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同济大学分校区)

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同济大学分校区

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500号。校舍占地面积405.9亩(含生乐、桃李公寓,不含家属区土地面积),校舍总面积23.36万平方米。

学校在校区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设有医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管委办、保卫办、后勤办、能源办及同济科技园沪西园区及其他常驻单位共30余个。共有在编职工104人,其他人员844人,办学单位2个(医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约1056人。

随着学校发展的需要,医学院的迁入,沪西校区也处于一个逐步的转型过程中,校园环境与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校区房产资源得到进一步调整与利用,校区面貌焕然一新,呈现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景象。

中文名

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创办时间

所属地区

上海市

类别

公立大学

沪西校区党工委

党工委办公室

团工委

校区管理委员会

校区管委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保卫工作办公室

教务处(沪西)

资产办公室(沪西)

财务办公室

后勤服务中心

学院设置

土木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法政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学部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音乐系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高等技术学院

沪西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学院介绍

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目前院内设有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梁工程系、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五个系、所,另外还有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有教职工47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135人。设有10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学院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桥梁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几十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业绩享誉海内外,培养造就的土木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遍布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

土木工程学院除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之外,还承接国家级和省部委级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各类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积极参加全国和上海地区的各类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研究和开发,项目涉及土建工程的各个领域,在国内外土建工程界有着良好的声誉。

土木工程学院近期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积极参与国内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土木工程学科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领域探索创新,为提高我国在国际土建工程领域的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测绘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地资源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上下水道系,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教学和科研学术机构。学院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给水排水专业)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目前共有教职工1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37人,副教授31人。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50人,研究生160人。学院下设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国家及部委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有"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成套技术及示范"、"化学-生物絮凝组合技术与设备"、"高级催化还原技术与设备"、"填埋场矿化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城市污水活性污泥法生态毒性削减的智能模型研究"、"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湿式氧化催化剂和反应器的研制与开发"、"新型膜-生物反应器的研制与应用"和"多相光催化氧化技术与设备开发"等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有芬兰MTT(欧盟第五框架计划项目)"城乡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法国合作项目"城市水资源管理"等。

2003年学院主持和参加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01年以来获其他省部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多项。

2002年,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共同建立UNEP-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简称IESD学院)。IESD学院的成立使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跨入了全面国际化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它将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地区或全球环境保护项目。

2004年7月,IESD学院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有亚太地区超过25个国家环境领域的未来领导人前来参与培训、交流。IESD学院将开始招收亚太地区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已经有多所大学联盟学校参与该计划。

近年来学院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国际合作中法研究生班每年输送10多名学生到法国巴黎高科理工大学学习,学生获得同济大学工学和巴黎高科理工大学理学双硕士学位。

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现下辖哲学系、中文系、历史学系、文化产业系等四个系。

学院拥有教职工65人,教师和科研人员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教师中的博士比例高达64%。同时,人文学院现设有外国哲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等10个专业的硕士授权点和外国哲学专业的博士授权点。

法政学院

法政学院下设法律学、政治学、社会学三个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知识产权学院及若干研究所,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获得中、美、日、德、法各国博士学位者达40余人,并有教授21人,副教授47人。

学院设有法学、国际政治、社会学3个本科专业及15个研究生专业和2个博士授权点。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现设有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两个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生物化学与生物分子学(二级学科)和生物工程(工程硕士)三个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医学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专职、兼职人员中,有院士3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18人,讲师18人。归国留学人员20余人,多数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理学部

专业设置: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数学系

数学系已形成了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并重的办学体系。

数学系目前有近百位教师,其中正副教授58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具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5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以及硕士点,具有数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还拥有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及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

数学系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2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

物理系

物理系具有声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授予权及凝聚态物理博士授予权,及物理系博士后流动站。

化学系

化学系具有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6个硕士点及化学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工85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师中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6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学院具有海洋地质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海洋地质学博士点。

本院拥有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和马在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优秀学术梯队,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同济大学特聘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人才2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

音乐系

本专业设有:钢琴演奏、声乐演唱、西洋弦乐器演奏、西洋木管乐器演奏等项目。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职教师资)、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职教师资)、电子信息工程(职教师资)、工商管理(职教师资)4个本科专业,学制4年,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6所部属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之一,是全国和上海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重点培训基地,也是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学院设有工程力学和飞行器制造工程2个本科专业,具有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5个硕士点和5个博士点,并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教师78人,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37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共有博士39位。

高等技术学院

学院的专业设置完全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发挥同济大学在师资、学科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9人(其中博士22人)。

沪西学院

沪西学院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精神,学院实施“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功能协调发展。通过开放式教学、独立项目研讨、案例分析、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具备国际教育背景,成为超强竞争意识、独立创新能力、灵活应变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网络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以应用型、技术性、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综合了同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并溶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开设了“建筑工程与信息技术”、“交通工程与信息技术”、“信息工程”、“法学”四个本科专业。网络教育学院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教师资源,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富于创新精神,在充分吸纳传统学科精髓的基础上,乐于奉献,勇于改革,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和艺术的探索,开发了一批融知识和智慧于一体的课程。网上学生园地的丰富多彩更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教育学院是同济大学最年轻,也是最有希望的学院之一。

