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草本植物)

茭白草本植物

茭白,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为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或分为一熟茭和两熟茭),双季茭白(两熟茭)产量较高,品质也好。古人称茭白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这样,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可入药。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茭白在山东新泰白庄子被誉为三好之一(三好即 茭白、春芽、野鸭蛋),自古流传至今。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适合淡水里生长。

中文名

茭白

拉丁学名

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

别名

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鸭跖草亚纲

莎草目

禾本科

亚科

稻亚科

稻族

亚族

稻亚族

菰属

茭白

分布区域

中国

二名法

Zizania aquatica

形态特征

茭白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下部节处生根,高1-2.5米。叶鞘长于节间,加厚,下部叶鞘变细;叶舌三角形,长1-1.5厘米。花序圆锥状,下部分枝具雄穗状花序,上部分枝具雌穗状花序,中部分枝混杂。花果期6-9月。生湖边或沼泽地。产中国大部分地区。印度东北部、缅甸、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亦有。[1]

茎有地上茎和地下茎之分,地上茎呈短缩状,部分埋入土里,有多节。节上发生多数分蘖,形成株丛。主茎和分蘖进入生殖生长后,短缩节拔节伸长,前端数节畸形膨大,形成肥嫩的肉质茎,长25-35cm,横径3-5cm,横断面椭圆或近圆形。地下茎为匍匐茎。

茭白叶

由叶片和叶鞘两部分而成。叶鞘长25-45cm,相互抱合,形成假茎。叶长披针形,长1.0-1.6m,宽3-4cm,草绿色。叶片与叶鞘相接处有三角形的叶枕,称“茭白眼”。

叶鞘自地面向上层层左右互相抱合,形成假茎。叶鞘肥厚,长于节间,基部者常有横脉纹;叶舌膜质,略成三角形;叶片扁平而宽广,表面粗糙,背面较光滑,分枝多簇生。

花、种子

茭白花

雄小穗长0~15mm两侧多少压扁,常带紫色,常着生于花序下部开展或上繁荣昌盛的分枝上,脱节于小穗柄上,惟其柄较细弱;颖退化不见;外稃先端渐尖或有短尖头,并有5脉,厚纸质。

花药6~9mm;雌小穗长15~25mm,外稃有芒长15~30mm,内稃与外稃同质,常均有3脉,为外稃所紧抱;雄花中有6枚发育雄蕊。颖果圆柱形,长约10mm。花期、果期秋季。

雄茭

指少数植株,抗病力特别强,黑穗菌的菌丝不能侵入,不能形成茭白,至夏秋花茎伸长抽苔薹开花的植株。灰茭是指部分植株过熟后或菌丝体生长迅速,致茭白内部已充满黑褐色的孢子,致使品质恶劣,不能食用。雄茭中心抽薹高出雌茭之上,较易识别,宜及时连根拔除,不可留根株于土中。

生长环境

茭白

茭白属喜温性植物,生长适温10~25℃,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平原地区种植双季茭为多,双季茭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对水肥条件要求高,而温度是影响孕茭的重要因素。茭白根系发达,需水量多,适宜水源充足、灌水方便、土层深厚松软、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黏壤土或壤土。

茭白有秋产单季茭和秋夏双季茭两类。这两者均用分株繁殖,长江流域单季茭在清明至谷雨分墩定植,夏秋双季茭可分春秋两季,春栽在谷雨前后,秋栽在立秋前后。

地理分布

茭白

茭白原产中国及东南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水生蔬菜,为禾本科植物菰的嫩茎杆被菰黑粉菌刺激而形成的纺锤形肥大部分。目前,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其中又以中国栽培最早。茭白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香港、河南、湖南、湖北、海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黑龙江等地均有种植。余姚茭白算河姆渡镇最为闻名,现年产茭白5万吨,河姆渡镇万亩无公害茭白基地先后被列为宁波市二级蔬菜基地、上海蔬菜集团茭白供应基地、浙江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2001年7月河姆渡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茭白之乡”。

发展历史

据《礼记》记载:“食蜗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饭,可见周朝已用茭白的种子为粮食。《周礼》中将“菰米”与“黍”、“麦”、“稻”、“菽”并列为”六谷“。古代主要采食其籽粒,作为粮食作物栽培,后来“菰”受到黑粉菌的寄生,植株便不能再抽穗开花,转而茎尖形成畸形肥大的菌瘿,古称“茭郁”。菰黑粉菌为真菌,担子菌亚门。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发现这种菌瘿细嫩可食,是一种美味的蔬菜。

