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蚱蜢(剑角蝗科剑角蝗属昆虫)
中华蚱蜢(属直翅目锥尾亚目蝗总科剑角蝗科剑角蝗属,拉丁学名:Acrida cinerea),有夏季型(绿色),秋季型(土黄色有纹)。直翅目,蝗科。别名尖头蚱蜢、括搭板(握住大腿上身上下摆动)。在中国通常叫蚱蜢,有一些地区称其为“秀才”、‘扁担锅’、‘刀伶’‘担杖钩’。比中华负蝗大,细长。
中文名中华蚱蜢
Acrida cinerea
中华剑角蝗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直翅目
蝗亚目
蝗科
蚱蜢亚科
剑角蝗属
中华蚱蜢
雄性
体中大型。头圆锥形。颜面极倾斜,颜面隆起极狭,全长具纵沟。头顶突出,顶圆,自复眼前缘到头顶顶端的长度等于或略短于复眼的纵径。触角剑状。复眼长卵形。前胸背板宽平,具细小颗粒,侧隆线近直,在沟后区较向外开张,后横沟位于背板中部的稍后处,在侧隆线之间直,不向前呈弧形突出,侧片后缘较凹人,下部具有几个尖锐的结节,侧片后下角锐角形,向后突出。
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的长度大于最狭处的2.5—3倍。前翅发达,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顶尖锐。后足股节上膝侧片顶端内侧刺长于外侧刺。跗节爪间中垫长于爪。鼓膜片内缘直,角圆形。下生殖板较粗,上缘直,上下缘组成45°角。
体绿色或褐色。绿色个体在复眼后、前胸背板侧面上部、前翅肘脉域具淡红色纵条;褐色个体前翅中脉域具黑色纵条,中闰脉处具一列淡色短条纹。后翅淡绿色。后足股节和胫节绿色或褐色。
雌性
体大型,粗壮。头顶突出,顶圆,自复眼前缘到头顶顶端的长度等于或大于复眼的纵径。下生殖板后缘具3个突起,中突与侧突几等长(图136c)。余同雄性。
体长
♂30.0—47.0mm,♀58.0—81.0mm。
前翅长
♂25.0—36.0mm,♀47.0—65.0mm。
后足股节长
♂20.0—22.0mm,♀40.0—43.0mm。[1]
生长环境
为杂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广泛,有高粱、小麦、水稻、棉花、各种杂草,甘薯、甘蔗、白菜、甘蓝、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作物,蔬菜,花卉。常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北至黑龙江,南部到海南,西至四川、云南均有分布。
防治方法
(1)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
(2)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m2喷撒敌马粉剂1.5—2kg,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ml,对水400kg喷雾。
(3)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药物介绍
【药名】:中华蚱蜢
【来源】:为蝗科动物中华蚱蜢的干燥全体。
【功效】:镇惊定搐,止咳平喘,解毒消肿。
【主治】:治温热时病,谵语抽搐,或小儿惊风,角弓反张,用于热嗽、热喘,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小儿惊风。
【性味归经】:辛,凉。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只。外用:适量,涂敷患处。
【别名】:尖头蚱蜢、击螽(《中国药用动物志》)
【药用部位】:干燥全体入药。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广东等省。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捕捉,鲜用或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拉丁名】:中华蚱蜢的干燥全体。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参考资料
1.中华剑角蝗 Acrida cinerea Thunberg·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