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行业分类)
制造业(Manufacturing industry)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
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制造业流程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设备组装、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
中文名制造业
Manufacturing industry
物料、能源、设备、工具等
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
主要分类
01农副食品加工业
02食品制造业
03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4烟草制品业
05纺织业
06 纺织服装、服饰业
0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08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9家具制造业
10 造纸和纸制品业
11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12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制造业15医药制造业
16化学纤维制造业
1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制造业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1金属制品业
22通用设备制造业
23 专用设备制造业
24 汽车制造业
2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制造业2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8 仪器仪表制造业
29 其他制造业
30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制造业31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生产类型
1.按定单设计(Engineer To Order,简称ETO)或按项目设计(Engineer To Project)
2.按定单装配(Assemble To Order,简称ATO)或按定单制造(Make To Order)
制造业3.按库存生产(Make To Stock,简称MTS)
4.重复生产(Repetitive)
5.批量生产(Batch)
6.连续生产(Continuoius)
用电量统计
中电联22日公布的1-4月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环比有所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明显放缓;日均制造业用电量创月新高,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同比略有回升,环比较3月份有所回落。就电力行业本身而言,水电表现优异,火电的投资也在增加。
4月份,全国制造业用电量23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全国制造业日均用电量78.5亿千瓦时/天,比上月增加12.7亿千瓦时/天,创制造业日均用电量新高。
值得庆幸的是,四大高耗能行业4月用电量增速同比略有回升,环比较3月份有所回落。4月份,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合计13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
就电力行业本身而言,受上年基数偏低影响,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18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水电公司1-4月将有不错的业绩表现。
水电设备利用小数增加越多的公司,业绩表现可能更佳。中电联的统计显示,在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12个省份中,广西水电设备利用小数同比增加 454小时,贵州增加401小时,青海增加241小时,湖南、四川、云南的增加数也都超过150小时,只有湖北同比减少116小时。
与此同时,由于煤价下跌,而电价依然维持稳定,因此1-4月火电的投资出现了增长。据中国产业洞察网统计数据显示,在电源完成投资中,火电完成投资225亿元,同比增长7.9%。不过,火电在建规模同比继续下降,比上年同期减少600万千瓦。
智能化趋势
中国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费用的增长,传统制造业依靠人力发展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与此同时,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正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以及物流等相关行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产业变革。
分析师指出:智能化是集信息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和专家系统等为一体,实现扩展或替代脑力劳动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控制技术,是实现数字化工厂的重要技术基础。我国制造业在新时期新形式下的发展必伴随智能化、自动化。
智能装备典型代表是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们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其次,在重复动作中可以保持较高精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第三,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投资回收期较短。最后,机器人的使用成本较低,且便于控制,可以削减昂贵的人工费用,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成本。
智能装备正支撑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市场对机器人的强劲需求始终保持较高增速,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6000 台,占全球比重18%。今后三年我国机器人销量将累计增长11.8 万台套。以每台30 万元计算,我国机器人单体市场平均每年100-150 亿元。
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2013-2017)》中提到:传统制造企业利润不断被压缩,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强设备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小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普遍共识。智能装备正在快速有效的拉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重要性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制造业是国家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国家安全的保障部门,能够吸纳各种技能人员就业。制造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构成,外部与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关联互动,内部涵盖了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一系列环节。制造业健康发展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前提。制造业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和要素,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制造环境
制造业的制造活动是多样的,根据生产制造的目的和前提,制造环境分为定货生产、装配生产、工程生产和备货生产等4种制造方法。
工程生产的交货时间通常比定货生产、装配生产和备货生产都长。
这也就是制造业的生产销售环境,它们提前期的长短和工厂的制造
配置方式是不同的。
有时在一个公司里,同时混合存在着多种制造方法。
1. 订货生产(Make-To-Order,简称MTO)
订货生产:能够制造多种产品,只保持少量产成品库存,生产提前期短,交货期也短。
订货生产主要关心生产计划与控制。因为在订货生产中,大部分是新的订单,重复作业的比率不高,所以迅速地报告问题与更快地作出反应,以解决机器安装、物料计划更改等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2. 装配生产(Assembly-To-Order,简称ATO)
