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第一中学(青岛市公办学校)

青岛市即墨区第一中学青岛市公办学校

青岛市即墨区第一中学(No.1 High School of Jimo, Qingdao)位于美丽的墨水河畔,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学校,被国家留学基金委确定为出国留学人才选拔基地,被山东省高级中学协会确定为理事单位,2010年被推荐为山东省文明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暨“双一流”大学生源基地。

学校建校于1904年,前身是清光绪30年德国教会创办的萃英书院,历经萃英书院、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山东省即墨中学等不同阶段,是青岛乃至山东省建校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1989年定名为即墨市第一中学,199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规范化学校,1999年通过首批青岛市办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评估。学校现占地8.7万平方米(123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现设81个教学班,在校生4000人,教职工402人,其中高级教师83人,中级职称104人,省、青岛、即墨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0人,1人获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园丁奖,英语教研组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中文名

青岛市即墨区第一中学

外文名

No.1 High School of Jimo, Qingdao

简称

即墨一中

创办时间

创办人

邵约翰

办学性质

城区优质高中

主管部门

即墨区教育体育局

校训

为每个学生积蓄成才的力量

校歌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先锋

地址

青岛市即墨区文峰路87号

主要奖项

全国重点大学暨“双一流”大学生源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历史沿革

萃英书院(1904—1914)

清光绪三十年(1904),德国基督教信义宗柏林教会青岛公会,为宣传“福音”,培植信徒,造就传道人才,委派该会牧师邵约翰、齐明德在即墨城花园村德国教会的礼拜堂内设立萃英书院。邵约翰任院长,齐明德、卢维康和华人王守仁任教师。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教会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为募款挹注留青同工,邵约翰应约经烟台赴上海同济大学任教,其他德籍牧师或回国或被监视。被称为“造就传道人才之唯一学府”的萃英书院被迫停办。

私立萃英初级中学(1925—193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教会虽收回被占的教产,但终因经济的竭蹶,无力维持日常教务,于民国十四年(1925)将青岛公会让给其同宗美国信义会,遂更名为鲁东信义会。德籍牧师马维立受教会指派在华人刘德清协助下,在萃英书院基础上创建了私立萃英初级中学,马维立任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春正式招生上课。教室仍设在德国教会礼拜堂的西厢房。民国十六年(1927)由教会出资在付家庄西侧(现磨市街24号、26号、28号院)的两座二层楼落成后,私立萃英初级中学便迁到此处。后来又陆续建起办公室2间,教室19间,厨房3间,教员预备室2间,共占地12.79亩。该校先后由马维立和华人魏永端、乔基堂出任校长。

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1932—1947)

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历艰履险,惨淡经营15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建阶段(1932—1937)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38—1941)

第三阶段:停办阶段(1941—1945)

第四阶段:复校阶段(1946—1947)

私立信义初级中学(1948—1949)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启用“私立信义初级中学钤记”校董会改为董事会。同年秋增设高中部,招收学生两个班,共80人。

即墨私立信义中学(1950—1952)

1949年5月即墨城解放,从此学校断绝了与教会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撤消了董事会和训育处,取消了圣经、公民课和童子军,归胶东区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接领导。1950年2月,石荣光辞去校长职务,由蒋正印代理校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更名为即墨私立信义中学。

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1952—1955)

1952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州专员公署接管了即墨私立信义中学。接管前,成立了接管委员会,何田任主任委员,胶州专署代表孙坚奋、即墨城关镇镇长魏书平、副教导主任王文彬、教师代表刘本训任委员,移交人即墨私立信义中学校长蒋正印,接管人何田。总务主任王静波,音乐教师吴竹三清点了学校全部财产,并一一登记造册,嗣后举行了隆重的接管仪式。从此这所四十年的教会学校变成了人民的公立学校。1952年7月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州专员公暑函告接管委员会:“关于接管私立信义中学问题,经专区研究决定,呈请省府批示:私立信义中学接管以后,学校原名“私立信义中学”之称即行撤销,文到之日起,学校即正式改称“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原校印信等即行作废,并销毁呈报专区备案,新校的印信即行颁发。其他如原校校牌、徽章应即停止使用,按规定分别更换。特此函知,希即遵行”。(设在南城阳的山东省即墨中学同时改称为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七月十六日收到“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印”木质印信一颗,钤记按规定由学校刻制,报专区备案。1954年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

山东省即墨中学(1955—1956)

1955年4月,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驻地南城划归青岛市,此时即墨市只有一所中学,故将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改为山东省即墨中学。

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1956—1971)

1956年3月即墨、即东两县合并,7月20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指示将山东省即墨中学更名为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从此学校下放到县领导。1961—1978年烟台专署和即墨县共同领导。

即墨县五七红校(1971—1972)

1971年2月21日,将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改为“即墨县五七红校”,主要承担师资培训任务。

山东省即墨县第一中学(1972—1989)

1972年9月8日,中共即墨县委决定撤消“即墨五七红校”,设即墨县第一中学。1978年7月定为即墨县重点中学。

山东省即墨市第一中学(1989—2017)

1989年即墨撤县建市,遂改为即墨市第一中学。山东省即墨区第一中学(2017—)

2017年9月20日,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了青岛市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县级即墨市,设立青岛市即墨区。遂改为青岛市即墨区第一中学。

办学条件

学校设施

建有办公楼(尚仁楼)1座,教学楼(尚智楼、尚礼楼、尚德楼)3座,实验楼(尚真楼)1座,学生公寓楼(明馨楼、明义楼)3座,学生餐厅1处,图书馆(尚信楼)藏书6.5万册,拥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劳技室、琴房、画室、同步课堂、录播教室等功能齐备的特种教室,以及种类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教育技术装备。另外,学校还保留欧美式建筑5座,为山东省级、青岛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师资力量

