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山(产于印度可拉矿山的钻石名字)

光之山产于印度可拉矿山的钻石名字

光之山(koh-i-noor diamond),一颗名贵钻石的名字,产于印度可拉(kollur)矿山,原石据说重达800克拉。最初磨成玫瑰型,重191克拉(186.5旧克拉),1526年曾归苏丹巴卑尔所有;1738年又成为波斯王纳狄尔沙赫的战利品;1850年归英国王室所有,这颗钻石曾引起印度政府与英国王室发生纷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此钻颜色偏灰,色级不高,美国宝石学家曾将其估价为70万美元。

中文名

光之山

外文名

koh-i-noor diamond

产地

印度可拉(kollur)矿山

类型

钻石

重量

108.93克拉

估价

70万美元

诅咒

给男性带来厄运或死亡,女性好运

历史

英文名称koh-i-noordiamond

“光之山”钻石1895年被献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钻石镶嵌在英国女王母后王冠上,这颗镶嵌在王太后皇冠上的“光山”钻石被认为受到永久的诅咒。印度有句谚语曾如此警告:“拥有这颗钻石的男人将拥有全世界,但也会厄运上身,只有上帝或女人戴上它才能平安无事。”1937年,她戴上镶着光山钻石的王冠参加夫婿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而乔治六世五十六岁即过世。

这颗钻石曾引起印度政府与英国王室发生纷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此后谋杀及叛变事件与这颗钻石如影随形。十八世纪波斯皇帝纳迪尔沙进攻莫卧儿帝国,他所想要的就是这颗美钻。在遍寻无获之际,有名后宫妃嫔暗示他,钻石藏在莫卧儿苏丹的头巾之中。当波斯皇帝检查苏丹的头巾并从中找出这颗钻石时,钻石的大小及光辉使他大吃一惊,忍不住大叫了一声“光之山”。光山钻石即由此得名。

但八年后,纳迪尔沙遭到暗杀,他手下一名将军将这颗钻石拿到喀布尔献给阿富汗王朝,后来几经辗转,十九世纪将它再次带回印度的是兰吉特辛哈,可是在他死后,锡克王国就被消灭,光山钻石也随着印度国王一起由东印度公司呈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后来维多利亚女王将这颗186克拉的钻石重新切割成约108克拉增其光彩度,并和切下的碎钻一起镶在王冠上。

争议

2009年2月,印度独立领导人甘地的曾孙图沙尔呼吁英国归还英王冠上的“光之山”钻石。图沙尔呼吁当局采取更多的行动以使包括“光之山”钻石在内的其它珍宝回国。“光之山”钻石1895年被献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钻石镶嵌在英国女王母后王冠上,保存在伦敦塔,任甘地基金会的图沙尔称:“印度是光之山钻石的合法主人。如果英国皇室的珠宝被一名阿拉伯酋长所占有,那么英国肯定会感到不高兴。我希望光之山钻石能够回归印度。归还它将是对英国对其殖民印度历史的赎罪。”

2013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史上最大外访团”出访印度,意图加强英印贸易关系。不过,在示好过程中,卡梅伦再一次表示英国不会归还在殖民时期从印度掠走的巨钻,并且表示他旨在关注英印两国的现在与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

2015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曾戴着价值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56亿元)的钻石,参加其丈夫和女儿的加冕礼。[1]印度宝莱坞众影星与商人联合委托律师将英国王室告上伦敦最高法庭,认为这颗钻石属于印度,要求英国归还。

参考资料

1.行测常识题库:光之山·中公教育

关键词:光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