《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尔雅》成书于秦汉间,可见当时除用英白种子为粮食外,已用茭白为菜。

据南宋罗愿所着《尔雅翼》解释。“今又菰中生菌如小儿臂,尔雅谓之遽蔬者”。

又说:“菰首者菰蒋三年以上,心中生薹如藕,至秋如小儿臂。大者谓之茭首,本草所谓菰根者也,可蒸煮,亦可生食。其或有黑缕如黑点者,名‘乌郁’。

唐朝末期,水稻开始在我国大面积的种植,成为人们的主食。在此之后茭草就很少采籽,以致从谷物中逐渐分离,成为一种具有特殊风味、丰富营养的蔬菜,古称雕胡、茭笋。茭白从唐朝开始被人们广泛种植,而茭白的种子是我们的五谷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外披绿色叶鞘,内呈三节圆柱状,色黄白或青黄,肉质肥嫩,纤维少,蛋白质含量高。茭白是我国的特产蔬菜,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

文化内涵

李白曾有“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之诗句。郭沫若是这样解释“跪进雕胡饭”的:古人席地而坐,坐取跪的形式。打盘脚坐叫‘胡坐’,是外来的坐法。客人既跪坐,故进饭的女主人也采取‘跪进’的形式(见《李白与杜甫》)。郭氏将“雕胡饭”说成吃饭的姿式却是闹了一个笑话。

其实,所谓“雕胡”,又名菰米或茭白,其形如蒲苇,野生,多长于陂泽河边,南北方皆有生长,为“六谷”(稻、黍、稷、粱、麦、菰)之一。《西京杂记》说:“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宋玉《风赋》云:“主人之女,为臣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在唐代,雕胡饭是招待上客的食品,据说用菰米煮饭,香味扑鼻且又软又糯。唐代诗人很多都钟情于它。如杜甫的“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王维的“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等诗句。

储藏方法

清水浸贮

茭白

将挑选的不嫩不老、肉质洁白、坚实粗壮,去鞘带2~3片包叶的茭白,

直接或装入蒲包里,放在清水池(缸)中浸泡,注意要使茭白全部浸没水中,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洁,该法可保持茭白新鲜无损耗,外观肉质均佳。

明矾水藏

将削去外壳的经挑选的、质量好的茭白,浸在明矾水中(每50kg水加0.5~0.6kg明矾搅拌溶解),用经消毒过的井字形竹片盖上,上面压石头,使茭白压在水面以下10~15cm处。管理上要及时清除水面上的泡沫,若泡沫过多,水质变黄,应及时更换明矾水,以防茭白腐烂。还可直接用明矾粉涂抹在茭白基部,再装箱堆码。若能控制贮藏温度在1℃左右,可保鲜2~3个月。

冷库

将经挑选,带2~3片包叶的茭白,装箱(筐)放进冷库堆码,或将其捆成5.0~7.5kg的捆,放入网袋,摆放在冷库贮架上,保持库温0~1℃,相对湿度95%~98%,可安全贮藏2个月左右时间。

塑料薄膜袋

将经挑选去壳的茭白肉,装入0.04mm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袋,扎袋密封或装入0.06mm厚的打孔聚氯乙烯塑料薄膜袋,每袋装5kg左右,入冷库上架摆放,保持库温0~2℃,相对湿度95%~98%,可贮藏保鲜2个月以上时间。茭白外观、品质均佳,干耗、霉烂损失不大。

盐封

这是一种民间贮藏方法,具体做法是:先在盛器(缸、桶、池等)底部铺上一层食盐,约5cm厚,然后将经过挑选的、削去鞘的、带两三张壳的茭白,按次序平铺在盛器内,堆至距盛器口5~10cm,用盐密封好。这种贮藏方法在空气干燥、气候较冷的地区比较适用。南方地区由于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封盐容易溶化,茭白也易发黄、变质腐烂,因此贮藏时要特别注意湿度的控制。

窖藏

选不老不嫩的晚熟茭白,带二三张壳,鞘削短,摊放在窖内菜架上,保持窖温 0~8℃,可贮2个多月。

种植方法

时间

南部地区的双季茭白通常在11月至4月底之前种植,或者在6月至8月种植,但只能在秋季收获,最迟在4月底或8月种植。单季茭白一般在春季栽培,在秋季8月份收获.

