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道(旅游景点)
位于天津市城区中南部是五大道中全国较为知名的一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和平区与河西区的分界街道。东北起南京路,西南自吴家窑大街入河西区,折向南止于天津市工业展览馆。长3410米,宽18~50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原系英扩展租界,1901年随建赛马场而建,故名马场道。
两侧多为英式建筑,与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大理道的建筑风格雷同,被誉为西式五大道。沿街有市农林局、市社联、市外国语学院、市地方志办公室、美术出版社、干部俱乐部等。从2000年4月起,对马场道进行全面整修,重修高质量路面,更换路灯,更换供排水、供气城等管道,整修两侧建筑物,成为市区重要迎宾干路之一。
中文名马场道
天津市城区中南部
英扩展租界
3410米
历史
马场道所在地域原是天津老城东南的一片沼泽洼地,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马场道始建于19世纪90年代,位于原英租界内,因通达坐落在佟楼以南的原英国赛马场而定名,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天津租界的赛马活动虽然开始于1863年,但是始终没有一个象样的赛马场。英租界董事长德璀琳在担任赛马会会长和秘书长之后,凭借其与李鸿章的私人关系,非法得到了今佟楼以南“养牲园”的200多亩土地,修建了一座新的赛马场,并从英租界的米哆士道(今泰安道)按自然走向修筑了一条通向赛马场的道路,这就是今日马场道的前身。
这个赛马场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被毁。1901年,英租界当局对,对旧有的道路进行了翻修,并且对赛马场进行了重建,其中包括一个木结构的看台;同时将以前形成的由租界通往马场的道路正式翻修,并且开始用RaceCourseRoad,即马场道命名。这座木结构看台一直使用了24年,直到1925年春天,才为另一座新建的混凝土看台所取代。经过两次重建,天津的英商赛马场无论是跑道也好,其他设施也好,在远东地区都是一流的。马场道是天津租界地名中,唯一沿用至今的路名。
1903年,天津英租界进行大规模推广,获得马场道及其北侧大片土地,天津英租界工部局于1919年至1926年结合海河清淤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填筑并使之成为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1926年,马场道也由土路先后改建为石渣路和柏油马路。此后,两侧迅速形成大片高级住宅区,绿化良好,建筑风格属于各种不同的欧洲式样。1943年,日本占领天津后,马场道改称兴亚二区7号路。1946年,天津市政府光复,复称马场道,期间曾短暂改名为“海宁路”。
解放后,赛马场改为工业展览馆。南京路至天津干部俱乐部的一段改为了马场道。泰安道至今南京路段的马场道改名为浙江路。1951年10月,第一届华北地区物资交流会曾在这里举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莅临参观。现在,这里已建起壮丽的天津自然博物馆。
1961年,马场道中间的绿化隔离带拆除。2000年4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对马场道进行全面整修,整修包括:重修路面、更换路灯、供排水和供气城等管道,整修大陆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
现况与发展
马场道目前东北到南京路,西南到天津干部俱乐部。全长3410米,宽18米至50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2.3米至6.7米,为和平区与河西区的分界街道。由于马场道街区被纳入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因此未来将保持现有风貌不会拓宽。
风貌建筑
马场道两旁有许多著名的近代建筑:
美国营盘(今医大东院)
美军第十五步兵团从1912年至1938年驻扎在中国,其总部设在天津,天津人称其为“美国营盘”。
十五团最早在中国的任务是作为救援远征军的一部分,曾经在结束义和团运动过程中围攻北京。后来该团撤回美国,清朝复灭后又奉命于1912年回到中国。它隶属于美国国务院,部队部署在京沈铁路沿线,自那以后26年中,驻华美军总部始终设在天津。1000名军人的使命是在动乱年代保护美国人在华利益;当军阀们争相取得优势时,美军的地位尤其受到挑战。
蒋介石于1928年已对中国的局势取得了某种控制,该团继续留在中国的部分原因是对抗日本对中国不断增加的侵略行动。当时美军内外对驻军的必要性、道德上的正确性存有很多疑问。到1938年时,日本已经侵占了中国东部大部分领土,迫使华盛顿于当年把第十五团撤回美国。
第十五团留在中国的目的是支持那些最能代表美国利益的侨民,美国商人和传教士认为他们有权占据最优越的位置,要求美国政府保护其在华利益。该团留在中国提供了一种评估途径,供美国国内研究两次世界大战中间时期的外交、国内和军事政策发展。