装配生产是订货生产中的一种特例。即订单上所需要的最终产品是由库存中现有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它
往往用于系列可选产品的订货生产中。这些零部件一般是通用的零部件,并且是事先生产好之后存入仓库的,当客户需要时,将它们装配起来就行了。
3. 工程生产(Engineer-To-Order,简称ETO)
工程生产是以工程项目来组织生产的,如电梯、锅炉、造船等生产。一般产品结构复杂,通用件和标准件少。先要进行产品设计,因此提前期长,交货期也长。
面向工程项目的企业通常给计划者提供不变的积压订单来进行生产
日程的安排。
4. 备货生产(Make-To-Stock,简称MTS)
备货生产:接受订单之前,就开始组织生产。一般有多种产品、多个地点的产成品库存,供客户选择。
在备货生产中,由于掌握了生产计划和控制的主动权,所以提前期较短,交货准时。
生产计划比较正确有效,库存为需求与供应的变化提供了缓冲,客户服务可得到相当大的改善,设备维护可采用计划维护方式。
生产销售环境受两种周期的制约。
一是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开始,到客户收到订购的产品或货物为止的时期,称之为需求周期(demand cycle,用D表示),也称客户交货提前期(customer delivery lead time,简称CDL)。
另一种是从设计、生产准备开始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的时期,称为生产周期(production cycle,用P表示)。
两种周期之比称为P/D值。各种销售环境的需求周期(D)同生产周期(P)的关系可用图2-2来说明。
行业现状
全球制造业
美国:数据不乐观
6月美国制造业活动从5月份的意外萎缩中恢复扩张,6月制造业指数从上个月的49回升至50.9,增幅略高于预期。其中新订单分项指数从48.8升至51.9,生产分项指数从48.6跳涨至53.4。制造业成本压力小幅上升,支付价格指数从5月的49.5升至52.5。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就业分项指数从5月的50.1下跌到48.7,行业的就业情况是2009年9月来最差,经济复苏仍可能受到制造业复苏不力的挑战。
欧元区:整体仍萎缩
市场机构马基特(Markit)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PMI由5月的48.3升至48.8,显示出改善迹象,整体制造业创下近一年半以来的最乐观水平,但仍继续萎缩,尚未步入扩张。
多数欧元国家制造业在6月份的下降幅度均小于前几个月。西班牙制造业则从48.1上升到50,这是26个月以来首次没有萎缩扩张。希腊制造业创下两年来最小萎缩幅度;法国从46.4上升到48.4,意大利也从47.1上升到49.3。不过,欧元区头号经济大国德国的制造业PMI略有下降,从48.7微幅下跌至48.6。
制造业数据进一步表明,欧元区的经济困境正在见底回升,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强劲的复苏。
英国:两年来最强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化革命的国家,有“现代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英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烟草、纺织、造纸、印刷、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英国主要出口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石油,主要进口原材料和食品。
工程机械及同类行业占据最大部分,2003年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0.8%。在这个部分中,交通设备贡献最大,有8家全球性的汽车制造商在英国开展经营。英国制造的设备范围广泛,主要生产商有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即BEA系统公司,生产民用及国防用途的航空、陆地及海运设备;VT集团、GKN和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不同于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虽然相同的英文名字)则生产航空引擎和发电系统。
英国政府设立了一家制造业咨询机构(Manufacturing Advisory Service,MAS),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帮助和商业建议。自2002年启动以来,制造业咨询机构已完成了2.8万份综述和1万个具体项目。通过提高效率和附加业务,为英国公司带来了超过7亿英镑的收益。据英国商务部估算,投资于MAS的每6000英镑中,有3000英镑是公共资金,企业得到的净收益则高达3.5万英镑。
2009年英国制定了低碳工业战略(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向制造业咨询机构追加400万英镑投资,用于为竞争低碳机遇的制造商提供专业建议,包括为民用核工业供应商提供支持。
也是在2009年,英国政府与工业界联合启动英国先进工程国际市场营销战略(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for UK Advanced Engineering)。由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与英国工商组织协商制定战略目标,帮助企业增加国际销售,并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先进工程来英国投资。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海内外订单增加,6月欧元区外主要国家英国的制造业表现呈现出连续第三个月来的上升,当月数据为52.5,是25个月来最强劲的数据,高于5月份的51.5,也高于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值。Markit表示,第二季度英国的制造业增长了0.5%。
制造业的上升趋势和近几个月来英国经济加速的走势十分吻合。因此,英国央行在本周再推更多量化宽松措施几无可能。而制造业的数据提升人们对英国经济正在重新获得动力的预期。
日本:制造商信心明显改善
1日日银短观调查显示,6月份日本制造业大企业信心指数为4,比3月份上次调查的-8大幅上升12点,也是2011年9月以来该数据首次出现正值。该指数为时隔1年9个月首次出现正值,表明这些企业正受到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日元贬值、出口形势好转等积极因素的提振,商业信心明显增强。
市场人士强调,一系列数据都显示出制造业的回暖态势。不过彭博社援引前高盛经济学家太久保卓治(Takuji Okubo)说:“尽管近期数据喜人,企业管理者们知道无法确保数据持续向好。”
亚洲多数国家:制造业活动放慢
周一发布的数据显示,除日本外,亚洲其他地区6月制造业活动数据透露的信息并不乐观。有些国家制造业活动放慢,有些已陷入衰退。这表明未来几个月经济增长可能疲软,直到晚些时候西方国家经济复苏能够带来提振。
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3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7.4%。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中国是全世界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比2020年提高6.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
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110.6%,芯片产量同比增长33.3%。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28.6%、4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6%。中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42.5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5.2亿户。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4.7%,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PPI超跌显示经济遇冷
在经历四季度和一季度跌幅短暂收窄后,4月份PPI环比为-0.6%,且翘尾因素-2.48%是2010年以来最低点,较3月下降约0.2个百分点,使得4月PPI同比大幅降至2.6%。
从整个周期来看,我国PPI已经连续14个月负增长,4月PMI中购进价格指数为40.1,环比3月份大幅回落10.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落,也意味着PPI短期内将继续疲软。
