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美籍华人作家夫妇)

林达美籍华人作家夫妇

林达是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从1997年以来,林达先后出版了“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从边缘看世界》等书,行销数十万册,引起很大反响,2002年出版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也成为热门读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就像他们在一本书的前言中所写:最初落脚点的选择十分偶然,他们落在了美国南方,那是在现代机械化大农业挤兑之下的传统农村。

中文名

林达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上海

职业

作家

英文名

LINDA

出生年月

1952年

“近距离美国”系列

林达著作《总统是靠不住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之一)(台湾版名《辛普森案的启示》) 

《总统是靠不住的》(之二) 

《我也有一个梦想》(之三) 

《如彗星划过夜空》(之四) 

旅游笔记 

《带一本书去巴黎》 

《西班牙旅游笔记》(台湾版名为《西班牙像一本书》) 

文集 

《扫起落叶好过冬》 

《一路走来一路读》

《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 

译作 

《汉娜的手提箱》 

《克拉拉的战争》 

《盖比橱柜的秘密》

背景

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看到的美国完全在意料之外,法治所保障的,是个人不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侵犯。在这个保障下,百姓五花八门地享受着最大可能的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这才是美国公民最关注和维护的东西。这一切让人好奇。 于是林达开始给朋友写信,不仅写出见闻,也试图写出美国现象的制度根源,写出大厦如何在常识常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每个普通人的个人自由,为什么竟可以是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 [1]

这两年国内学术界正在反思法国大革命,反思卢梭,林达离开美国之后的写作涉及了巴黎,用林达自己的话说,其实只是触动了法国的一小段历史,可是这段历史曾赋予“革命”一词以神圣的光环,不论它裹挟着怎样的血腥,它似乎总是对的。正是由于另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对个人自由有了新的观照,人才能够回过头来,重新打量法国式的自由口号,林达想写出民众曾经呈现的另一种面貌。

作品评析

林达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这套《近距离看美国》,四本书,时间跨度达8年之久,洋洋洒洒十几万字,向中国读者详细介绍美国政治历史以及民主的演变过程:《历史深处的忧虑》侧重在美国宪法权利法案的解读,《总统是靠不住的》关注美国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我也有一个梦想》对准种族问题,《如彗星划过夜空》是对美国宪政演进的思考。

“他被称为‘中国的托克维尔’”,其评价不可谓不高。读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感觉到的是一个浸淫西方启蒙思想的欧洲人,对新大陆一切政治进程的好奇和佩服,读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体会到的是一个从小被灌输国家制度信仰之人,对这个批判多年制度的另一种认识。原来,我们的价值认同乃是建立在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的偏见之上,消除了偏见,所谓的信仰竟然荡然无存,无疑是一种苦涩的幽默。

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观察外国,类似这样的书很多,但大多数书都逃不出两个硬伤:首先,只求皮毛。不知是作者的有意,还是无能,很多书都把视线放在表面事物的观察,没有进一步探讨的决心和勇气。

其次,我们把这样的书称为“中国人的视角去观察外国”,那么如果还是以中国人的思维去看待外国的大事小情,其实又陷入了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之中。这样的书委实是太多了。林达这套书比较的避免了上述硬伤,一开始林达就讲问题引入深处,比如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比如他的种族问题,这些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都很陌生的问题,也是我们最容易引起误读的问题。另一方面,作者思考的角度很多,摆脱了一元式的中国思维,将美国问题美国化,这是林达最大的贡献。

当然,书中反复强调美国制度及宪法的优势,这难免会让很多人对此有所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制度优势或者宪法优势,确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另外,美国的宪政历史,也经历了我们当前的困境,比如南北战争前,北方各州废除奴隶制的举动,其实也是自己改革自己之举,作者将此举归于北方政治局的人道主义考量和朴素的宗教信仰。