被派到中国的军人发现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所谓“东方的诱惑”一种士兵到比较危险的地方寻求刺激的方法。在美国实行禁酒令期间,一些人可以去中国喝到充足的酒。在美国经济大萧条到来的时候,天津也成了理想的避难所。
工商学院(今天津外院主楼)
工商学院主楼为法国天主教会献县教区耶稣会在天津创办的中国第二所天主教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的主楼。该建筑筹建于1920年,1926年建成投入使用。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马厂道(RaceCourseRoad)141号(今河西区马场道117号—119号),该建筑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1970年,建筑原址改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主楼。
工商学院主楼由法商永和工程司设计,总建筑面积为4917平方米,是一座三层带地下室混合结构的英式建筑,大楼坐南朝北,正面面对马场道,建筑平面为对称形式,中间高,四周低,似“工”字型,外立面为古典构图原则模式,清水砖墙并以大块蘑菇石修饰,顶部为曼塞尔式红瓦坡顶,屋顶内部为法国孟莎结构穹顶。
屋顶前后的墙上各嵌有一座巨大的圆钟,圆钟两侧和上方分别采用巴洛克的券罩和断山花加以防护和装饰。建筑主门厅居于正中,正厅内悬有利玛窦、南怀仁画像,墙壁正中悬挂着南怀仁绘制的巨幅《坤舆万国全图》。主楼一层至三层主要为教室、备课室和办公室。主楼西翼内部建有小教堂,并设有单独入口,教堂顶部采用半穹顶。[是一座具有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的建筑。
北疆博物院(今天津外院内)
是中国北方地区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筹建于1922年。博物院位于天津工商学院校内(今天津外国语学院),该学校为法国天主教会献县教区耶稣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天主教大学。北疆博物院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存有大量标本藏品。
1922年,北疆博物院的办公楼建成,由当时的比商义品公司建筑师比奈设计并监造,位于当时工商大学的院内,建筑整体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高21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内部分设实验室、办公室、藏品库,还设有防盗门和双重窗户。1925年,北疆博物院的陈列馆建成,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位于当时办公楼的西端,整体为三层建筑并采用防火、防盗、防尘和防震等措施,建筑还设有高窗用来天然采光。
按照博物院的建设要求,桑志华将平板花玻璃镶嵌在钢筋水泥窗框内,以免室内受尘土和大雨的侵袭;又将陈列柜直接固定在墙壁上,让光线更通透。内部陈列室采用中心牛腿柱式结构。1929年,北疆博物院又进行了第二次扩建,在与主楼平行的位置上建设了一座两层楼房,并在两座楼房之间设置了一条空中通道,使三座建于不同时期的建筑连成一体,形成“工”字形。
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先后出现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当时,由天津耶稣会提供赞助的法国传教士桑志华搜集了大量地质、岩矿、古生物和动植物等方面的标本和化石并储存在天津耶稣会修会帐房崇德堂内,后来标本逐渐地充斥了崇德堂的各个房间和地下室。因此,桑志华向耶稣会提出创建博物院的要求。
1922年,在法国天主教会和天津法租界行政当局的支持下,合并考虑桑志华的建议,决定在校内同时修建博物院,以解决标本收藏的难题。桑志华在马场道南侧盖起了一座占地300平方米,高21米的三层楼房。桑志为其取名为“MUSEEHOANGHOPAIHO”,即“黄河白河博物馆”,后因藏品来源的拓展,定名为北疆博物院。现在这座大楼的两侧墙上各有中文和法文标志,便是当年的原貌。
1928年5月,天津北疆博物院陈列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展出了植物标本2万种,动物标本3.5万种,岩石与矿石标本共7000种,动物骸骨化石1.8万公斤,各地地理、山川、河流、土壤和动植物分布地图133幅,照片3000余张,以及关于人类学、工商业和农业的调查报告。结合展览还举办有关的科学知识的讲座。桑志华还特别为为介绍北疆博物院的藏品撰写了一套出版物。
当时,博物院不但设有陈列室,还有实验室,后来又新建了试验馆楼和公共博物院,共占地2000多平方米。展室陈列的各种标本,每星期三、六、日对外开放。博物院由桑志华任院长,德日进任副院长。桑志华发现的四个古动物群点:甘肃庆阳的三趾马动物群、内蒙古萨拉乌苏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和石器、河北阳原泥河湾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各种标本都在北疆博物院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被日军侵占,使桑志华的采掘工作被迫中断。天津日占时期,桑志华返回法国,北疆博物院也基本停止了采掘与研究工作。1939年,天津遭受水灾,北疆博物院的一部分藏品迁到北京法国使馆附近新建的博物院内。
