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秦始皇一统华夏,废除分封,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其性质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完全不同了。
>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丞相王绾建议郡县和分封一起实行,燕、齐、楚等远离秦国中心的地区,采取分封制,让秦始皇之子前去建立封国,此时,眼界短小的李斯却说分封就是五百年来混乱的原因。这也埋下他被腰斩的结局。
李斯说的对吗?毋庸置疑,不对,分封制是古代最好的制度,从后面的历史来看,郡县制同样避免不了战乱,反而更乱,且朝代寿命根本无法与分封制相比,最长的也就300年左右。
分封制一定会导致战乱吗,几千年来大家都不甚明了。今天来彻底讲明这个问题。
西周之后中国就不存在分封制,东周是乱世,并非分封制,西汉西晋和明初的分封,并不是真正的分封制,叫分裂更合适,第一封国内部不是一级一级往下分,第二分出去的诸王根本没有合理的制度制约,分封是个技术活,从来不是简单分出去即可,那什么是分封制的灵魂,分封制的灵魂是给诸王绝对实权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
如何有效控制呢,我们拿西周和比较成熟的幕府制度做个比较,西周的核心是周礼,周礼的核心是春秋,春秋是一项简单不可违背的制度,每逢春秋诸侯要去西周朝拜,不去的话周王是不答应的,这种制度虽不成熟但确实可以有效控制诸王。
再看幕府,幕府要求大名一年绝大多数时间要呆在京都,轮流放一小部分回去处理政务,这就保证了每时每刻都有大多数大名在控制之下,这也是幕府能稳定的灵魂,只要控制诸王,无需像郡县制一样独尊儒术愚化百姓,可以实现思想上的绝对自由,这也就解释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幕府无论做出什么决策都要考虑大多数大名的意见,因为大名手里有武士,这就是硬实力,这也恰恰符合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也就是说分封制就是古代的民主制。
郡县制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包括秦始皇,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子女大约有28位,但是竟然绝后了,按理来说,身为帝王的后人,纵然是秦朝被灭,他们也不会受到如此待遇才对,这其中又有什么缘故呢?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一开始并没有想要立十八子胡亥为下一任的皇帝,他并非才华出众,也没有多好的出身,秦始皇较为看重的应该是长子扶苏。胡亥夺位最大的障碍便是嫡长子扶苏,也就是胡亥的大哥。因此胡亥与赵高、李斯二人联合了起来,想要除掉扶苏,让胡亥即位。为了除掉扶苏,赵高与李斯想出一个办法,伪造了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扶苏一看到诏书的内容,哭泣了起来。说了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说完后立刻拔剑自杀。胡亥成功当了皇帝,是为秦二世。
他并没有放过其他的兄弟姐妹。听从赵高的建议,下令诛杀大臣与皇子,手段极为残忍。《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记载,十二位公子在咸阳受刑而死,陈尸于市;十位公主受到分裂肢体的酷刑,死于杜邮。行刑之酷烈,骇人听闻!一道命令就杀死了二十几位公子公主,公主都不放过,历史罕见,残忍冷酷至极。
公子将闾等三兄弟行事谨慎,一时没让胡亥找到杀他们的借口,但是胡亥还是硬将三个哥哥囚禁在宫庭之中,议定他们的罪状。秦二世派使者对将闾说:“你们不尽臣道,当处死罪。”将闾说:“不敢不听从礼节;从来不敢有失礼节;从来不敢说错话。怎么能说不尽臣道呢?希望能知道罪名再死。”然而使者却说:“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仰天大声呼喊了几次说:“天乎!吾无罪!”因此三兄弟立刻拔剑自杀。
秦二世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重臣蒙毅被杀,蒙恬服毒自杀,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自尽,甚至丞相李斯也被杀。胡亥最终也是难逃一死,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前207年,胡亥被逼迫自杀。秦三世子婴最后也没有落得好结局,因此最终这位昔日傲视群雄的始皇帝在世上再无后代。
补充两点:第一点,分封制下有奴隶这个阶层,有的人会误认为分封制是奴隶制!但是让我选,我宁愿做分封制下的奴隶也不愿做郡县制下的奴婢和长工,美国一个社会学家曾经研究比较过日本幕府制度下的家奴和清朝的奴婢,得出结论,奴婢命运无疑是悲惨的,而日本的家奴与主人是有一种温情存在的,两者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
第二点,分封制与大一统并不冲突,并且更有扩张的动力,丰臣秀吉妄图吞并印度,前文讲了,分封不是分裂,西周之后的分封则是不得其法的分裂,各地诸侯是地方上大权独揽的行政长官只是配了个王的称号而已,第一其内部不是一级一级往下分,第二,没有有效的制度制约他们,比如定期朝觐。
郡县制似乎是个潘多拉盒子,自周代800诸国,至秦皇绝后,祸乱甚至一直绵延到清末。我们给历史个假设,若行分封,是不是可以实现儒家人人皆王的王道,可以实现孔夫子一生致力复活的周礼,秦王的儿子们是不是都可以成为一方诸侯,不敢说万代,但是绝不会下场如此凄惨。
我们超脱了历史去看这些事情,或许更加明了,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明白了一些症结,但是也不应去苛责古人,身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不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