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说,PPI持续为负,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上游的原材料加工企业没有利润,这对于增加其投资意愿不是很有利,但是单月PPI跌幅扩大并不说明趋势的改变。“国家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给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带来输入型影响,某些行业的产能仍然在调整过程中,尤其是一些上游行业很难获得利润。”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在国内制造业持续低迷。部分关键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而且库存重新回到历史高位,对生产者价格形成下行压力。在出口方面,近几个月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则持续下滑。
“随着后期石油价格、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可能上涨,再加上国内铁路等有效投资的释放以及改革红利逐步凸显,相信PPI逐渐会转负为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左晓蕾说道,长期来看,产业结构要调整,需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对于落后产能行业也没必要因为其亏损而去扶持。
同时,交通银行报告指出,“由于PPI翘尾因素自5月将进入回升通道,短期内PPI同比降幅将有所缓和,但实质性回升仍然取决于国内外需求的持续提振,短期还应关注国际油价异动。”
CPI或将温和中上行
相比PPI,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较为温和,国家统计局表示,在4月份2.4%的CPI同比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为1.4和1.0个百分点,分别比3月份增加0.2和0.1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增加0.3个百分点,影响4月份CPI同比涨幅有所扩大。4月份新涨价因素增加,与鲜菜价格上涨密切相关。
杨为敩表示,虽然在3月食品价格超跌的判断下,4月进行了修复式上涨,但是上涨幅度仍然较低;另外,非食品价格同比数据出现下降,亦对消费品价格有向下的拉动力。除了供给瓶颈缓解带来的周期弱化效应之外,H7N9禽流感也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进而促使肉类价格出现进一步的回落。
中国物价水平较低,但PPI显示经济需求偏弱,而外围市场包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欧盟等经济体却纷纷降息以刺激经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CPI反弹并不代表实体经济好转需求上升,预计我国降息窗口很快打开。
但也有不同观点,“通胀压力反弹会使得中国不会放松货币政策,由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未来几个月的CPI仍将上行,预计5月CPI会至2.7%,而6月则攀升至2.9%。”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说,随着通胀水平逐渐接近一年期存款利率,降息窗口不会打开。
“央行将坚持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年内将保持利率和存准率不变。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将是管理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朱海斌说。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3月份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PMI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春节过后,企业集中开工,生产活动有所加快,生产指数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是带动本月PMI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在近期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利好作用下,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预期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有所增加,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61.3%,为近期高点;三是近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降幅收窄,一些建筑钢材产品价格出现回升,市场环境的有利因素对企业的生产也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表现依然稳定,PMI为51.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稳中有升,是制造业生产增长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是PMI回升的重要因素;中、小型企业PMI双双回落,持续低于临界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依然较大。
虽然PMI小幅回升,但涨幅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同时本月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小幅回落,国内外市场需求仍显偏弱,制造业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2015年3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虽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但近期走势总体稳健,表明我国非制造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总量增速有所减缓。本月电信、互联网软件、邮政快递等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春节过后,一些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零售、餐饮、航空运输等服务性行业业务总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季节性回落,是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8.9%和54.7%,均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表明随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加快推进以及天气转暖,建筑业企业生产活动加快,市场需求较快增长。
差距
结构不合理
中国装备制造业普通产品总量过剩,而体现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却不能满足要求。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逐年加大,长期以来缺乏具有工程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致使大量附加值较高的成套装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
我们很多单体设备做得不错,但缺乏成套设备,系统设计不行。比如在宝钢,设备都是国内生产的,但整个系统却标着SMS(德国西马克)。这种整个系统的成套所摄取的附加值一般是2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有20%以上的这种高附加值都被国外的公司白白拿走了。这就是结构问题,单体设备做得很好,但成套能力差,这就是真实的差距。
生产效率低
中国制造业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差距更大。2000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2万元/人年,约为美国的4.38% 、日本的4.07% 、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自动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和就业率没有关系。 技术创新薄弱已成为制约中国由世界加工基地转变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
主要机械产品的大部分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极少;而企业又不能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制、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阶段,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有些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重复引进。
第二,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的现代化。中国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发展严重滞后,已带来严重后果。其严重滞后有两个突出的表现:
