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氏菌(流脑的病原菌)
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脑的病原菌,呈肾形或豆形的革兰阴性双球菌,两菌接触面平坦或者是略向内陷,直径是0.6~0.8μm。人工培养以后可以呈卵圆形或者是球状,排列较不规则,单个、成双或者是四个相连等。对于脑膜炎奈瑟菌,主要讲的就是防治原则。预防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的关键就是要尽快的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提高人群免疫力。首选药物就是青霉素剂,剂量要大。但是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用氯霉素或者是红霉素来进行治疗。
中文学名脑膜炎奈瑟氏菌
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
N.meningitidis
真菌界
奈瑟氏菌属
脑膜炎奈瑟氏菌
1.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
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已分成A、B、C、D、X、Y、Z、29E、W135和L等10个血清群。建立了H、I、K三个新血清群,故总计13个血清群,其中以C群致病力最强。
2.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
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根据菌外膜蛋白组分不同,脑膜炎奈瑟菌各血清群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但A群除外,其所有菌株的外膜蛋白相同。
3.脂多糖抗原
脂多糖抗原与大肠埃希菌间有交叉反应。
4.核蛋白抗原
核蛋白抗原无特异性,与肺炎链球菌者相同。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对干燥、热力、消毒剂等均敏感。在温室中3h即死亡;55℃5min内被破坏。1%石炭酸、75%乙醇或0.1%苯扎溴铵可迅速使之死亡。
致病物质
1.荚膜:荚膜可抵抗宿主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细菌对机体的侵袭力。
2.菌毛;菌毛可粘附至咽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3.内毒素: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2]病菌侵入机体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故出现皮肤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因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
普通型
潜伏期2~3d,长者可达10d。普通型占90%左右。先有上呼吸道炎症,继而病菌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流,到达脑脊髓膜,产生化脓性炎症。
暴发型
暴发型只见于少数病人,起病急剧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h内危及生命。
慢性败血症型
慢性败血症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日。普通型和暴发型以儿童罹患为主。
免疫性
机体对脑膜炎奈瑟菌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群特异性的荚膜多糖抗体和型特异性的外膜蛋白抗体具有保护性作用。
1.直接涂片检查
①瘀血斑:刺破瘀斑血印片,或血膜片,干燥固定后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成对排列,可初诊。
②脑脊液:取脑脊液离心后沉淀物涂片,干燥固定后革兰染色,若发现中性粒细胞内或胞外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成对排列,结合临床可确诊。
2.分离培养
将标本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液,直接接终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培养18-24小时后可见圆形、灰褐色、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直径1-2mm的小菌落,经涂片证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并进一步根据相应的生化反应等试验予以鉴定。
3.鉴定
该菌鉴定主要通过氧化酶、糖类发酵和血清学等试验以及培养生长特点进行。
①细菌染色形态;
②氧化酶试验阳性;
③触酶试验阳性;
④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⑤荚膜多糖抗原直接凝集试验。
4.结果评价和报告
重视脑脊液和瘀点穿刺物的直接镜检,这是最快速确证脑膜炎奈瑟菌的简便方法。
直接镜检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可初报,经分离培养后见菌落特征典型、生化反应能力弱,只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生少量酸,氧化酶试验阳性,可报“检出脑膜炎耐瑟菌”。快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防治
消除传染源
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经飞沫传播,故就地治疗隔离病人,消除传染源,至少在治疗的头24h应隔离可疑的病人。
药物预防和疫苗预防
药物和疫苗预防对于降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是安全和有效的,带菌者或易感人群,可用青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进行药物预防,或应用含有A,C,Y,W-135血清型的四价疫苗接种进行免疫预防。
参考资料1.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有哪些?·医学教育网
2.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及临床意义·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