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综合性本科院校)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一所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骨干,理、工、农、经、管、教、艺术协调发展的省属公办综合性本科院校,是云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根据2014年11月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9.1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0.0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2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999.37万元,图书馆藏书79.1万册;教职工896人,专任教师701人;有13个学院1个教学部;招收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352人。
中文名红河学院
Honghe University
1978年
公立大学
甘雪春
周建瑜
12500人(2012年)
864人(2012年)
云南,红河
人文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等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云南省蒙自市红河大道
综合型
省属公办本科院校
工程硕士(与陆军军官学院联合培养)1 个
10687
前身溯源建筑物远景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蒙自师范专科学校成立,是“文革”结束后国家在地方首批设置的普通高校;
1992年7月,国家教委同意蒙自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原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红河学院;从此填补了滇南地区无本科高校的空白;学校首任党委书记由中共红河州委副书记于志伟同志担任,党委副书记、校长由彭兵教授担任;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以及省、州主要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
合并发展
2004年12月,红河学院越南留学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至此,我校留学生的招生规模跃居全省第四位,标志着我校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化综合大学”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标志着中越两国和两国边境地区的合作有了新的进展;
2006年9月,中共红河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唐明生同志出任红河学院党委书记;
2008年6月,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在红河学院挂牌成立;州政协李保文等州级主要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2008年10月,红河学院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大会,来自州内外的领导、嘉宾、校友与学校万余名师生欢聚一堂,共话学校发展。省政协副白成亮,张学文,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福生,州委书记刘一平,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福生,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霖,州政协李保文等省州主要领导参加了庆典大会;
2010年5月,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永明同志出任红河学院党委书记;
2010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一行在省、州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到红河学院视察,陈小娅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后,对我校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会支持学校的发展;
2011年7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高峰一行在州、市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到红河学院视察指导工作,高副省长听取了我校领导的汇报后,对我校在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红河学院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互动,充分发挥学校在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建设全省乃至西南地区一流州市高校;
2011年9月,红河学院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合作办学项目暨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在越南太原大学(太原校区)隆重举行,至此,我校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所获得在境外开设本科专业的高校;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号召: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昂扬的斗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国际化、教学型的地方综合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2012年4月,红河州人民政府支持红河学院发展现场办公会隆重举行;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福生,州委常委、副州长李扬,副州长丁兴忠,州政府秘书长马文亮及州级有关部门领导和蒙自市主要领导参加了大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开设6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史、法、理、工、农、经济、管理、教育、艺术10大学科门类,32个专业类。
系部 | 专业 |
理学院 | 物理学、化学、冶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环境生态工程 |
数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本科)、社会体育(本科) |
美术学院 | 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摄影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历史学专业、秘书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 |
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酒店管理、工商管理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
教师教育学院 | 小学教育(文科)、小学教育(理科)、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商务英语 |
工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 |
国际学院 | 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语、汉语国际教育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 |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官网显示,学院拥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1个。
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 | 民族学 |
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 电气工程 |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4月官网显示,红河学院有在编教职工总计923人(其中:专任教师682人),有外聘教师197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3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0.3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教师49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2.58%;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65人,占专任教师的38.86%。有“国贴”专家3人、“省贴”专家4人、“省突”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云岭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9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 [
省级教学名师:徐绍坤、何斌、张平海、张灿邦、刘卫、陈灿
省级教学团队:
名称 | 团队带头人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 | 李明 |
化学教学团队 | 闵勇 |
教学建设
学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和区位特点,开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凸显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部分学科优势特色初步显现。现有省级硕士点建设一级学科3个(数学、化学、民族学),省级备案硕士点建设一级学科3个(教育学、电气工程、植物保护),省级重点学科2个(有机化学、电气工程),校级重点学科10个(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数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国际贸易学)。
2014年新增专业:商务英语,酒店管理;老挝语。
人才培养