(1)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装备已形成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年,全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额11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出口为10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8%左右,进出口逆差为100亿美元左右。2001年当年进口用汇折合人民币9130亿元左右,加上各种费用可达10000亿元左右,而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只有8834亿元。虽然进口设备不完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但进口设备仍占国家建设投资中的很大部分。据统计,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由进口产品占领。
(2)系统设计,成套能力薄弱。成套能力和成套水平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生产、自主开发等多条途径,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由于对工艺流程研究不够,没有掌握系统成套技术,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大量的成套设备市场不得不拱手让给外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造,但大部分利润却被外商拿走。
国内形势
优势
(1)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占优势,竞争力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比如,在广东、浙江一带的劳动力一部分是农村出来的高中生,这些人的素质相当不错;
(2)我国潜在消费市场大,能够容纳这些产品,促进这些产品很快地形成规模经济。通常,一个国家的产品首先要在国内销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以后,再走向国际市场。中国这么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产品的开发、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3)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层次的阶段;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相关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国家十分重视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好多大型制造业的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并且在经济调控中的市场导向作用也很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劣势
(1)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2)企业缺乏活力;
(3)管理机制、管理思想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市场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完全;我们不具备市场经济所需的基本的法律;
(5)重制造,轻研发;我们许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做得虽然很大,但是研发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比如彩色电视机,我们的显像管都是买进的,虽然对买进的技术作了改进,不会在知识产权方面产生纠纷,但是我们没有原创技术;
(6)产品缺乏世界品牌;
(7)机械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
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制造业高级人才不足有三大原因:
第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制造业重新定位后,发现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量”上不足而忽视了“质”。
第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许多青年人认为从事制造业就是“苦力工”,不愿将其作为职业。
第三,高职院校作为大量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其本身对工科类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够。
相应对策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步入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此,既要着眼于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复杂制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又要着眼于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补短板、强弱项、优环境,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在巩固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降低成本
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需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在推动工业用地集约增效、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方面切实发力,还要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提高稳定性和竞争力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并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韧性。
完善创新体系
积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围绕新兴技术领域成立一批技术领先、产学研协作的国家实验室,优化提升各类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功能,鼓励因地制宜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着力破解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制造业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要大力实施工程教育体系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行工程教育进中小学课堂,积极拓宽职业教育多元化升学通道,引导高校开设新工科专业,鼓励企业与各类院校开展产教合作,强化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支撑。
提升供给体系质量
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
企业是依法履行质量责任的主体。企业应在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落实质量法定责任,增强履行质量责任的能力,持续改进质量。十四五”时期加快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必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蓝皮书建议,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
发展前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制造业利润73612亿元,增长31.6%。2021年9月13日,国新办举行“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在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坚实。
中国国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高铁等一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
参考资料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义与政策建议·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