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鸦(雀形目鸦科的鸟类)

白颈鸦雀形目鸦科的鸟类

白颈鸦(学名:Corvus torquatus)是雀形目、鸦科的鸟类,全长约48厘米。除颈后、上背、颈侧及前胸为白色并形成颈圈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栖息于平原、耕地、河滩、城镇及村庄。有时与大嘴乌鸦混群。以种子、昆虫、垃圾、腐肉等为食。多单独行动或成3-5只或十余只的小群。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中国在华东、华中及东南各地为留鸟。数量较少。

中文名

白颈鸦

拉丁学名

Corvus torquat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雀形目

鸦科

鸦属

白颈鸦

亚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esson, 1831

保护级别

易危(VU) IUCN标准

同义学名

Corvus torquatus

外文名

Collared Crow

外形特征

白颈鸦

白颈鸦体形比达乌里寒鸦大,除颈背和胸有一白圈外,其余体羽全黑。成鸟的后头、翕的上部延伸至上胸白色,这些白羽基部灰色,羽轴亦灰色;其他体羽黑色;喉羽披针状;头和喉闪淡紫蓝光泽;初级飞羽外翈闪淡绿光泽。雌雄同色。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白色部分不着,而显土黄或浅褐色;黑色部分暗纯,且无紫绿色闪光。虹膜褐色;嘴、跗蹠、趾、爪均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385-700g,♀435-535g;体长♂450-535mm,♀440-497mm;嘴峰♂47-59mm,♀49-54mm;翅♂314-350mm,♀299-334mm;尾♂177-222mm,♀175-199mm;跗蹠♂52-66mm,♀55-64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白颈鸦很少集群。常见于平原、丘陵和低山,也见于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多栖于开阔的农田、河滩和河湾等处,在地上,特别在新耕和施肥地上,缓步觅食。

生活习性

白颈鸦清晨飞到田野觅食,晚上很晚才飞回村旁或林缘的树上过夜。在地上觅食时常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不时扭头向四处张望。性机警,比其他鸦类更难接近,见人走近,离很远就飞走。鸣声较其他鸦类宏亮,常边飞边叫,似“kaar-kaar”声。栖止时,多伸颈鸣叫。

杂食性,大部分是动物性食物,包括鞘翅目金龟、步行虫、锹形虫、半翅目、鳞翅目幼虫以及蜗牛、泥鳅、小鸟等;植物性食物包括玉米、土豆、黄豆、小麦及草子。有时与大嘴乌鸦混群。以种子、昆虫、垃圾、腐肉等为食。常单独或成队活动,很少集群。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通常营巢于悬崖崖壁洞穴中,也在高大乔木的树洞和高大建筑物屋檐下筑巢。成群在一起营巢,有时亦见单对在树洞中或树上营巢的。巢外层为枯枝,内层为树皮、棉花、纤维、羊毛、麻、人发、兽毛、羽毛等柔软材料。每窝产卵2-6枚,多为3-4枚,卵色淡蓝绿,具橄榄褐色条纹及块斑,卵的大小为31-35mm×21-27mm。

种群现状

该物种被列为近危,由于猎食的食物趋于枯竭,数量在急剧地减少。原因是由于人类的农业集约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度使用农药和鼠药的结果,使其受到了威胁。这种下降被认为是持续的,并且其结果被确认为在幅度上大于看到的,该物种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生长繁殖

3~6月繁殖,在高大乔木或崖洞内营巢,产2—6枚卵,通常3—4枚,卵色淡蓝绿,具橄榄褐色条纹及块斑。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参考资料

1. 白颈乌鸦是几级保护动物·匠子生活

关键词:白颈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