学校现设82个教学班,在校生4000人,教职工402人,其中高级教师83人,中级职称104人,山东省、青岛、即墨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0人,1人获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园丁奖,英语教研组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拥有即墨市最顶尖的教师团队。和即墨实验高中、即墨萃英书院都是即墨城区优质高中。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高考成绩

在历年的普通高考中,即墨一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0年以来,有1500余人考取北大、清华等全国名牌大学,先后有5人成为山东省文理科状元。2000年至2002年本科录取分别突破500人、600人、700人大关,连续刷新青岛市录取最高纪录。2003年高考,青岛市文科状元再次出自该校。2007年,在学生数减少的情况下,升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数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1人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中学生”,并被保送北京大学,2人被评为青岛市“十佳中学生”,2008年高考,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2人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录取,2人分别被保送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17人被国民大学等韩国知名高校录取,20多人通过全国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或小语种考试,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即墨市安全规范化学校、即墨市青年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体育卫生艺术与国防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三位一体”学生自主化管理模式荣获即墨市首届中小学德育成果奖,学校被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出国留学人才选拔基地。

2014年,一本达线率以及本科(包括二本)达线率均为即墨市第一,在整个青岛市也位居前列!

2018年,即墨一中在高考中再创佳绩,2018届学生高开凭借理科697分,位居山东省理科第五名,升入北京大学,这是多年来即墨区最好成绩。

学科竞赛

2007年以来,在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中,有11人分获全国一、二、三等奖,49人分获省一、二、三等奖;2人在山东省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6人在CCTV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13人分别被评为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

对外合作

为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从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讨对外合作办学。2012年,对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入,形成了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办学特色,为更多的孩子升入高校深造创造条件。2012年2月26日,即墨一中与青岛大学A-level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立“青岛大学A-level中心即墨一中远程教学基地”,即墨一中A-level国际课程班正式开课。2013年,即墨一中中美国际班正式招生。对外合作办学的开设,实现了国外高校直通车,拓宽了学生成长发展渠道。

文化传统

校训

为每个学生积蓄成才的力量

校风

崇信明义 务实创新

教风

精心做学术 真心为人师

学风

刻苦求知 创新做事,诚意合作 正直生存

办学特色

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尊重教师创造性,尊重家长愿望,尊重社会需求

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不是机械地复制,而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一种人性化的扶持与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生命成长的理解与尊重,才能体现教育在生命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尊重教育规律,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学校推行回归教育本质、尊重生命主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教师的最高本领是培养学生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用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理念来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施教依据。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树立新的学生评价观,改变单一以分数为评价指标的做法,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教师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是我们的职责。

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尊重学生个性

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要实现成功有效的教育,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因材施教。

学校着眼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着眼国际的宽广视野、胸怀人类的远大志向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结合社会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为每个学生积蓄成才的力量。

让每一个学生呼吸自由的空气。

文质彬彬,谦谦君子

尊重教师创造性

坚持人本管理,始终把培养人、使用人、关心人、融洽人际关系、调动积极因素,作为学校管理的重心,坚持满腔热情服务和制度化、规范化评价相结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荀 子

教师劳动有三层收获: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尊重家长愿望

即墨一中坚持把尊重学生家长、取得学生家长支持与配合、形成教育和管理合力作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注重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家长的意愿与家庭教育情况,构建网络化教育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尊重社会需求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方向,直接决定着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即墨一中坚持尊重社会需求,按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拓展学生素质发展空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不断探索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为学生拓展出更加广阔的成长发展空间。

学校引导教师以国际化视野、世界的胸怀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的兼容与互补,形成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格局,进一步拓宽了办学思路,开阔了办学视野,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满足社会的知识需求和道德法律需求。

学校领导

领导干部

职务

姓名

名称

办公位置

校长

王瑞华

校长室、党总支书记室

尚仁楼二楼

党总支书记

王瑞华

副校长

谭长顺、李延乐、王新智

副校长室

尚仁楼二楼

工会

隋邦属

工会室

尚仁楼二楼

工会副

张显贵

政教处

尚仁楼一楼

政教主任

王来福

政教主任室

尚仁楼一楼

教导副主任

李超(物理)

高二级部

尚礼楼三楼

教导副主任

董继良

高三级部

尚智楼二楼

教导副主任

张肇勋

高二级部

尚礼楼三楼

总务副主任

李超(数学)

总务处

尚礼楼三楼

总务副主任

巩志胜

总务处

尚仁楼一楼

级部主任

何帅帅

高一级部

尚德楼三楼

教导副主任

傅世伯

教导处

尚礼楼三楼

教导副主任

尹星

总务处

尚仁楼二楼

级部主任

于德娇(高一)金强(高二)付正江(高三)

级部主任室

各级部楼(高一尚德楼、高二尚礼楼、高三尚智楼)

级部主任

刘晓霞

教导处

尚仁楼二楼

团委书记

刘树超

团委、妇委会

尚仁楼三楼

教导副主任

宫涛

高一级部

尚德楼一楼

妇委会主任

韩英才

团委、妇委会

尚仁楼三楼

办公室主任

王进

办公室主任室

尚仁楼二楼

备课组长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挂科领导

总备课组长

高一备课组长

高二备课组长

高三备课组长

参考资料

1.即墨一中:荟萃天下英才而育之(图) ·新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