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药(外用贴敷药)

黑膏药外用贴敷药

黑膏药系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剂型。

名称

黑膏药

拼音

hēi gāo yào

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治疗经络等疾病时,一般多以人体经络穴位为贴用部位。

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的作用。同时药物在穴位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对创伤,皮肤疾病,黏膜病变的治疗,均有防腐消炎止痛等局部作用。

此外,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传统黑膏药都是使用高温提取的制备方法,严重破坏有效成分。古方膏药是历今400余年,一代一代相传,逐步的把这些弊病都完美的解决了,再这个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技术更加一步的完善,困难意义解决。

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椎管狭窄、腰肌劳损、风湿、强直性脊柱炎、滑膜炎,足跟骨刺都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属于此类病程逆转,患者只能用止痛药、止痛针缓解症状

黑膏药系纯中药外用强力透骨贴剂,载药量大,疗效是一般药店销售的普通膏帖的二十倍,贴敷患处及相关穴位,对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具有极强的营养修复功能,药力能直透皮下骨质,通过中药连锁生化反应和中药的引经靶向作用到达椎管而发挥作用,能改善椎管内微循环,清除软骨钙,使髓核脱水、分解、吸收、清除黄韧带、后纵韧带的水肿、肥厚,扩大椎管的相对容积,彻底解除神经、脊髓的压迫从而达到临床治愈目的。

如何正确贴膏药

在贴膏药之前,用热毛巾将疼痛处洗净、擦干,再将药贴贴于疼痛部位和相关穴位,抚平按实即可。天气寒冷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以便使膏体迅速软化,增加治疗效果。

如何正确揭黑膏药,如何去除黑膏药痕迹:

1、用揭下的膏贴油面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遗留在皮肤上的膏痕,可以清除,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忌用搓澡巾以防擦伤)

2、用棉签蘸松节油或者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亦可清除.

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

一、要领及注意事项

黑膏药的制法:药料提取→炼油→下丹收膏→去“火毒”→摊涂等过程。

①药料提取:一般饮片采用油炸方法,油温控制在200℃-220℃。

②炼油:熬炼过“老”,则制成的膏药松脆,黏着力小;如太“嫩”,则制成的膏药质软。

③下丹收膏:下丹时油温应在320℃左右。膏应不粘手,稠度适当。

④去“火毒”:在水中浸泡或阴凉处久贮。

⑤摊涂。[1]

二、详细步骤

黑膏药系以食用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黄丹反应而成的铅硬膏。

(一)、基质原料

①植物油:麻油(最好)、棉籽油、豆油、菜油、花生油。

②红丹:又称章丹、铅丹、黄丹、东丹、陶丹,为橘红色非结晶性粉末,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含量要求在95%以上。注:使用前应干燥,并过筛使成松散细粉,以免聚结成颗粒,下丹时沉于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2]

(二)、传统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1.药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此时温度可达220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锅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医疗器械商场都有卖)

2.炼油: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达到温度,很关键),改用中火。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本关最难,一定要炼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温度太高)

3.下丹成膏: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搅成粘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

4.去火毒:膏药制成后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换一次水,十日后膏成。

5.取膏药团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细料兑入,搅匀,用竹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贵重的药以及易挥发的冰片、樟脑、薄荷等可最后撒上。传统黑膏药举例蠲痹灵仙膏

【药物组成】:穿山甲、血竭、乌梢蛇、金钱白花蛇、两头尖、雪上一枝蒿、麝香、三七、人参、七叶一枝花、千金藤、藏红花、骨碎补、蟾酥等64味中药。

【功效】:蠲痹通络、益肾壮骨;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续筋接骨。

【主治】: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股骨头坏死,跌打损伤,骨折及外伤后遗症等“痹症”。

【性状】:黑膏药,味苦辛、气浓郁。

【使用方法】:贴前洗净皮肤,用生姜擦涂,然后取膏药烘软后贴之。

【储存方法】:放置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

【贴敷部位】:

⒈【传统中医取穴法】:颈椎病贴“大椎”、“天柱”等穴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贴“命门”、“肾俞”、“腰阳关”等;梨状肌综合症以“环跳穴”为中心贴敷;坐骨神经疼贴“十七椎”、“环跳穴”、“阳陵泉”等;膝关节增生贴“犊鼻”、“阴陵泉”等;肩周炎贴“肩井”、“肩髎”等。

⒉【现代医学贴敷法】:颈、肩、腰、膝、关节痛、骨质增生症、腰肌劳损等可寻找主要疼痛点为中心贴敷;经CT或X光片检查显示颈椎、腰椎,膝关节、外伤骨折等具体病变部位者,直接贴病变部位。

