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变(佛教艺术题材)

地狱变佛教艺术题材

佛教专有名词指为劝善惩恶而描绘各种地狱苦状的图相。为十界图、六道图之一。又称地狱图、地狱绘、地狱变相。此类图绘始于印度阿旃陀(Ajanta^)第十七号石窟,在中国新疆的柏孜克里克(Bezeklik)石窟、克孜尔(Kizil)石窟及敦煌千佛洞等,亦有不少遗品。

中文名

地狱变

外文名

Hell is

别名

地狱图、地狱绘、地狱变相

类型

佛教专有名词

代表

新疆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等

含义

劝善惩恶而描绘地狱苦状的图相

具体介绍

地狱变

“地狱变”为佛教专有名词,指为劝善惩恶而描绘各种地狱苦状的图相。在这些石窟壁画中,柏孜克里克的壁画,上部已毁损,中央部份依坐在莲华上的佛或菩萨所放之数条光线,而分成数区,区内描写饿鬼、畜生、人;下半部则详述地狱苦相,中央有二图,左右各有三图。

中央上图画剑山,有一鬼驱缠有二蛇的罪人上山,下图为炽热的火焰;左上图绘二狱卒以刃物杵舂臼中的罪人,旁有冥官及毒蛇,中图绘火中有狱卒及迦楼罗苛责罪人,下图为鬼拔老妪之舌;右上图画二鬼将罪人投入热釜中,中图画罪人于寒釜中浮沉,下图则是置罪人于俎板上,作欲切断之状。

胜行

中国自唐代以后盛行画地狱图,著名的画家有吴道子与张孝师。其中,吴道子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在景公寺壁上所绘的地狱变相,令观者因而不敢食肉,两市屠沽因此转业。又据《历代名画记》所载,陈静眼、张孝师、卢棱伽、刘阿祖等人,亦分别在西京资圣寺西廊、净域寺三阶院、净法寺殿后、化度寺及东都敬爱寺大殿西壁画有此种图。另外,宋·遵式《天竺别集》卷二载有圆顿观心十法界图,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八载有三界六道轮回图。

此外,四川大足宝顶大佛湾地狱变之雕刻,系保存最完整的大幅群像。其雕刻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有地藏菩萨像,菩萨左右分刻秦广王、初江王、阎罗天子等十王像,下层刻刀山、镬汤、寒冰、剑树、拔舌、毒蛇、阿鼻等十六地狱的情形。每一像旁,均有题名与赞词。

又,莫高窟及四川北山、资中、安岳等处石窟内,也有地藏与十王变。敦煌石窟的地藏与十王绘画亦有多幅。此外,山西蒲县东岳庙、麦积山石窟第二窟,也都存有地狱变的作品。杭州资延寺北龛、四川安岳圆觉洞及内江翔龙山石窟,也有地藏与六趣轮回变。

日本从平安时代以来,流行于佛名会中布置绘有地狱变相的屏风,而画在寺壁上者,则始自藤原道长所创的法成寺十斋堂。现存作品有京都金戒光明寺的山越阿弥陀来迎图与地狱极乐图、禅林寺的十界图等,皆属日本国宝。

造型特点

从藏传佛教《诸神三百图》和嘎玛牟觉多杰所著书的《大日经图像度量经》来看,其造型特点是,怒目圆睁,竖发直立,身着虎皮围裙,头戴骷髅冠,右足微屈,左足斜伸的雄姿,右手高举降妖宝剑,一幅威严之像。他是救度罗刹洲众生的本尊。

密修马头金刚是藏传佛教九尊马头明王之一,是修炼密乘时必修的马头明王。其造型特征也是着虎皮围裙,长发竖立,头戴骷髅冠,背光为火焰纹,六足力踩鬼魅,六手各执兵器,无论雕塑还是绘画,都着力突出马头明王勇武有力的威猛特性。

尊者仪轨马头明王一头四臂,四足,怒发竖立,头戴骷髅冠,腰系骷髅带,龇牙咧嘴,面目狰狞,身着虎皮围裙,腰系人头璎珞,四足力踩妖魔;上臂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莲花;下臂左手拉弓,右手搭箭,威猛地立于火焰纹背光中的莲花座上。按《大日经》的说法,尊者仪轨马头明王,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忿怒化身相之一。

在藏传佛教寺院的护法神殿里,也经常绘制有地狱变的内容,其中不乏“马头罗刹”的形象,这些形象特征为,人身马头,他们为冥途通往无间地狱之狱卒。

参考资料

1.地狱变(佛教艺术题材)详细资料大全·历史新知网

关键词:地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