877-1938),巢湖市下汤丁孙村人。清末毕业于安徽省自治讲习所。民国初年,先后在河北省徐水、南皮、安徽歙县等地任职,晚年返乡,深得乡人敬重,为地方名望之士。
日军占领夏阁后,指定缙绅丁筱樵任维持会会长,丁拒不从命,投水自尽。危难之中坚守底线、保持气节,为国争气、为夏阁争了光。
《大公报》披露丁筱樵死讯后,冯玉祥将军于汉口召集同乡开会追悼,并吊以长歌:
老先生,丁筱樵,我巢县,大贤豪。家住夏阁年七十,人品学问均极高。
近月来,倭寇到,丁老丈,被抓着。逼要壮丁做工事,更要妇女供胡闹。
丁老丈,把头摇,这种事,办不到,杀我剐我全可以,大中华人不屈挠。
小倭寇,限期到,不交人,不得了。老丈思前又思后,决心一死把国报。
嘱家人,记恩怨,快努力,去抗战,惟有拼命才能生,要做乡人好模范。
话说毕,字写完,一条绳,梁上悬,口中大骂强暴者,从容就义命归天。
我巢县,有高贤,丁老丈,名占先。一死足以寒敌胆,一死留芳亿万年!
山西平陆发现的民国二十八年抗战烈士纪念碑
郑赓成(1892年-1941年),原名祖成,字赓成,生于光绪17年(1892年),卒于民国30年(1941年),巢湖市庙岗乡路店郑冲村人,为郑畅初公长子。
郑赓成,出生于书香家庭,自幼聪慧,悟性过人。
7岁进私塾书堂,16岁读完全程私塾课目,入正式学堂“两江师范”。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秀,年年被学校评为优等生。受其父的进步思想教育影响,毕业后考进“北洋速成炮兵学院”,后又入“保定军校”,学习三年军事作战课目。
郑赓成在军校期间,因成绩卓越,毕业后被国民政府派任。曾任本省五河县县长。因卢沟桥事变及战事需要,调任第二战区卫立煌部团长,第38军干部学习班教官等职。后任96军177师补充团军械处处长(属杨虎城将军部)。
1941年,在山西省平陆县茅津渡进行防御作战。在一次日伪军对茅津渡实施大规模扫荡中,郑赓成等人弹尽粮绝,英勇阵亡,时年49岁。郑赓成阵亡后,国民政府将阵亡士兵统一安葬在西安抗日公墓。
刘之良、刘之堂两位烈士。百余年前,辛亥革命风云激荡皖江大地,巢县城刘家大屋刘之良、刘之堂等革命志士,毁家纾难,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二次革命,结识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志士。兄弟二人于1914年8月6日在省城安庆英勇牺牲,被誉为“辛亥巢县刘氏双烈”。
刘之良(1883年-1914年),字少良、号中堂;天长县教谕、泗州知州。其子刘天麟,船政学堂毕业;刘天麟之子刘平贵,曾任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等职。
刘之堂(1885年-1914年),字济良、号少堂,武举人。为兄衙署幕宾,助兄联络会党人士,往返皖浙,出入秋瑾、锡麟宅。刘之堂的女儿叫刘天娇,女婿是张惟吾;刘天娇、张惟吾之子张崇岫。
金隆芳(1912-1942年),字子美,曾用名金斯理、陈默君,褒山大庙村人。
金隆芳幼年读私塾。民国1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民国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后,金隆芳辗转于上海中国公学、江南学院、惠平中学、华美女中等学校读书和执教。“七·七”事变时,他正利用暑假回家探亲,发动含山城各界人士组织抗敌后援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26年秋,去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工作,任陕北公学四队主任,负责党支部工作,12月初,前往晋冀豫根据地工作。金隆芳被誉为“敌后文化事业的柱石”。
1942年5月,在反日伪军大“扫荡”中,时任晋冀豫边区政府文联负责人的金隆芳在太行山区辽县(今山西省左权县)十字岭壮烈殉国,年仅30岁。
金隆芳纪念亭,位于含山城西。
胡业桃(1949-1970),和县石杨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模范共青团员,海军航空兵战士。
196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0年1月25日在战备施工中,不顾危险援救战友,触电牺牲。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以《一份没有填写的入党志愿书》,使得胡业桃的事迹尽人皆知,并传出了国门。烈士家乡修建了墓园,为马鞍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永祥(1948年-1966年10月10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66年2月在杭州参军。
1966年10月10日,蔡永祥为保护钱塘江过桥列车安全牺牲。10月30日,南京军区作出“关于宣传和学习蔡永祥同志的决定”,追认其为中共正式党员,记一等功;11月12日,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和广大民兵向蔡永祥学习;1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向蔡永祥学习。《解放军报》从11月17日起到年底,先后发表了三论向蔡永祥学习的评论员文章。
巢湖北岸长临河镇大蔡村,是蔡永祥烈士的老家,建有“蔡永祥纪念馆”,一度改名为“大红村”。
王子龙(1908-1938)又名王凌云,夏阁镇万山埠人,幼读书。1927年在冯玉祥部任警卫排长。抗日战争初期回巢开展抗日活动,任巢县黄山抗日游击大队第二分队队长。1938年被杀害。
抗战初期,冯玉祥将军派冯宏谦、冯文华和王子龙3人先后从武汉回巢县汪家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王子龙回巢后协助冯文华、张恺帆、舒正海等组织巢抗游击队。巢城沦陷后,冯文华率部在小佛岭打响了巢北抗日的第一枪。后来成立了巢县黄山抗日游击大队,冯文华任大队长,张恺帆为政委,方纯一任第二分队指导员,王子龙为队长。部队活动于夏阁、尉子桥、黄山一带。这是中共领导的皖中第一个抗日地方武装。
1938年,方纯一、王子龙在刘仁庵事件中被叛徒杀害。烈士墓在夏阁花庙地。
胡竺冰(1894年-1940年),名可之,字铸侬,烈士。生于无为县白茆洲。幼年就读于乡村私塾,1915年考入安徽省安庆法政专门学校。
1918年在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投身反对军阀的贿选斗争,并创办了《清议报》。1923年返回家乡创办了“青年读书会”;1924年夏,会同高莫适、李庶人等人在“青年读书会”的基础上创办了“私立义务小学”。1927年3月,北伐军第七军三师进军无为,成立“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胡竺冰为主任委员。1928年夏,与黄镇、郑曰仁等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桐城县浮山中学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为党组织做宣传和联络工作,期间继续从事反帝反蒋拥共活动,并先后参加社联、左联和世界语学会等革命团体,与鲁迅、沈钧儒等时有来往。……1938年2月,安徽省动委会成立,胡竺冰应章乃器、朱蕴山、周新民电邀,赴任省动委会文化委员会委员。
中国早期革命人士,长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帮助,被称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和“鲁迅式的战士”。
吕惠生(1903-1945),又名余四海,1903年出生于无为县泥汊区十里墩乡吕巷村。
1915年,他小学毕业后,考入安庆第一农业学校。1922年秋,他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6年大学毕业。1939年参加革命,曾担任《无为日报》社社长兼主编。皖南事变后加入苏北游击纵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日根据地仪征县县长、无为县县长及皖中行署主任、皖中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员等职。1945年9月随新四军第七师北撤时在芜湖被捕,11月牺牲于南京。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