195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接收北疆博物院,并更名为天津人民科学馆。1953年11月,陈列厅再次对外开馆。当时展品按古生物及矿石、脊椎动物、动物进化、农业病虫害四大类,被分在不同的陈列室。1958年,在北疆博物院的大楼里,正式成立了天津自然博物馆。1959年,陈列展览和办公地址又从北疆博物院迁到位于马场道272号的原英国乡谊俱乐部(现天津市干部俱乐部),北疆博物院大楼成为收藏珍贵标本的库房。从1960年代开始,北疆博物院不再对外开放,只有研究学者和自然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可以进入。现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存有大量标本藏品。
刘冠雄故居(今天津财大分院)
刘冠雄故居为中华民国首任海军总长刘冠雄及其儿子的住宅,建于1922年,位于当时的天津德租界推广界的6号路(今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23号),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天津财经大学分院办公楼使用。是一座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
刘冠雄故居建筑面积3325平方米,占地面积9.190市亩,为一处西式砖木结构的带地下室的欧式建筑,原有中楼、西楼、北楼共三幢楼。其中,由于主人的海军将领身份,中楼是仿造航空母舰的三层建筑,正面设有立放的望远镜造型。西楼为巡洋舰式,北楼为望远镜造型。目前,中楼和西楼均被拆除。
北楼为三层带地下室建筑,外立面为红机砖清水墙与混水线条装饰相搭配,部分点缀砂石罩面,整体呈立面对称状,菲体宾木双槽窗,挑出大屋檐,罗曼风格的大屋顶。建筑背面为阳面,设有2个8蹬台阶和80余平方米的凉台。凉台下设有牛腿支撑和花瓶状的栏杆,建筑内设房81间,一楼为大厅、饭厅、书房和会客厅。其中,门厅有4棵方柱支撑,顶部和天花板上有花饰、花纹装点。二、三楼为生活起居室。地下室有厨房、锅炉房和杂务间。此外,北楼西侧顶部原设有一个雕楼电梯间,后拆除。
刘冠雄故居始建于1922年,原有中楼、西楼、北楼共三座楼。此后,刘冠雄为了还清广东路房产所抵押的资金就把北楼租给华北水利委员会。刘冠雄死后,1936年,刘冠雄的儿子抵债给了先农公司。后因无力偿还而全家搬出。这所住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私立志达中学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为天津22中学和天津房管局使用,现为天津财经学院分院使用。
北洋军阀倪嗣冲花园(今天津儿童医院)
倪嗣冲花园是皖系军阀倪嗣冲在天津的三处故居之一,原英租界马场道(今儿童医院址),倪购置地皮后,计划兴建为晚年生活的倪家花园。这所住宅地势宽阔,除二所洋楼外,建有假山、凉亭,广植花草树木,是座幽静的花园住宅,倪氏下野后即在此居住。此外,原日租界天安里楼房亦是倪产,原为日本警察署人员住宅,后改建为盛德里。
宋棐卿旧居
建于1937年,是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宋棐卿的住宅。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马厂道(RaceCourseRoad)(今和平区马场道的116号和116-118号),该建筑目前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该建筑现为天津市和平区第九幼儿园。
宋棐卿旧居为二幢砖木结构英国庭院式楼房,建筑屋顶为红瓦房顶,建筑总面积为共2018平方米。宋棐卿旧居内设有宽敞院落,整体院落为园林式格局。
朱启钤旧居
为原清末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北京外城警察厅长、内城警察总督、蒙古事务督办。民国时期历任京浦铁路督办、交通总长、内务部长、代理国务总理朱启钤在天津的故居,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马厂道(RaceCourseRoad)(今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64号)。目前是天津市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朱启钤退居天津英租界后,因夫人患病且需要安静的休息环境便于1922年购买了远离五大道居住区的倪家花园(倪嗣冲的私人花园,今天津市儿童医院)对面的地界修建这座庭院式别墅。朱启钤为这座建筑命名为“蠖园”。
朱启钤旧居为一所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洋楼,主建筑为两层楼房带地下室,顶部为红瓦坡顶,外立面为清水砖墙。建筑的二层设有拱券式开放式柱廊,旧居内庭院开阔并设有假山亭榭。该故居是一所具有哥特建筑特征的庭院式别墅。
