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效应(生物学术语)

波尔效应生物学术语

1904年丹麦科学家Christian Bohr发现pH值或H+浓度和CO2分压的变化对血红蛋白结合氧能力的影响,血液pH值降低或pCO2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反之,pH值升高或pCO2降低,则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增加,氧离曲线左移。pH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提出者

丹麦科学家Christian Bohr

提出时间

西医学名

波尔效应

英文名称

Bohr effect

特殊情况

单环刺

生理意义

Bohr效应的生理意义1

当血液流经组织,特别是代谢旺盛的组织如肌肉时,这里的pH较低,CO2浓度较高,氧合血红蛋白释放O2,使组织获得更多O2,供其需要,而O2的释放,又促使血红蛋白与H+与CO2结合,以缓解pH降低引起的问题。[H+]↑→促进Hb盐键形成→Hb构型变为T型→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Bohr效应的生理意义2

当血液流经肺时,肺O2升高,因此有利于血红蛋白与O2结合,促进H+与CO2释放,CO2的呼出又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的生成。[H+] ↓→促进Hb盐键断裂→Hb构型变为R型→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氧合易。

名词解释:

波尔效应:co2浓度的增加可降低细胞内的PH,引起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下降的现象。

参考资料

1.结构生物化学波尔效应 视频2:41·优酷

关键词:波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