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龙湖(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
龙湖区,广东省汕头市辖区,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位于汕头市东北部,东北面隔外砂河与澄海区交界,西北隔梅溪河与潮州市潮安区为邻,西边接壤金平区,南边和东南面朝南海。截至2018年,龙湖区共辖7个街道,区域面积124.7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湖区常住人口为630749人。
龙湖区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和汕头市中心城区,是汕头海湾新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商贸物流发达,是粤东地区商贸中心,金融、会展、证券、酒店业聚集地。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汕头龙湖1.6平方千米范围建立汕头经济特区;1991年,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汕头市区,同年组建成立龙湖区,区域面积46.3平方千米;2003年,外砂、新溪两镇划归龙湖管辖。
2020年,龙湖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57亿元,同比增长3.6%。
中文名汕头龙湖
广东省东部
103.13平方公里
34.53万
20多万
位置境域
龙湖区位于汕头市东北部,东北面隔外砂河与澄海区交界,西北隔梅溪河与潮州市潮安区为邻,西边接壤金平区,南边与东南面是大海,位于北纬23°19′—23°28′,东经116°41′—116°49′之间,北回归线横穿鸥汀街道和外砂镇,区域面积124.7平方千米(含东海岸新城填海造地)。
地形地势
汕头龙湖区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龙湖区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
气候
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经济
综述
龙湖区是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和汕头市中心城区,也是汕头建设海湾新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更是为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的高质量核心城区。区域面积124.7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珠池街道、金霞街道、新津街道、龙祥街道、鸥汀街道、外砂街道、新溪街道、龙华街道、龙腾街道、新海街道),常住人口60万人(户籍人口47万),外来人口约35万人。[1]
2018年,龙湖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88.98亿元,比上年增长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5万元,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336.2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05亿元,增长8.4%。外贸出口额92.31亿元,下降15.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31万美元,下降36.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08亿元,增长15.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万元,增长8.3%。
2020年,龙湖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57亿元,同比增长3.6%。规上工业产值完成507.33亿元,增长2.7%;限上批发完成729.07亿,增长8.1%,限上零售完成154.71亿,增长-3.4%,全年限上批发和零售销售额占全市比重超一半;限上住餐完成9.41亿,增长-5.5%;建筑业总产值完成220.82 亿,增长23.3%;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16.52万平,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8.81亿,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18.71亿,可比口径增长4.3%,增速位列全市第二;总税收入118.07 亿元,占全市40%。
汕头龙湖第一产业
2012年,龙湖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5亿元,比2011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5.97亿元,比2011年增长6.8%;牧业产值3.88亿元,比2011年增长3.8%;渔业产值0.57亿元,比2011年下降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3亿元,比2011年下降1.7%。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8894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062亩,其中稻谷面积31477亩,旱粮5224亩,薯类6361亩。经济作物面积2460亩,其中花生1380亩。其他作物蔬菜面积83372亩。201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257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0389吨,农村用电量14406万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994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69.6%。
2018年,龙湖区第一产业增加值7.04亿元,增长3.1%。
第二产业
2012年,龙湖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6.26亿元,比2011年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7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3.01亿元,比2011年增长11.1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1 %,比重比2011年下降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65亿元,比2011年增长10.9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比2011年增长59.8%,股份合作企业比2011年增长1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比2011年增长10.5%,集体企业增长比2011年7.2%,股份制企业比2011年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98.99亿元,比2011年增长6.8%,其中出口交货值84.55亿元,比2011年增长6.6 %;工业产品销售率95.5%,比2011年下降2.5%。全区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48.3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86.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0.25万平方米。
2018年,龙湖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52.37亿元,增长9.8%(工业增加值127.19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64亿元,增长10.1%。
第三产业
2012年,龙湖区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07.54亿元,增长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66亿元,增长13.6%,其中商品零售额150.9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7%。全年汽车销售额61.10亿元,比2011年增长4.2%。大型超市3个,全年零售额10.02亿元,比2011年增长6.8%;餐饮业零售额11.68亿元,增比2011年长12.2%。汽车销售、大型超市和餐饮零售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5%。民营企业零售额131.97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1%。
2018年,龙湖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29.56亿元,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05亿元,增长8.4%。
汕头龙湖交通运输
综述
龙湖区交通网络便捷,火车站综合枢纽将打造成为汕头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支撑。同时拥有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汕头段及厦深高铁联络线、深汕、汕汾、汕揭梅高速公路汕头站、规划建设中的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设施,是区域内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城区。
航空
汕头外砂机场,原属军民两用机场,2011年12月15日,汕头机场民航业务全面转场至揭阳后,该机场全部转为军用,不再作为民航用途。
铁路
汕头火车站分为汕头客站、汕头北货站、潮阳站,汕头客站在汕头东部,汕头北货站在汕头的北部,潮阳站作为汕头首个高铁客运站,位于潮阳谷饶镇。广梅汕铁路全长480千米,1991年1月动工,1995年7月铺通,9月27日投入货运,12月28日投入客运。汕头客站为广梅汕铁路的始发终点站,厦深高铁进汕联络线建成后,汕头客站将作为厦深高铁始发终到站。
高速公路
深汕高速、汕汾高速(深汕、汕汾高速均属于国家高速G15沈海高速)、经过潮汕机场的汕梅高速(G78汕昆高速)、以及在建或规划的S14汕湛高速、潮汕二环线等。
干线公路:广汕(324国道)、汕揭(206国道)、省道官汕线、潮汕线等,通广州、梅州、厦门、潮州、揭阳等市。
参考资料
1.龙湖区区情概况·汕头龙湖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