李烛尘故居
为久大盐业公司总经理,第一届人大常委,轻工业部长,中国贸易促进会副李烛尘在天津的故居,建于1933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马厂道(RaceCourseRoad)202号(今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102号)。1950年,李烛尘从现睦南道56号的房子搬至此地居住。该建筑现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李烛尘故居是和平区马场道102号安乐邨联排公寓楼中的一座砖木结构的4层联排式楼房。该建筑原为天主教会首善堂所建,设计师为意大利建筑师保罗·鲍乃弟。建筑门口设拱形门洞,连拱双柱。局部装饰有半圆花饰,墙上点缀有兽头。整幢建筑共有八间房,南北朝向。一楼为平窨子是仆人居住的房间,二楼为饭厅和客厅,三、四楼是卧室和书房。是一座具有意大利古典风格和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西洋建筑。
1951年12月28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毛泽东来到马场道上的李烛尘家做客。这成为毛泽东在天津的唯一一次“入户访问”。毛泽东和李烛尘同为湖南同乡,还是老朋友。1945年,毛泽东在参加重庆谈判时曾在张治中的官邸“桂园”与同为湖南籍的范旭东和李烛尘会晤。当天毛泽东来天津参观华北地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并下榻在天津市市委第二招待所(今和平宾馆),在李烛尘故居的会面仅有20分钟左右。
英国乡谊俱乐部(今干部俱乐部)
英国乡谊俱乐部(TientsinCountyClub)建于1925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马场道(RaceCourseRoad)(今河西区马场道188号),该建筑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主楼现为天津市干部俱乐部。
英国乡谊俱乐部占地面积为2530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600平方米,主楼为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庭院式楼房带地下室,建筑面积为9525平方米,建筑外立面为对称形式,墙面砌筑有红砖和白色简化柱头方的壁柱。建筑主楼入口处设有人字形和弧形山墙,下饰齿状的山花檐口断开。建筑的门廊装饰有砖砌方柱,上面设有带铁栏杆的阳台。
建筑内部大厅为混凝土梁柱结构,大厅铺有硬木地面。二楼大厅筑有木制回廊,大厅顶部装饰有彩色玻璃穹顶。主楼内设有餐厅、茶室、球房、游泳池和大舞厅。英国乡谊俱乐部坐落于英国跑马场园内,是一座具有浓郁的英国田园风格建筑和十九世纪探新运动中出现的简化古典式建筑。
1886年,天津海关税务司、英国籍德国人德璀琳获得直隶总督李鸿章赠予的佟楼附近养牲园土地,建造赛马会和乡谊会,同时天津英租界越界修筑了沟通该租界(当时仅包括大沽北路以东到海河西岸,维多利亚道两侧的狭长地段)与赛马场的马场道。1900年,这个赛马场被义和团焚毁。战后,天津英国赛马会在今工业展览馆一带重建游艺部和赛马场。其庭园设计富有英国田园情趣,有网球场、高尔夫球场和供划船的池塘。
1925年,英国赛马会有限公司游艺部兴建英国乡谊俱乐部大楼,由汉口的英商景明洋行(Hemmings&Berkley)设计,又称“新英国俱乐部”,该俱乐部占地面积为2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525.83平方米,内部设有游泳池、台球室、保龄球房、乒乓球室、西餐厅、舞厅、图书馆等多项游乐设施。1933年,新英国俱乐部与天津英国赛马会合并改称为“马场球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乡谊俱乐部,改为“国际俱乐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为美军“军官俱乐部”。1947年,美军撤出天津后,由原天津英国乡谊会收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该建筑并定名“天津市干部俱乐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6年,该建筑更名为“天津市俱乐部”。1975年,改称为“天津市第五招待所”。1979年底,该建筑划归于天津市旅游局并定名为“天津市友谊俱乐部”。1985年5月,该建筑复名为“天津市干部俱乐部”至今。目前,该建筑隶属于天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2000年伊始,天津市政府对马场道进行大规模的整修,作为当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街道两旁的风貌建筑,一律恢复原状,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资料1.赛马场街道电子地图高清版大图·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