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汉语汉字)
茜,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qiàn或者xī,最早见于《说文》小篆 。本义是指一种草名,即茜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作红色染料;后引申为大红色、秀美、生动等。
中文名茜
qiàn;xī
蒨
艹
ASF
TMCW
EFJ
一丨丨一丨フノフ一
一级字
9
44604
831C
蒨
上下结构
ㄑㄧㄢˋ
十七霰 去声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qiàn | 名词 | 草名。茜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黄赤色。茎方形,有倒生刺。叶子轮生,心脏形或长卵形。秋季开黄色小花,果实球形。根可做红色染料,也可入药。 |
形容词 | 大红色。 | |
秀美、生动。 | ||
鲜明、鲜艳。 | ||
草茂盛的样子。 | ||
动词 | 染红。 | |
xī | 名词 | 人名用字。多用于外国女性名字的译音。 |
参考资料[1] |
说文解字注
茜,茅蒐也。从艸。西声。
仓见切。古音在十三部。蒨卽茜字也。古音当在十一部。其音变适同耳。
方言集汇
粤语:sai1 sin3 sin6
◎ 客家话:[宝安腔] cen3 cen5 cin1 [台湾四县腔] cien5 cin5 [客语拼音字汇] qian4 [海陆丰腔] cien5 cin5 [客英字典] cien5 cin5 [梅州腔] cien5
◎ 潮州话:徐英3 徐央3 ,cêng3 ciang3(chhèng chhiàng)
人名发音
用于中国女孩子人名时,多读qiàn
用于外国优雅、浪漫少女人名时,译音,多读xī
音韵汇集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茜 | 广韵 | 山 | 去 | 霰 | 清 | 开 | 四 | 次清 | 仓甸切 | tsʰiɛn | |
集韵 | 山 | 去 | 霰 | 清 | 开 | 四 | 次清 | 仓甸切 | tsʰiɛn | ||
韵略 | 去 | 霰 | 仓甸切 | ||||||||
增韵 | 去 | 霰 | 仓甸切 | ||||||||
中原 | 去声 | 廉纤 | 清 | 次清 | tsʰiɛn | ||||||
中州 | 去声 | 先天 | 仓线切 | ||||||||
洪武 | 去 | 霰 | 清 | 七 | 次清 | 仓甸切 | tsʰiɛn |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耕 | tsʰ | ie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真 | tsʰ | ien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真 | tsʰ | en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真 | tsh | inh |
魏 | 元 | ian | ||
晋 | 元 | ian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tsʰ | ien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sʰ | iɛn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sʰ | iɛn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sh | ien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sʰ | ien |
参考资料
1.茜·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