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纳菌(非特异性阴道炎的病原菌)
Gardner及Dukes二氏(1955年)首先从非特异性阴道炎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革兰阴性杆菌,认为是非特异性阴道炎的病原菌,被命名阴道嗜血杆菌。 多形性杆菌,无荚膜,无鞭毛,革兰染色阴性或染色不定(含血清的新鲜培养物可染成阳性)。阴道分泌物直接染色镜检,上皮细胞多于白细胞,并可见黏附大量革兰阴性杆菌的上皮细胞(线索细胞),而乳杆菌(革兰阳性杆菌)减少或缺如。
中文名加特纳菌
阴道嗜血杆菌
Gardner及Dukes二氏
人类的生殖或泌尿道
有传染性
性接触、间接接触
发现
1953年,Lepold首次报道从患子宫颈炎妇女的泌尿生殖道中分离出一种体积小,不能移动的多形革兰阴性杆菌。2年后,Gardner和Dukes从92%的“非特异性细菌性阴道炎”妇女患者中,以及20%的阴道毛滴虫感染妇女、4%的临床念珠菌性阴道炎分离到了这种细菌。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嗜血阴道棒状杆菌。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这类微生物不具备棒状杆菌的特点。1980年Greenwood和Picker主张建立一个新的菌属,即加特纳菌属,并以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vaginalis,GV)再次命名这类微生物,以此来纪念Gardner对此的贡献。
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把阴道嗜血杆菌看做一种阴道特异性疾病的病原体;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患有阴道炎的妇女其阴道嗜血杆菌的检出率较未患阴道炎者相对偏高,而经过治疗后阴道分泌物减少,阴道嗜血杆菌也随之消失,因此认为阴道嗜血杆菌很可能同白色念珠菌一样,是妇女的一种带菌状态,由于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被破坏,Gardnerellavaginalis等厌氧菌过度繁殖,多于乳酸菌100~1000倍,便会产生阴道发炎的症状,引起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
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紊乱有恢复作用。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可以通过性生活传播。与患病妇女有过性接触的男性性伴侣的尿道中约90%可以找到阴道嗜血杆菌。不过,男性带菌者一般没有症状。本病还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浴盆,使用公共厕所的坐便器,医源性传播等都是传播方式。
形态
GV的菌体通常是革兰阴性杆菌或变异的球菌样小杆菌。菌体长0.3-0.5um,宽0.1-0.2um,两端呈圆形,无荚膜及鞭毛。[1]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壁有一种独特薄片结构及革兰阴性菌才有的脂多糖。
吕文和等(1994年)曾对74例培养阳性标本进行研究,GV菌体呈革兰染色阴性或染色不定小杆菌或球杆菌,着色不均匀,排列呈多态性,无鞭毛荚膜和芽孢。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37℃微氧环境中培养48小时,菌落为灰白色,细小半透明,无黏性S型菌落,在羊血琼脂平皿培养基上,不出现溶血现象。在人或兔血琼脂平皿上出现溶血环、生化反应、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皆(-),葡萄糖、麦芽糖、糊精、淀粉皆(+);甘露糖醇,山梨醇(-)。
分类位置
在最早期的研究中,由生长表面及型态特征为依据,是将Gardnerellavaginalis归类为Haemophilus或Corynebacterium这两属之一。经由现代的rRNA序列及DNA比对技术,便将之独立为一个属,并为了纪念在1955年首次发现该菌的Gardner及Dukes,就将这个属称为Gardnerella,此菌亦正式更名为Gardnerellavaginalis。而属名的vaginalis意指阴道的。此菌即为Gardner氏阴道菌。
培养特性
GV在一般条件下不易生长,该菌需要生物素、叶酸、烟酸、硫胺素、核黄素,并至少有两种嘌呤一嘧啶作为生长时使用。但生长时不需要x因子(氯化血红素)或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GV具有兼性厌氧性,在5%一7%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较好。在含5%人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针尖大小、圆形、光滑、半透明形似露滴状的菌落,并有狭窄的B溶血环。48h培养后,菌落直径增大3。在液体培养基上,GV在24~48h内细菌滴度达到最高峰,之后进入稳定下降阶段。
GV生长最适PH为6.0-6.5。pH4.5时不宜生长,pH4.0时不生长。生长温度为25℃~40℃。最适温度为35℃~37℃。
发病机制
关于GV引起BV的机制尚不清楚,例如BV阴道壁黏膜活检,并未发现溃疡糜烂漫及炎见异常。由此可见,GV并不是直接作用于阴道黏膜,而是由于阴道内寄生的厌氧细菌的繁殖增多与阴道分泌物中有多量GV,而抑制乳酸杆菌繁殖,并分解氨基酸生成氨和胺,使pH值增高GV获得适合pH环境。胺可以引起阴道上皮的脱落,阴道分泌物增多和特殊的鱼腥臭味。
加特纳菌与非特异性阴道炎有关。BV可以导致多种严重的妇科并发症,如子宫全切的术后感染、绒毛膜炎、羊水感染、早产、产后子宫内膜炎等。阴道加特纳菌还能引起新生儿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败血症和软组织感染。
因其可通过性传播,所以近年来许多学者将其列入性病病原体的范畴。与经典性病相比人们对它了解还不够深入。1980年Greenwood和Pickett经DNA杂交等研究,新建立一个菌属,即加特纳菌属,此菌属唯一的一个菌种即阴道加特纳菌。本菌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具有多形性,革兰染色因菌龄不同而异。一般而言,实验室保存菌株趋向革兰阴性,而新鲜的临床标本分离株趋向于革兰阳性。大小约为0.5×1.5~2.5μm,兼性厌氧。
GV与非特异性阴道炎(BV)有关,BV是阴道内正常的乳酸杆菌菌群被另一组厌氧菌为主的细菌所取代,同时伴有阴道加特纳菌、类杆菌、消化球菌及支原体等的大量增殖。该病为混合感染。尽管有上述的病原学基础,但并非阴道加特纳菌阳性就是非特异性阴道炎,因为20%~40%的正常妇女也可以检出此菌,不过量多少有所不同。
因此,诊断BV,一般情况下,不作GV的细菌分离培养。BV的诊断标准为①阴道分泌物增多,稀薄均质灰白色,有恶臭味;②分泌物Ph>4.7;③分泌物胺试验阳性;④镜检有线索细胞。也就是说,单纯检出阴道加特纳菌,而不结合其他实验室及临床指征是没有诊断意义的。
GV的所有的菌株对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和甲硝哒唑敏感,对萘啶酸、新霉素、多粘菌素和磺胺耐药。
参考资料1.请问医生:细菌性阴道炎用什么药比较好?·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