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恩怀,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籍江西省丰城市长湖乡,1935年12月出生于景德镇。从小随父亲王步(青花大师、陶瓷美术家)学艺作画,后又师从刘雨岑先生("珠山八友"之一,陶瓷美术家)研习绘瓷技艺。1949年入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学习陶瓷美术,1950年在家随父王步学艺作画,1954年就职于轻工部陶研所(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设计,1964年奉调景德镇为民瓷厂,艺术家库陶瓷名家、任厂美研所名誉所长。1979年被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中文名王恩怀
中国
籍贯江西省丰城市长湖乡
1935年12月日
毕业院校省立陶瓷专科学校
工艺美术家
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男
景德镇
工作经历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事业单位纷纷办起工厂。王恩怀加入陶瓷研究所实验工厂,参与制作国家用瓷。为了大规模制作,实验工厂专门从陶瓷学院招收了三四个班的学生。王恩怀设计的瓷器,画面主要为红白碧桃,制作了杯、碗、碟、壶等上万件作品。
1964年,王恩怀被调入景德镇高级美术瓷厂(“文革”时更名为“为民瓷厂”),负责釉上彩绘技术培训,并成立了设计小组。
1965年,瓷厂为参加广交会扩大出口,指示设计小组设计各类日用陶瓷,提出了“设计为生产服务”的口号。
尽管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从王恩怀熟悉并喜爱的艺术陶瓷转为日用陶瓷,但他一点儿也不含糊,为咖啡具、碟、碗等50多种造型设计不同的花纸,每种图案都根据器皿的造型和弧度量体设计,有时仅一个造型的花纸就要花几个月绘制。首次参加交易会的瓷厂,提着8大篮瓷器来到广州,并顺利拿下广交会第一单。在为民瓷厂的30年间,王恩怀设计的国家用瓷、礼品瓷和出口瓷的造型画面,受到高度评价,有的被外交部指定用于国家用瓷专用画面,有的大批量生产向海外销售,有的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珍藏。
艺术创作
王恩怀擅长粉彩花鸟瓷画,对青花、新彩、青花斗彩、陶瓷造型、日用陶瓷贴花纸及综合装饰均有研究。尤善利用器型特征、材质特色,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构思注重生活情趣,寓情于画,以物抒情,充分挖掘瓷质之美,设秀逸典雅之品。
王恩怀十分注重博取百家,吸取多方营养,融会贯通滋养自身。他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继承传统、师承前辈、师法自然而不等于创造。特别是时代的变通,描绘客体的变化以及自己艺术追求的发展,更需要做新的探索。艺术创作的形象来源于自然,但不等于自然,艺术的高层次更得力于艺术家主体的再创造。
自然是上帝的作品艺术家则是自己艺术世界的上帝,应当按照自己对自然的感情和对艺术的追求,创造自我的世界。面对纷繁复杂、交错网罗、层叠杂繁的自然景物,必须以敏锐的视觉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的要素,把握内在本质精髓。
艺术世家
其祖父王秀春(1851—1904)精于青花,系当时绘花高手。其父王步(1898—1968)是著名陶瓷美术家,首创借鉴水墨画技法花,被誉为“青花大王”。其长兄王声怀(1929—1991),二兄王希怀(1932—1982)均从事陶瓷艺术事业,精于青花,受到陶瓷界的好评。其子王清平、王青,媳余国琴、李燕及侄王华都酷爱陶瓷,在陶瓷行业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艺术评价
花鸟画的创作情境在王恩怀大师的笔下,形成了感性与理性的糅合,创作是即兴的发挥和”无意得之”的体现,如寻求其最高的境界,便是逸品,便是神品。必为意在笔先,逐步深化;以意造境,以心为法。他将青花和釉上的跨界智慧以一种强烈的意识契入观者的眼帘,巧妙地形成对观者审美态度的冲击,揭示的就是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其作品中总有一种自由性,个性经验的渗入和隐藏,使这种自由性更具作品的知性特征和魅力。
参考资料1.王恩怀·陶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