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网络新兴名词)
炒房是一个新兴名词,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投资行为。由于政策影响,房市攀升,一些人借机囤积房源,转手获利,这一类的特殊楼市里的投资者,俗称炒房客。炒房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不能套用任何一种法律上已知的定义进行界定。
中文名炒房
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投资行为
抬高房价
房开商
房地产类行为
政府难辞其咎
地方政府赖以主动推动经济增长并能够独立支配的只有土地这一项核心资源了。这意味着,房地产膨胀得越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就越大。与此同时,它的成本却仍然是零,因为土地的减少,银行的坏账、资源的衰竭几乎都不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最终责任的。地方政府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是难辞其咎的,因为是受益者,在稳定房价等工作中就无法坚定的执行国家的一系列指令,对房价的上升或明或暗的起了包庇的作用,从而给炒房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政治环境,或者说是一个温床。
开发商是始作俑者
房地产商手上往往都有猎头公司招来的资深会计,深谙开发商做假账的需要,可以轻车熟路地将楼盘账目上的成本金额加大。明明赚一个亿的楼盘,可以处理成只赚四千万或者更低,给外界造成楼盘成本越来越高不得不提高售价的假相。也有地产商采取更直接的骗人手段如捂盘惜售、炮制地荒论、安排民工排队制造虚假繁荣等假相。
一些开发商之间、开发商与销售商之间、销售商与中介之间,合谋制造虚假信息,相互联手抬价,逐层加码,利益共享。另一方面,价格同盟在所谓的"定价策略"方面也有体现,几乎所有新楼盘开盘,都会以周边已售或待售房价作为定价参照,相互竞价。
治理对策
治理规范措施税收征收到位
“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征收到位,将是下一步管理层的工作重点。”国税总局官员在重要场合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通过相关调查和测算后发现,如果购房环节的所有税收都依法征收到位,即使房产出手价格比购入价翻两倍,炒房者至多只能赚到现在毛利的1/3。但实际情形是,多数购房环节税收都因为各种原因存在“优惠”,距征管到位差距很大,从而给炒房者留下不小“博利”空间。
而据另一位相关部委官员透露,单是依靠现有税种设置,就有足够空间可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例如,七部委新规中进行调整的营业税只是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种之一。所谓调整,也不过是取消了之前为鼓励房地产市场发展而给予的部分税收优惠。而在房地产交易环节还有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等多个税种,其中除印花税外,其他都有优惠。仅简单地取消“优惠”,税收调节空间就非常大。
而管理层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要求对房地产业税收实施一体化管理。总体要求包括,整合征管资源,以契税管理先缴纳税款、后办理产权证书(先税后证)为关键,以信息共享、数据比对为依托,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搞好各征管环节连接,实现房地产业诸税种间的有机衔接,加强诸税种的税收管理。至于是否和何时取消相关优惠,表示政策将“择机而出”。
调控需治本
持有环节税收积极推进,七部委新政中全额征收营业税只是一个便于操作的“应急”对策,只能抑制短期炒作的资金,有大量闲置资金的炒房客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稳步增长预期,长期来看,炒房者对房价上涨的预期不会降低。加上“两年内交易”期限设置以及对开发商实际难以监控,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空子可钻,从而削弱了其打击和调控楼市的实际力度。该人士表示,基于此,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楼市必须继续进行。
中国房地产市场税收主要还都集中在交易环节,而持有环节税负偏轻:企事业单位持有房产税收很少,个人名下房产的保有过程则几乎没有任何税收。由于购买、投资房地产有很高的预期收益,直接拉动了投资不断升温。房地产持有环节的税收设计工作已经在积极推进中,包括北京在内的部分城市已经在空转试点,这将是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治本机制。
炒乱澳洲楼市
瑞士信贷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相当于澳大利亚新造房屋中有1/8被中国人买走。中国人在悉尼购买了18%的新屋,在墨尔本购买了14%的新屋。这还不是全部。
澳大利亚最受中国人欢迎的是价格在55万至75万澳元(约合295万至403万人民币)之间的独立房或公寓。这个价格恰好也是该国的首次置业者们买房的心理价位。“学区房”也被热衷。悉尼房价监测机构的统计显示,2013年悉尼房价增长了14.5%,其中8个有好学校的地区房价涨幅超过30%。
专业人士提交给“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这个问题在高端住宅(标价过千万澳元)市场及内城区标价150至350万澳元之间的市场显得最为严重。中国人溢价20%至30%购买住宅,这产生了多米诺效应,使得其他卖主认为其物业能卖更高价格,这意味着本土买家难以匹敌。
参考资料
1.炒房·在线汉语字典
2.上海炒房客被批捕 竟用这样的手段骗取巨款进行炒房·股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