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汉语汉字)
赫,读作:hè,属于左右结构汉字,赫泛指红色:“赫如渥赭”。基本字义是明显,显著,盛大的意思,如:显赫、喧赫、赫奕、赫烜。也有发怒的意思:赫咤、赫怒、赫然。
中文名赫
hè
赤
FOFO
GCGLC
12132341213234
14
U 8D6B
本义:泛指赤色,红如火烧。亦泛指火红色赫,火赤貌。
详细解释
形
1、会意。从二赤。火赤。泛指赤色。
红如火烧。亦泛指火红色〖red〗
盛红的样子。《说文解字.赤部》:「赫,大赤貌。」《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汉.毛亨.传:「赫,赤貌。」[1]
赫,火赤貌。——《说文》[2]
赫如渥赭。——《诗·邶风·简兮》
2、显耀。
以赫厥灵。——《诗·大雅·生民》[3]
又如: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赫剌剌(威武显赫的样子);赫耀(显赫)。
3、显盛。
赫赫楚国,而君临之。——《国语·楚语》
又如:赫奕(光彩灿烂的样子);赫奕(显著盛大的样子);赫张(声势盛大的样子)。
4、炎热炽盛。如:赫炎(大火燃烧的样子);赫晞(炎暑炽盛的样子)。
5、光明。
赫,明也。——《小尔雅·广诂》
6、勃然大怒。
王赫斯怒。——《诗·大雅·皇矣》
又如:赫咤(愤怒叹息);赫怒(愤怒);赫斯(帝王盛怒貌)。
动
1、恐吓。
反予来赫。——《诗·大雅·桑柔》
又如:赫诈(恐吓诈骗)。
2、使感到惊奇、震骇或恐怖。
伐恩恃权,震赫中外。——《新唐书》
3、分裂,支解。
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后汉书》
名
1、姓。赫姓。如:赫连(复姓)。
2、物理学名词赫兹的简称。如:千赫。
常用词语
赫赫有名、赫然、显赫人物、嵬嵬赫赫、声势显赫、电赫、哥德巴赫猜想。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呼格切《集韵》《韵会》郝格切,?音煂。《说文》火赤貌。《博雅》赤也。《诗·邶风》赫如渥赭。《传》赫,赤貌。
又《诗·大雅》王赫斯怒。《笺》赫,怒意。
又《诗·大雅》赫赫炎炎。《传》赫赫,旱气也。
又《诗·大雅》赫赫明明。《传》赫赫然盛也。
又《屈原·离骚》陟陞皇之赫戏兮。《注》赫戏,光明貌。
又《小尔雅》赫,显也。《前汉·?忠传》使者所过,威权翕赫。《张九龄诗》兹邦称贵近,与世常重赫。
又《李白诗》烜赫耀旌旗。
又《广韵》赫,发也。
又姓。
又赫连氏,复姓。
又《集韵》虚讶切,音罅。与吓同。《诗·大雅》反予来赫。《传》赫,炙也。《笺》口距人谓之赫。《释文》毛许白反,郑许嫁反。庄子所云以梁国吓我是也。
又《韵会》施只切,音释。《尔雅·释训》赫赫,迅也。《释文》赫音释。
又《前汉·孝成赵皇后传》赫嗁书。《注》邓展曰:赫音兄弟阋墙之阋。应劭曰。赫蹏,薄小纸。晋灼曰:今谓薄小物曰阋蹏。《类篇》或作爀。亦作䓇、焃。
又《韵补》叶阋各切。《荀勗大会行礼歌》明明天子,临下有赫。来格祈祈,邦家是若。《正字通》火炙、日暴皆曰赫。《说文》专训火赤泥。
参考资料1.赫·词海
2.赫·新华字典
3.赫·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