而此时南方各州,处于经济利益以及不开化的民智,依旧力推奴隶制。利益集团把改革的大刀砍向自己,这份勇气着实令人佩服,倘若以此来观察当下所谓“碎步走”的政改,不知道我们进化的更聪明了,还是退化的更保守了,唯有一声叹息聊以安慰。

在第四本《如彗星划过夜空》里,有两段值得玩味的话,摘录出来分享: “美国归根结底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社会,始终不是靠一个威权在强行操作社会。由人性本身弱点导致的社会问题,美国样样都有,很自然会暴露出来。正因为是自然发展,该发生的问题都发生过,也遇到种种危机,美国社会也在两百多年前制定的宪法原则下,自然顺应地以完善制度来应对。

可是这种同步的自然、缓慢的进程,化解了许许多多危险,回首望去,真是很悬。假如不是这样,假如制度完善的速度,远远落在政府的能力强化的速度后面,也就可能约束不住,政府就可能成为一匹脱缰野马,擅行其道。

再仔细一想,一些制度转型较晚的国家,面临的就是类似的危险。政府的发展先行一步,待开始制度转型,政府本身的规模已经是巨无霸了。制度转型需要漫长的时间,可是,在新制度完善之前,政府能力却已经非常强大、制约很困难了。也就是说,社会失去了一个制度生长、政府生长、民间社会生长,三者同步生长和磨合的过程。

在转型开始的时候,各方力量同步壮大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劳工和民众不仅是极弱势,另一方面,他们也不会像100年前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时的民众那样,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吞咽一切苦果。”

[宜雅]

林达在《历史在你我身边》中提到处女作问世的艰辛历程。他/她的书归属于liberal education,完全不同于我们儒家文化的功用之学,而是属于西方的心智之学。心智自由的人是会因书结缘,引发共鸣的。

我在书的扉页上写到“理性,只能激荡卓越的头脑;对普通民众启蒙,不能诉诸理性,而要触动他们柔软的心灵,像伏尔泰、卢梭,还有我们的林达这样的作品。经过“文革”洗礼的50后,文字却难得的细腻、干净、平和、透彻,还有百分之百的真诚。他/她用书信的形式拉近心灵的距离,用旅途的轻松化解主题的沉重。对,就是那种impure style,明明谈论的是政治法律吧,流露出的又是对人性的反应。”

初看他/她的书,你会觉得林达有美化美国的自由民主政治之嫌。这也是所有启蒙学者的通病,十八世纪,法国的伏尔泰等不遗余力地为英国的议会、中国的科举唱赞歌;我国呢,五四时期的大家们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立宪制集体膜拜。但细看下去,你会觉得他/她是托克维尔式的:关注祖国和时代的问题,比如极权、多数人的暴政、信仰的丢失、政制的转型等等,不调和感始终困扰着他们,他们似乎在他国,那个独一无二的国家,找到了答案,但又对这个答案不那么满意:“你一定记得,每当我在一个方面回答了你的问题,介绍了美国人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利,我就要同时告诉你,他们为此支付了什么样的代价。

让你对这些代价有清楚的了解,是我写这些信的真正出发点。”(《历史深处的忧虑》,第278页)。托克维尔何尝没有过同样的忧虑:“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不是把自由的根子深埋在信仰之中的自由的人民,……我认为自由与其说是制度的女儿,毋宁说是品德的女儿,而品德又是信仰的女儿。”民主所谱写的历史篇章“就像女巫手中的树叶一样,即使是微风掠过,也会立即被风永远吹走。”(《托克维尔与民主精神》,阿隆、贝尔等)。

林达和托克维尔的溢美之词不是送给美国人的,而是送给理性、道德和信仰的。只不过托克维尔有贵族的学识,哲学家的思维,政治家的观察力,所以,他的书归入了学术著作。林达是下里巴人的,他/她从人性和常识入手,是中国式的文史政律交融一统的处理手法,所以,他/她的书归入了大众散文。 但用最贴近民众的文字传递学术的真知,不真是启蒙者最优秀的素养吗?

参考资料

1.林达·名人简介

关键词: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