红河学院推崇“天道酬勤,有容乃大”的办学精神,倡导“超越、创造、和谐”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地方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
科学研究
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和地方实际来开展科研工作,初步搭建和形成了切合办学定位、区域特征的科研平台。学校积极培育和支持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教师科研能力增强,学校科研实力提升。2003年升本以来,共获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47项、地厅级项目18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横向项目1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获授权职务专利9项;出版专著43部;发表学术论文400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386篇、核心期刊论文923篇。
学校在生物资源、天然药物开发与利用等领域与地方开展科研、技术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红河州人民政府在学校建立“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依托学校进行滇越合作研究;学校成立了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等面向地方的研究机构,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平台。现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
奋斗目标
2011年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确立了今后五年学校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办学特色得到彰显,重点、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明显,学校内部管理结构得到优化,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及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云南乃至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在西南片区同类院校中进入前列。
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国际化教学型的地方综合大学基本建成。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500人,努力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教授达到100人以上,具有高级职称以上比例占4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15%以上。新增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5个,加大省级规划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力度,力争达到“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条件,争取建成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10个左右新专业,本科专业达到50个左右,新增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3-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到“十二五”末,年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
红河学院运动会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升本以来,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9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64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5项、横向科研项目190项、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5项;获授权职务发明专利21项、获授权职务实用新型专利191项;出版著作246部;发表学术论文8065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944篇、核心期刊论文1741篇。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子基地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人、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人。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 |
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子基地 | |
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 | |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
滇越合作研究基地 | 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 |
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
云南省高校天然药物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 | 云南省高校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高校地方特色资源利用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高校高原机械性能分析与优化重点实验室 |
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 | |
云南省高校工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 |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1041572册,电子图书100万册,数据库7个,每年订阅印刷版、电子版报刊多达9082种,年新增图书为生均4册。其中,教学、科研用书达到了馆藏图书总数的71%左右,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专业期刊约为期刊总数的80%,学科核心期刊大约占专业期刊的40%。 [2]
学术期刊
《红河学院学报》主要刊登文、史、哲、经济、法律、教育、管理、理、工、农、医等各大学科方面的论文;设置的主要栏目有哈尼文化研究、滇越合作研究、红河流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社会政治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红河作家评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学科与经济建设、经济与法律研究、计算机与网络建设、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栏目。
《红河学院学报》1980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来源期刊;2001—2003年成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遴选)》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4月官网显示,以境外孔子学院、汉语中心和校内华文教育基地为抓手;以红河大学校长论坛、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为平台;以中越、中泰、中美文化体育交流纽带,积极与境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红河学院与17个国家、100多所国外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本国际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国际学习和境外实习实践项目,如实施了“1+3”小语种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泰国曼谷、清迈两个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了GMS国家语种专业群、省级“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华文教育基地以及斯里兰卡科伦大学孔子学院。[3]
校园一景红河学院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红河学院校徽整体图形呈圆形,采用同心圆设计,徽章内部书写1978,代表1978年建校,同心圆外环由红河学院的中英文名字组合而成。
精神文化
校训:博远有鸣,开阔弘毅
从各个方面阐扬了学校偏处一隅而不坠青云之志的大学理想与教育使命——目标:追求博大高远的学术境界和教育理想。行为:积极奋发、争鸣天下,发声学林,有所作为。心胸:开放包容,不拘一格。抱负:力争上游,耻居下品。意志:坚定顽强,不屈不挠。
校风
道不虚谈,学贵实效
标示了学校崇尚朴实,拒绝浮夸的整体行为风尚。
教风
严谨至诚,乐教善导
规定了教师在作风、心境、态度、方式方面所应该具有和展现的教学风尚。
学风
慎思明辨,好学乐群
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始于学,终于不倦”的好学行为,以及共同进步的群体风尚。
社团文化
学校开展少数民族节日公园、校园榜样人物评选等校内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开展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宣讲为代表的校外实践活动。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甘雪春 |
院长 | 于干千 |
党委副书记 | 罗家祥、邹进 |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 张灿邦、刘艳红、陈继扬、张永杰 |
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赵汝杰 |
红河学院参考资料
1.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师培训班(红河班)开班·人民网
2.红河学院·中国在线教育
3.学校简介 .·红河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