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入侵物种)

外来物种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入侵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没有直接、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分布)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比如有鳄龟、清道夫鱼、罗非鱼,福寿螺,鳄雀鳝等等,都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中文名

外来物种

别名

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

英文名

alien species

影响

生态系统

来源途径

畜牧或栽培、宗教放生等

主要方式

自然入侵、有意引种、无意引种

来源途径

畜牧或栽培

观赏或宠物饲养外逸

由人类交通工具偷渡

生物防治引种

宗教放生

栖地改变导致原来的地理屏障消失

由科学研究机构逃逸-----较少

外来物种

无意引种

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通常是随人及其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或"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这些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除交通工具外,建设开发、军队转移、快件服务、信函邮寄等也会无意引入外来物种。

下面列出了无意引种的主要途径,但有的入侵生物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通过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传入。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生物定植和扩散的可能性。

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

许多外来物种随着交通路线进入和蔓延,加上公路和铁路周围植被通常遭到破坏而退化,因此这些地方通常是外来物种最早或经常出现的地方。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黄胸鼠也是通过铁路从内地传入的。

船只携带

在海洋中,经过亿万年所形成的数以万计的物种,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如海洋间大陆的阻隔、温度的差别以及低盐的河口径流等,使许多种生物仅能生活在一个局部的海域,成为该海域的地方种或本地种。也有些生物,由于其成体或幼体游动或漂浮,海流和海潮的传送,以及某些动物(如海龟、鲸和海鸟等)的携带,使其分布范围扩大,成为广布种。但是有些种类的转移却与人类的船只携带有关。

携带的方式主要通过压舱水的异地排放。压舱水一般来自船舶的始发港或途径的沿岸水域。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由船舶转移的压舱水有100亿吨之多。因此许多细菌和动植物也被吸入并转移到下一个挂靠的港口。我国沿岸海域有害赤潮生物有16种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主要是通过压舱水等途径在全世界各沿岸海域传播。外来赤潮生物种加剧了我国沿海赤潮现象的发生。另一种通过船舶引入的方式是营固着生活的生物(如藤壶)等附着在船只上被带入新的领域。这些外来生物被引入后,有的种类根本破坏或改变了原来的生态面貌,例如食肉性的红螺(Rapana thomasiana)1947年自日本海迁移到黑海,十年后,几乎将黑海塔乌塔海滩的牡蛎完全消灭。

船上装载的生物繁殖体有时可能被丢弃,或在船沉没后逸出,随浪冲出海岸。东海和南海一些无人小岛上生长的匙叶伽兰菜(Kalanchoe spathulata)和芦荟等,便可能是早年海船上的弃物。

海洋垃圾

随着废弃的塑料物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正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这些垃圾使向亚热带地区扩散的生物增加了1倍,在高纬度地区甚至增加了2倍多。与像椰子或木材之类的自然漂浮物相比,海洋生物更喜欢附在塑料容器等不易被降解的垃圾上漂浮,借助这些载体,它们几乎可以漂浮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物种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 554种,鱼类3 862种,高等植物约30 000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云南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 (Xanthomonas citri)、木薯细菌性枯萎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e subsp. mishiganen)、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spp.)等。

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a. 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2002年5月,中国共建立了15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大约9%,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b.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c. 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d. 带来的危害严重:在我国许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伐,严禁人为进一步生态破坏的情况下,外来入侵种已经成为当前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水域生态系统和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已经上升成为第一位重要的影响因素。

物种名称

拉丁文名

鉴别特征

生物学特性

原产地

中国分布现状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

草胡椒

Peperomia] pellucida

茎直立或基部有时平卧,下部节上常生不定根;茎分枝、圆形,高5~40cm,淡绿色,粗1~2mm。叶互生,薄而易折,卵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阔,心形;长与宽1~3cm,淡绿色;叶柄长8~10mm。穗状花序顶生枝端,直立,淡绿色,长1~6cm。花小,两性,无花被,雄蕊2;子房椭圆形,柱头顶生。果极小,球形,先端尖,宽不过0.5mm

一年生肉质草本,喜潮湿,常生长于林下湿地、石缝中、宅舍墙脚下或为园圃杂草。通常在每年的春季1月和秋季8月开花。该种生命力强,其花靠风媒传粉,种子极小,易于散布,其下部节上生有不定根,营养繁殖旺盛。

热带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南部

20世纪初在香港开始成为杂草。本种由于种子和营养繁殖能力都极强,常随带土苗木传播,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蔓延成片,成为优势群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目前,尽管草胡椒在我国只是一般性园圃杂草,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但侵入潮湿的山谷、森林后,有可能大规模蔓延,因此应该防患于未然,及时加以防治。

