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呐喊(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作品)

蒙克呐喊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作品

《呐喊》又名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有人以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作品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迸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孟克博物馆的版本、藏于国度画廊的版本、藏于孟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和彼得.奥尔森的珍藏版本。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自1994年起,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幸亏皆失而复得。

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创作的版本(第三版)《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出。

中文名

蒙克呐喊

外文名

(挪威文)Skrik;(英文)The Scream

类别

油画、名画

作者

爱德华·蒙克

属地

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规格

90.8X73.7厘米

年代

1893年

艺术鉴赏

作品主题

《呐喊》画作,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在该幅画作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人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蒙克把极端的孤独和绝望之情,艺术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有声有色,天人合一。“天空犹如滚动着的血与火,令人震惊和恐怖”,似乎整个天空都在流血、燃烧,目守苍穹,潸然泪下。该幅画作,成功地表达了蒙克自身的体验和他所承受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以致对时代的一些敌意,对自我内在的软弱与现代社会理性、科学取向不相匹配的抗争,表达了他的绝望与舒缓之道。该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特殊的寄托,表现一种特定心理和思维状态,所以作者创造的人物,不是现实的原貌。“蒙克描写现实中那种充满了情感内涵的、富有鲜活生命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尽心竭力地构思、分析推敲,追求作品的表现特色。蒙克也正是“通过创作,才打开了他自己幽闭着的冰封般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觉中,泄露了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使内心沉积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从绘画作品整体分析,蒙克由具体的、真实的描绘转向整体的、主观的、情感的把握,描述了他自己观点中的生、死、爱、苦。该作品表现的中心,是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生命的呐喊,是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

展示

艺术特色

《呐喊》常常被认为是蒙克的第一幅具有表现主义特色的画作,也是蒙克书写“灵魂”这一概念最原本的体现。绘画表现更多依赖于创作时的感受,浓烈的色彩红、黄、蓝、绿的构成与大胆扭曲的轻重有致、缓急有序、长短粗细有别的线条运用令人震撼,画面呈现出高度的透视技法。呐喊的人物全身震颤着,面色惨黄,惊恐的眼神透出万般的失落与迷茫。血红色的背景,动荡、急剧变化的线条是不可能取自于现实的,它来自于蒙克孤独和恐惧的生活经历。该作品超越感官,表达了最深层次的东西。犹如画家所坚定的理想一样。

在该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于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作者在这里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名家点评

作家玛莎·特德斯基(Martha Tedeschi):“《呐喊》作品,在于能够在弹指一挥间传递给观者其表现意义,使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感同身受。”

后世影响

《呐喊》画作中,那张惊惧变形的面孔和强烈冲撞的色彩,一直被看作是现代人苦闷精神的象征,该作品成为了20世纪的经典“表情”。蒙克的绘画,开启了欧洲表现主义艺术的序幕。影响了包括马蒂斯、毕加索等在内的艺术巨匠。

拍卖新高

北京时间2012年5月3日上午,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蒙克的一幅作品,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创造了拍卖绘画作品新纪录。蒙克总共创作了4个版本《呐喊》,拍卖的作品,是蒙克于1895年创作的版本。

历史传承

1994年,两名窃贼潜入挪威国家画廊偷走了1893年版的《呐喊》,1995年被完好地追回。2004年,蒙面持枪歹徒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抢走了1910年版的《呐喊》,两年后被追回。[2]

重要展览

2012年10月24日,《呐喊》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呐喊》共有四个版本,其中三幅存于挪威的博物馆,剩下的一幅、也即此次展出为1895年创作的版本,由私人收藏,2012年5月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近1.2亿美元(约合7.55亿元人民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从私人收藏者手中租借并向公众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展出。

中外展示

10月24日,观众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蒙克的画作《呐喊》。当天,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著名画作《呐喊》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呐喊》共有四个版本,其中三幅存于挪威的博物馆,剩下的一幅、也即此次展出为1895年创作的版本,由私人收藏,今年5月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近1.2亿美元(约合7.55亿元人民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从私人收藏者手中租借并向公众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展出。[1]

参考资料

1.观众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蒙克的画作《呐喊》·光明网

2.蒙克《呐喊》拍卖价创纪录 专家称或有炒作成分·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蒙克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