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传统古典音乐)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
中文名
十二木卡姆
uyghur on ikki muqame
中国
传统音乐
国家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
艺术简介
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盖泽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盖泽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发祥地域
莎车县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发祥地,被誉为“十二木卡姆之都”。该县十分重视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的传承和发展,,截止至2012年,已登记民间艺人500余名,培养国家级传承人2名。
释义
音乐术语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思是“地点”、“地位”、“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意为古典音乐。木卡姆也称“马卡姆”、“玛卡姆”,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可大致分为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地区等几大类类别等,但就种类来说,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
含义及组成
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卡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萨罕(乃菲斯)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和样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整理及规范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今天的《十二木卡姆》。木卡姆的第一次规范,在公元16世纪。这一时期,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的拉西德汗在位,他的妃子阿曼尼莎罕精于维吾尔音乐艺术。她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卡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
这一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区分;第一次确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三部分结构;还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第二次规范,是在19世纪清代光绪年间,由当时喀什噶尔的著名木卡姆艺术家艾里姆·赛里姆和莎车的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共同完成。他俩对流行在喀什噶尔的木卡姆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了规模更大的古典音乐舞蹈套曲,产生了“喀什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铁木尔贡献
铁木尔·达瓦买提是十分珍爱、积极扶持、大力提倡、为弘扬维吾尔木卡姆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位当代新疆维吾尔族的国家领导人。在新疆境内的木卡姆艺术家、学者乃至平民百姓,一提到他对维吾尔木卡姆的贡献,无不拍手称赞、衷心敬仰。
在新疆广泛流传的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维吾尔族人民心中的艺术之神,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铁木尔·达瓦买提在他的回忆录《生命的历程》中写道:“我从年轻时代就酷爱十二木卡姆,把它视作自己的生命,为此我和诸位十二木卡姆专家、学者一起,为其呕心沥血,辛勤耕耘。”
在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的组织领导下,中国先后召开了三次国际木卡姆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除了中国外,还有不少外国知名学者。这几次会议,对中国维吾尔木卡姆传播世界,中国学者、艺术家学习、了解、借鉴世界木卡姆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的学术研究和艺术表演。
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向文化部部长孙家正颁发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证书。[1]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2005年11月28日在北京向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颁发中国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证书。两个项目分别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登榜上。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中华瑰宝”、“丝路明珠”。
参考资料1.中国登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