【注意事项】:本品只限外用,贴敷期间,忌食鱼腥发物;避免受风、寒、湿及过度劳累。

【使用禁忌】:急性皮肤炎症、化脓者慎用;孕妇慎用;开放性创伤、皮肤破损者禁用。

膏药发展与革新

黑膏药属于祖国医学外治法的一种古老剂型,疗效肯定,但随着现代药理学、药物制剂学的发展,黑膏药制备工艺需要不断革新,在药料处理和制作工艺方面进行了革新。汲取现代中药提取工艺——“乙醇渗漉法”,取代传统的植物油榨熬法和水煎浓缩法,能有效地防止热敏性成分和化学不稳定性成分被高温分解和氧化;并且对中药材中皂苷类、生物碱类、黄酮及内酯类等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更好。

如:含挥发油的药物:肉桂、白芷、苍术、麻黄、川芎、山奈、千金藤等,用油炸法和水煎浓缩法,有效成分极易挥发丧失。穿山甲、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土鳖虫、地龙等有效成分为各类氨基酸与蛋白质,若用油炸与水煎浓缩法,则氨基酸分子结构被高温破坏而丧失疗效。

因蠲痹灵仙膏采用“乙醇渗漉法”提取浓缩中药有效成分,膏药中所含有效活性成分高。具有药量足、药物纯度高、易透皮吸收、易达病所的优点,提高了膏药的疗效和质量。筋骨百痛消集药疗,磁疗,热疗于一身,极大的发挥了膏药的特性,效果比普通膏药更快,药效更持久,所以传统黑膏药的发展与革新势在必行。

草药文化

陕西省秦岭终南山的主峰,终年积雪,寒光四射,故称太白山(周代称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药草,从古至今吸引着从医的圣人、郎中。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宝鸡沿山一带。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种药狩猎的场地,就在终南山脚下的户县、周至沿山一带。东汉著名药医家韩康,拒汉恒帝之封,隐居太白山研究医药。

唐朝苏敬在《唐本草》中载:茯苓和茯神“雍州南山亦有”。隋末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异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治、主治功能。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为药王,称太白山为“药山”。

太白山药用植物多达3000多种。许多药用植物都有着有趣的民间传说。一种草药因形似鹿蹄,具有强骨壮髓、修骨化刺、祛风除湿等功能的“鹿蹄草”则相传是一只金鹿的杰作。相传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跟前的一只金鹿私自跑到太白山游玩,王母娘娘发现后立即派神兵捉拿,金鹿使尽神力,跃起四蹄,奔向天涯海角,直到海南岛的南端才被玉索套住拉回。

金鹿奔驰时,留在太白山上的蹄印变成鹿蹄草,而金鹿被捉住的地方,至今仍叫鹿回头。祖师麻植物名黄瑞香,是一种落叶灌木,有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民间有“打得顺地爬,离不开祖师麻”的谚语。太白山草药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师传口授,在民间已形成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和太白草药的配伍理论。

草医们所编著的《太白草药性赋》、《太白草药汤头歌》和《太白草药性歌括》,是太白草药医疗理论和草药配伍理论的集成。它不仅在民间的卫生保健上起着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研究新药源提供了基础,而谢士元教授研制的太乙山黑膏,正是建立在太白山草药的文化基础上,根据家乡流传的奇方,以鹿蹄草配伍山中无污染的祖师麻、血竭、骨碎补等72味保密配方为基质,外加远红外陶瓷粉,使古法工艺巧妙结合清华生物提纯技术,研制的新一代黑膏药。

适宜人群

适用于痛风,跌打损伤,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腱鞘炎,肌腱炎,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筋膜炎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在中国,没有用过膏药的老人可以申请贴上“稀有动物”的标签,当然这只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事实上这说明一件事情,就是膏药在我国使用的广泛性。但是正是这种使用如此广泛的黑膏药,我们也不应该掉以轻心。因为下列黑膏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会告诉你为什么。

使用黑膏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1.若已发生溃破,则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待不痒和伤口愈合后再贴,或贴之前在膏药上撒点薄荷冰来预防。

2.如果仍无法控制则应到医院处理。

3.用同一种膏药,出现2次过敏反应,则以后禁用这种膏药。

4.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贴,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5.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贴膏药,以免引起流产。

6.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必要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7.面部和有毛发的部位(如会阴、腋窝、头枕部)不宜贴膏药。面部贴膏药影响美观,一旦发生过敏则后果严重。而有毛发的部位不易粘贴,以后揭膏药也比较麻烦。

8.创伤性骨折前期及严重皮肤病局部不宜贴膏药。

9.女性患者在月经来潮期间,在腰骶椎或腹部应停贴膏药3~5天。

10.相对内服药和注射药来说,外用的膏药要安全得多,但小孩、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用膏药仍需十分谨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

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膏药使用过程中只有注意上述的要点,才能够使得膏药获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资料

1.黑膏药的制法及注意事项是什么?·医学教育网

2.黑膏药的特点、基质的原料、制备--中药药剂知识点·医学教育网

关键词:黑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