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好坏不分的成语(36个)(形容好坏不相称的成语)

比喻好坏不分的成语(36个)(形容好坏不相称的成语)

比喻好坏不分的成语(形容好坏不相称的成语)(36个))

比喻好坏不分的成语(形容好坏不相称的成语):不伦不类,参差不齐,名不副实,名存实亡,名实难副,名过其实,名高难副,外亲内疏,外刚内柔,外宽内忌,外宽内深,外巧内嫉,外强中干,外愚内智,外柔内刚,心口不一,方底圆盖,牛头不对马嘴,牛头马面,狗尾续貂,狗续貂尾,能不称官,虎头蛇尾,言不由中,言不由衷,言不践行,言不顾行,言多失实,言清行浊,言而不信,言而无信,言过其实,言颠语倒,风马不接,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

1、不伦不类  bù lún bù lèi

释义:不伦不类  伦:类。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

出处:明 吴炳《疗妒羹 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2、参差不齐  cēn cī bù qí

释义:参差不齐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壹概诸圣。”  

3、名不副实  míng bù fù shí

释义:名不副实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出处: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4、名存实亡  míng cún shí wáng

释义:名存实亡  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5、名实难副  míng shí nán fù

释义:名实难副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出处:《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6、名过其实  míng guò qí shí

释义:名过其实  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7、名高难副  míng gāo nán fù

释义:名高难副  副:相称。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出处:《后汉书 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8、外亲内疏  wài qīn nèi shū

释义:外亲内疏  疏:疏远。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不料此人外亲内疏,挟诈而取益州,遂并汉中,有霸业兴隆之志。”  

9、外刚内柔  wài gāng nèi róu

释义:外刚内柔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出处: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功臣,过求姑息。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  

10、外宽内忌  wài kuān nèi jì

释义:外宽内忌  谓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11、外宽内深  wài kuān nèi shēn

释义:外宽内深  谓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12、外巧内嫉  wài qiǎo nèi jí

释义:外巧内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翟义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之心。”  

13、外强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释义:外强中干  指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14、外愚内智  wài yú nèi zhì

释义:外愚内智  智:聪慧。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15、外柔内刚  wài róu nèi gāng

释义:外柔内刚  柔:柔顺。刚:刚强。外表柔顺,内心却很刚强。亦作“外柔中刚”。

出处:《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16、心口不一  xīn kǒu bù yī

释义:心口不一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17、方底圆盖  fāng dǐ yuán gài

释义:方底圆盖  方底器皿,圆形盖子。比喻事物不相合。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18、牛头不对马嘴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

释义: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19、牛头马面  niú tóu mǎ miàn

释义:牛头马面  佛家语;指阎王手下的两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面像马。现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出处:《楞严经》:“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  

20、狗尾续貂  gǒu wěi xù diāo

释义:狗尾续貂  貂尾不够;就用狗尾来补充。貂:指古代皇帝侍从官员用作帽饰的貂尾。原讽刺所封官爵太滥;后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指后来续写的文学作品不如原来的好。

出处: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8卷:“乱离以来,官爵过滥,封王作辅,狗尾续貂。”  

21、狗续貂尾  gǒu xù diāo wěi

释义:狗续貂尾  见“狗尾续貂”。

出处:清·嬴宗季女《六月霜·张罗》:“杀人献媚,情甘狗续貂尾。”  

22、能不称官  néng bù chèn guān

释义:能不称官  才能跟职位不相称。

出处:《汉书·刑法志》:“德不称位,能不称官。”  

23、虎头蛇尾  hǔ tóu shé wěi

释义:虎头蛇尾  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24、言不由中  yán bù yóu zhōng

释义:言不由中  见“言不由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25、言不由衷  yán bù yóu zhōng

释义:言不由衷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指心口不一。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26、言不践行  yán bù jiàn xíng

释义:言不践行  践行:履行。说了的话不能实行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此刻害我做了个言不践行的人,我气的就是这一点。”  

27、言不顾行  yán bù gù xíng

释义: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28、言多失实  yán duō shī shí

释义:言多失实  所说的话多数不符合事实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平话》下卷:“宋齐丘不欲唐主割地,谓李德明轻佻,言多失实。”  

29、言清行浊  yán qīng xíng zhuó

释义:言清行浊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出处:唐·李虚中《命书》卷中:“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30、言而不信  yán ér bù xìn

释义: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31、言而无信  yán ér wú xìn

释义:言而无信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出处:《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32、言过其实  yán guò qí shí

释义:言过其实  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33、言颠语倒  yán diān yǔ dǎo

释义: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群音类选·〈绣襦记·蝎蛇炽恶〉》:“他是老年人,言颠语倒,不可认为闻言心旆摇。”  

34、风马不接  fēng mǎ bù jiē

释义:风马不接  犹言风马牛不相及。

出处:《宋书 隐逸传 王弘之》:“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  

35、风马牛不相及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释义:风马牛不相及  风:放逸;走失;及:到达;碰头。指两地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种说法:兽类雌雄相诱叫“风”;马和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36、驴唇不对马嘴  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

释义:驴唇不对马嘴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9卷:“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绕你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