网络教育学院拥有目前国内一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教室,科学化的管理,以及采用了实时交互、课件点播、远程网站、自学导读、电子阅览等只有网络教育才能实现的现代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

学院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与上海市建委共同开发智能化网络考试考务系统,还获得了教育部多项资源建设项目;在企业支持下,自行开发了远程网站管理系统、网络课件点播系统、远程智能化考试考务系统、网上答疑系统、后台课件及资源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研制了一些用于远程教育的仪器,此外还在全国建立了实时交互式远程传输通讯系统;利用专业与技术的优势,培养出一批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于一身的教师。在同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在社会支持下,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一定会乘风破浪、迅速成长。

继续教育学院

依托同济大学的资源优势,继续教育学院自1956年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是以工科类本科成人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是“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评估中,唯一获得函授、夜大学“双优”的学校;是全国三所开办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的学校之一;是全国第一家学习型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创办成人高等教育至今,已培养了数万名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历届校友中功业彪炳,声名卓着者灿若繁星;上海建工集团院总工程师、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建设部前任副部长谭庆琏,北京市前任副市长阳安江,上海市府原副秘书长吴祥明是毕业生中杰出的代表。

生活服务

通讯方式

沪西校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通讯环境。各寝室都装有直线电话和宽带网接口,学生入学后,到电信部门付好押金,领用电话机一部。学生搬离校区时,退还电话机,若无损坏,可全额退还押金。如需要使用宽带网,请到电信部门办理相关开通使用手续。也可到一教二楼东侧铁通营业部租用“小灵通”电话。

邮局

校门口有邮局,可寄信、汇款、寄包裹(1000克以内)。

家长与学生联系可拨打寝室电话。

家长寄信,可直接寄到各班的信箱内。地址:同济大学沪西校区XXXX信箱,邮编200331,信件统一由生活委员领取。

银行

学校为学生办理农业银行“一卡通”磁卡。学生的各类补贴和奖学金将直接转入该磁卡内。家长也可按磁卡号到本地各类银行给学生汇款。校区内有取款机。用“一卡通”磁卡取钱时,请按使用说明正确操作。连续3次操作失误就被吞卡,学生可及时与校区财务办联系,凭身份证领回被吞磁卡。

家长通过邮局给学生汇款要正确书写学生姓名,以免给取款带来麻烦。

住宿

学校设立宿舍的目的,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场所,还在于培养同学的人际关系、集体观念、组织及管理才能。

宿舍楼配置宿舍管理员与保洁员,负责宿舍管理与保洁,并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学生必须遵守宿舍管理条例,按时作息。严禁违章用电,严禁赌博、男女混居、高声喧哗,一经发现,按校纪校规酌情予以处理。

饮食

沪西校区现有饮食广场、八食堂、九食堂、交流中心快餐厅、点心部等。

凭校园“一卡通”就餐,校园“一卡通”于学生报道注册时统一发放。凭校园“一卡通”可在各校区就餐、借书、上机、洗澡和泡水等。一旦校园“一卡通”损失、损坏,请速到沪西校区行政楼215室挂失或补办。

校园“一卡通”存款时间:周一至周五中午10:00-13:00。

生活休闲

为丰富研究生余暇生活,沪西校区为新生提供了设施较完备的文化娱乐场所。各场所如下:

学生俱乐部:设有舞厅与卡拉OK厅、茶座等。

多功能会议厅:拥有一流的音响、影像设备和环境。

校区体育馆:设有健身房、乒乓球与羽毛球房。

校区大礼堂:可供举行报告会、大型讲座、大型演出等。

各项设施的使用,须事先到校区管委会办公室申请并预订。

医疗保健

沪西校区设有同济大学医院沪西门诊部。新生体检合格后,方能作为正式学生享受规定的医疗待遇。夜间急诊可直接到同济本部校医院或校外就近医院诊治;如患重症者,一般到同济本部校医院或征得校医院同意转往其他医院就医。

心理咨询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困难、情感上的困惑和交友上的彷徨等等,从而陷入自卑、压抑、焦虑、失眠冲突之中,往往不能自拔,那么请你主动找心理老师,他(她)会帮你排忧解惑,帮助你掌握命运之舵,走出人生的误区,迈上成功之路,使你轻轻松松度过大学生活。

健身运动

沪西校区有较完备的健身运动设施,有室内体育馆,健身房、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同学在读书期间除了上体育课之外应积极参加课外健身运动以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并养成锻炼的习惯,使自己拥有强壮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参考资料

1.同济大学沪西校区校区介绍·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