种苗选择

通过分株法繁殖繁殖,幼苗的质量直接影响茭白的产量和质量。由于黑粉菌侵入的时间和数量的差异以及栽培管理水平的不同,往往导致植株退化,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应每年严格选择植物种苗。

种植密度

在种植前留下10厘米,切掉细苗床地上的枯叶,挖出播种的墩,捡起坚硬的老茎,取一根生根的老茎。种植密度为1米宽,窄线为0.8米,植物间距为0.6米,每英亩约1400墩。种植深度优选在旧茎的白色部分,即原始深度。

田间管理

(1)茭白在每个生长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不同,生长早期需水量不大,到生长旺季对于水分需求比较大,所以要保证有充分的水分,而到了生长后期需水量减少,追肥则需要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2)施肥时要注意不可直接在茭苗下施肥,需要距离茭苗2-3cm,避免肥力过浓而造成烧苗。

(3)同时还要及时除草,提高*壤通透性和避免养分消耗,生长期间除草2-3次,茭白主要的病害是叶枯病和锈病,虫害是叶蝉和蚜虫,因此要注意做好防治措施。

应用价值

营养价值

茭白

茭白主要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微量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嫩茭白的有机氮素以氨基酸状态存在,并能提供硫元素,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容易为人体所吸收。但由于茭白含有较多的草酸,其钙质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

药用价值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烦热,消渴,二便不通,黄疸,痢疾,热淋,目赤,乳汁不下,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注意:脾虚泄泻者慎服。

唐·孟诜:“滑中,不可多食。性滑,发冷气,令人下焦寒,伤阳道。禁蜜食,发痼疾。服巴豆人不可食。”

《本草汇言》:“脾胃虚冷作泻者勿食。”

《随息居饮食谱》:“精滑便泻者勿食。”

附方

1、《食疗本草》:“利五脏邪气,酒皶面赤,白癞,疬疡,目赤,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煮食之。” 2、《本草拾遗》:“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解酒毒。” 3、《日用本草》:“治肠胃积热。” 4、《本草汇言》:“润大肠,疏结热。” 5、《随息居饮食谱》:“清湿热。止烦渴、热淋。” 6、《食物考》:“消胀。” 7、《河北中草药》:“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并有调经、通乳作用。”[2]

病虫防治

茭白纹枯病为菱白常见病,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形成水渍状、暗绿色至黄褐色云纹状病斑。高湿时,病部生稀疏的淡褐色菌丝体,后形成初白色、渐变为黄褐色的小粒菌核。 纹枯病的特点:病原体是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当它在25~32℃暴露于阴雨天时容易发病。连作区有许多菌核,发病率很高。 纹枯病综合防治方法: 1、实施水旱轮换耕作3年以上。 2、结合栽培和其他耕作作业,及时清除下部病叶和黄叶,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 3、加强肥水管理,施用充足的基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避免部分施氮肥和长期深度灌溉,控制无效分蘖和促进孕茭。 4、在疾病早期,喷洒5%天安水剂4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40%湿WP 800倍液,5%井冈霉素水50-100ppm,注意喷雾均匀喷雾,每亩喷75~100升液体,每10~15天,共2~3次。

饮食禁忌

1、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2、更适宜高血压病人、黄胆肝炎患者、产后乳汁缺少的妇女、饮酒过量、酒精中毒的患者。

3、由于茭白含有较多的难溶性草酸钙,其钙质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不适宜阳痿、遗精者、脾虚胃寒、肾脏疾病、尿路结石或尿中草酸盐类结晶较多者、腹泻者。

4、茭白性寒能发旧病,凡肠胃虚寒及疮疡化脓者勿食。

5、茭白这酸性食物,服用磺胺药时禁食茭白。

6、茭白里含有很多草酸,豆腐里含有较多氯化镁、硫酸钙,两者若同时进入人体,会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不但会造成钙质流失,还可能沉积成结石。

  • 食疗价值

开洋茭白: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解毒。 原材料:菱白1根,干虾米100克,姜末、葱花。酱油。白糖。香油,米醋。料酒、鸡精。盐、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将茭白洗净切块。干虾米水发、沥干。油烧5-6成热时放入菱白,炸至金黄色捞出。锅内留底油。煸炒泡好的虾米。加料酒、酱油、高汤。盐,鸡精、白糖、调味。大火烧开后放入茭白。勾芡,加入适量米醋香油,撒上葱花出锅。 用法:佐餐食用。

参考资料

1.茭白·中国植物志库

2.茭白·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关键词: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