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运华(1963.2.20-),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石油地质学家,海洋石油勘探家,湖北红安人,现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研究总院副院长。
1985年毕业于长江大学,1988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地质硕士学位。
邓运华参与并负责了渤海石油勘探技术工作,开创性提出了断层-砂体油气运移“中转站”是主要运移方式。
中文名邓运华
中国
民族汉族
湖北红安
1963年2月20日
毕业院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研究总院副院长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
中共党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邓运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1988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中海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
在渤西地区,邓运华同志面对连续钻探30口井没有大发现的困境,提出“地层—断层产状配置决定油气富集部位”的新认识并指导井位布置,高效发现岐口17-2等油气田5个,为渤西年产原油60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奠定了基础。创造性地提出“凸起上组合富集型、凹陷下组合富集型,油气运移中转站模式”等新认识,指导渤中、莱北等地区的勘探,对蓬莱、旅大、曹妃店等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和一批小油田的发现和评价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渤海油田成为我国第一大海上油田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运华长期从事油气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出色地完成了重大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任务,很好地组织和领导了油气勘查工作,成果突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从事油气勘探工作21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的国家和部门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中海油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并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参与并负责了渤海石油勘探技术工作。针对渤海生油岩埋藏太深,储油层埋藏较浅,晚期断层活动强烈,石油的运移、聚集、保存条件复杂等科技难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开创性提出了断层-砂体油气运移“中转站”是主要运移方式,地层-断层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临界盖层质量控制了断裂活动带油藏形成,汇油面积大小决定了油田规模,小凸起上披覆背斜利于形成大油田,凸起上组合,凹陷下组合控制了主力油田展布等7项学术思想为支撑的浅层油气运聚理论。
用于渤海勘探实践,带领团队9年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27亿方石油地质储量,奠定了渤海年产石油3000万方,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的储量基础。提出的“海域两个油气带,内带生气,外带生油”地质思想,准确预测了中国南海深水区天然气的区域展布,并被后来的勘探实践所证实。在开拓海外勘探过程中,提出了“河流—海湾体系是世界海相石油分布的主要场所”新论断,用于战略选区,带领科研团队在非洲发现了多个大中型油气田。
学术论著
邓运华,李建平.浅层油气藏的形成机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邓运华,等.中国近海两个油气带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的国家和部门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中海油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200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8完成人)。
人才培养
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培养了中海油渤海、海外两支技术和作风过硬的勘探技术队伍。
荣誉表彰
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2009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
社会任职
现任中海油研究总院副院长、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
人物评价
李四光的传说仍在回响,邓运华的成就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红安人。事实证明,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他们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黄冈同学网)
参考资料1.邓运华·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