小叶冷水花

铺散或直立。茎肉质,多分枝,高3~17cm,粗1~1.5mm。叶小,同对叶不等大,倒卵形至匙形,长3~7mm,宽1.5~3m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渐狭,边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钟乳体条形,上面明显,横向排列,整齐,叶脉羽状,中脉稍明显,在近先端消失,侧脉不明显;叶柄长1~4mm;托叶不明显,三角形,长约0.5mm。雌雄同株,有时同序,聚伞花序密集成近头状,长1.5~6mm。雄花具梗,花被片4,卵形,外面近先端有短角状突起;雄蕊4;退化雌蕊不明显。雌花较小;花被片3,稍不等长,在果期中间的一枚长圆形,与果近等长,侧生二枚卵形,先端急尖,薄膜质;退化雄蕊不明显。瘦果卵形,长约0.4mm,熟时变褐色,光滑。

纤细小草本,耐阴湿,常生于路边、溪边和石缝等潮湿环境中。果实小而易于传播。花果期通常在夏秋两季。

南美洲热带地区;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

1928年在**省台北采到标本。该种常随带土苗木传播,成为一种常见的园圃杂草。逃逸后在一些低海拔山地、沟谷归化,排挤本土的石生和附生草本植物,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

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高50~80cm,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大锯齿,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点并沿脉稍有毛,下部的叶长达15cm,上部叶逐渐狭小而近全缘。花两性及雌性,通常3~5个团集,生于上部叶腋;花被裂片5,较少为3,绿色;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较少为4,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

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味。通常生长在路边、河岸等处的荒地中以及农田中。花期和果期的时间较长。种子繁殖。

中、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

1864年在**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本种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在我国长江流域,该种经常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等植物混生在一起形成杂草群落,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的护堤美化的结缕草(Zoysia japonica)草坪。该种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同时还是常见的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杂配藜

Chenopodium hybridum

高40~120cm。茎直立,具淡**或紫色条棱。叶宽卵形至卵状三角形,两面均呈亮绿色,基部圆形、截形或略呈心形,边缘掌状浅裂,轮廓略呈五角形;上部叶较小,多呈三角状戟形。花两性兼有雌性,排成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5;雄蕊5。胞果双凸镜状。种子直径通常2~3mm,黑色,表面具明显的圆形深洼或呈凹凸不平。

一年生草本,对环境条件耐受范围广,但通常在阳光充足和灌溉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旺盛,常见于林缘、山坡灌丛间、沟沿、旷野、荒地等处。花果期7~9月。种子繁殖。干旱和阴蔽条件下,种子可保持休眠状态。

欧洲及西亚;现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及夏威夷群岛。

中国分布现状: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浙江、陕西、山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重庆、云南、青海、**、新疆。

1864年采自河北省承德。本种通过鸟和家畜携带散播,也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运输过程中无意散播。为最常见的农业、园艺和蔬菜作物田地中的杂草之一。在农田中与作物竞争水源,降低产量;幼苗可做家畜饲料,但大量食用会引起猪羊等硝酸盐中毒。

(控制方法:开花前拔除。由于该种种子有休眠的特性,在整个生长季都可发芽生长,因此必须反复铲除。大多数除草剂对该种都有效,但有些群体对三嗪(triazine)类除草剂有抗性。)

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1.5~2.5m;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茎杆坚实,节间最长15cm,直径约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

(控制方法:(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在我国云南、广西、福建等地释放,该方法对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磷、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

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2~4cm。花期5~10月,常不结实。

南美洲;世界温暖地区广泛归化。

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

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内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刺花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ungens

茎披散,匍匐,有多数分枝,伏生白色硬毛。叶对生,同一对叶不等大,叶片卵形、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圆钝,有一短尖。头状花序无总花梗,1~3个腋生,白色,球形或长球形,长5~10mm;苞片披针形,长约4mm,先端有锐刺;花被片大小不等,2外花被片披针形,长约5mm,花期后变硬成锐刺,中部花被片长椭圆形,长3~3.5mm,扁平,近顶端牙齿状,凸尖,2内花被片小,凸形,环抱子房;雄蕊5;退化雄蕊远比花丝短,全缘、凹缺或不规则牙齿状。

一年生草本,生于海边旷地、耕地边、河漫滩、路边荒地或干热河谷。花期5月,果期7月。种子繁殖。

南美洲;现广布世界温暖地区。

四川西南部、云南、海南、香港、福建南部。

1957年在四川芦山首次发现,蔓延很快。花被片顶端变成刺扎人,农民对这种植物极为厌恶。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铲除。)

水葫芦 【别名】水葫芦、凤眼蓝、水葫芦苗

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因它浮于水面生长,又叫水浮莲。又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凤眼莲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但是也有害处:

巴西

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控制方法:可以引进儒艮,用儒艮来治理繁殖力强的凤眼莲,相比除草剂有污染,费用高,且不稳定(有可能增强凤眼莲的抗药性),用儒艮治理无污染,又很便宜,控制效果好。 )

参考资料

1.物种入侵威胁加剧,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增长快、牵涉面广·新华网

2.加强生态保护治理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人民网

关键词:外来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