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格能(化学术语)

晶格能化学术语

晶格能又叫点阵能。它是在1mol离子化合物中的正、负离子从相互分离的气态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放出的能量。用化学反应式表示时,相当于下面反应式的内能改变量。晶格能越大,熔化或破坏离子晶体时消耗的能量就越大,相应的熔点就越高,硬度就较大。晶格能的大小决定离子晶体的稳定性,用它可以解释和预言离子晶体的许多物理和化学性质。晶格能永远是负数:由于晶格能的定义强调了离子键的形成,而不是离子键的破裂,因此反应永远是放热反应。

中文名

晶格能

外文名

Lattice Energy

适用领域

化学

所属学科

结晶学

又叫

点阵能

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增大卤化物晶格能降低

名词解释

在298.15K和101325Pa(1大气压)下,由相互分离的气态阳离子和气态阴离子,生成1摩尔离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晶格能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和晶体的热稳定性。晶格能可以通过热化学实验间接测定,还可以通过热化学循环计算(见玻恩—哈伯循环法)以及根据静电吸引理论计算。[1]

计算方法

晶格能的数值有两个来源:

第一是理论计算值。它是根据离子晶体模型,考虑其中任一离子跟周围异号离子间的吸引作用,以及跟其他同号离子间的排斥作用推导出下列近似公式计算得到的。

式中NA是阿伏伽德罗常数,Z是离子价数,r0是一对离子间的平均距离,M是跟晶格类型有关的马德隆常数,它的值可取5~12,ε0是真空电容率(8.85419×10-12库-2·牛-1·米-2),n为伯恩常数。例如,氯化钠晶体的Z+=Z-=1,r0=2.814×10-10m,M=8,n=8,代入上述公式可得U=755kJ/mol。

第二是热化学实验值。设计一个热化学循环,然后根据实验测得的热化学量(如生成热、升华热、离解热、电离能、电子亲合势)进行计算。

晶格能模型

离子化合物都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这是和它们离子晶体有很大的晶格能有关。由于UMgO>UNaF,MgO的熔点(2800℃)比NaF的熔点(988℃)高得多。

晶格能的大小决定离子晶体的稳定性,用它可以解释和预言离子晶体的许多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根据晶格能大小可以求得难以从实验测出的电子亲和势,可以求得离子化合物的溶解热,并能预测溶解时的热效应。

晶格能越大,表示离子键越强,晶体越稳定。

晶格能越大,熔化或破坏离子晶体时消耗的能量就越大,相应的熔点就越高,硬度就较大。亚铜离子为18电子构型,钠离子为8电子构型,亚铜离子的极化作用大于钠离子,所以共价键成分更多,晶格能更小,熔沸点更低。

注意事项

只有气态的离子化合为产物时才可以讨论晶格能。

晶格能永远是负数:由于晶格能的定义强调了离子键的形成,而不是离子键的破裂,因此反应永远是放热反应。

由于能量守恒定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因,晶格能越大表示该离子化合物越稳定,晶格内的离子键越强。

参考资料

1.晶格能·名词吧

关键词:晶格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