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帝王坟墓)

陵墓帝王坟墓

陵墓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坟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现代对革命领袖的坟墓也称陵,如中山陵。

中文名

陵墓

拼音

lingmu

适用对象

国古代帝王、领袖或先烈

来源出处

汉 张衡 《西京赋》、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二·葬》

详细解释

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 汉 张衡 《西京赋》:“若歷世而长存,何遽营乎陵墓。”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逝慙陵墓,存愧闕庭。”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二·葬》:“胡人之葬,务平实其地,望之则曰陵墓在焉。”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乾州 武则天 陵墓,遇客题诗訕笑者,必有风雷之异。” 李瑛 《一月的哀思·三》诗:“敬爱的 周总理 呀,你没有陵墓,没有碑文,你的名字却镌刻在亿万人心里。[1]

简略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曾发现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陕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阳附近,尚未发现确切地点,陵制不详。战国时期陵墓开始形成巨大坟丘,设有固定陵区。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规模巨大,封土很高,围绕陵丘设内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

据记载,地下寝宫装饰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汉代帝王陵墓多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由于帝王谒陵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同时陵外设置斋戒、驻跸用的下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北宋除徽、 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规模小于唐陵。南宋建都临安,仍拟还都汴梁,故帝王灵柩暂厝绍兴,称攒宫。

元代帝王死后,葬于漠北起辇谷,按蒙古族习俗,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及地面建筑,因此至今陵址难寻。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见明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轴线布置宝顶、方城、明楼、石五供、棂星门、祾恩殿、祾恩门等一组建筑,在整个陵区前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空间布局

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可概括为3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封土为覆斗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神道前再建阙楼。借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文献记载,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陵东已发掘出兵马俑坑3处,坑中兵马俑密布,完全是一队万马奔腾的军阵缩影。唐代陵园布局仿长安城,四面出门,门外立双阙。神路两侧布石人、石兽、石柱、番酋像等。

艺术构思

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因时代不同结构形式有变化。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形成木构墓室的高潮,汉代一些王墓即属此制。砖筑墓室是墓室结构的重要形式,反映出早期砖结构技术的发展水平。

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两类。空心砖墓室始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约始于西汉中期,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应用渐广。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为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为筒拱等。例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为砖砌墓室。石筑墓室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宋陵墓室虽然是由石料构成,但顶部是由木梁承重,为木石混合结构。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券,与无梁殿相似。数室相互贯通,形成一组华丽的地下宫殿。

各时代陵墓特点

夏商时期

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西周春秋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以及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一样,也多在墓底设腰坑.。

战国

陵墓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属战国中期,虽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仍可知它原来的规划意图。

秦始皇陵

在陕西临潼,是秦汉陵墓规模最大者。封土方形,每边约350米,有如埃及金字塔,呈三层方锥体台级状,全部人工堆成,现存残高仍有43米,顶上开阔平坦,曾发现有建筑构件,可能上面曾建有享堂。封土周围有两重陵墙,都四向开门,很可能是以北门为正门。陵南枕骊山,北望渭河,地势南高北低,以北门为正门使骊山成为陵的天然背景,是结合地形的良好规划。

西汉

陵墓也在陕西,形制与始皇陵差不多,都是截尖平头方锥形封土,称为“方上”,平顶上也有享堂。但封土都比始皇陵小很多,四面陵墙多只一重,仍四向开门。

南北朝

陵墓以集中在南京附近的南朝陵墓较著名,有的有封土,有的没有。其最大特点是大多在称为神道的墓前大道两侧有对称的石刻,一般布置是最前一对石兽相向,次为一对向前的石柱,再后为一对竖立在相向龟蚨座上的石碑。有的又在石兽石柱间多加一对石碑。

唐代

唐代帝王陵墓的另外一个建筑特点是墓室内部结构相当复杂,并陪葬有大量奢华的生活和艺术物品。比如昭陵是由唐代当时著名的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两兄弟精心设计、督造完工的。阎氏弟兄均是唐代建筑家、工艺美术家和画家,他们出身于工程世家,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绘画以人物、树石、禽兽见长。在设计昭陵的平面布局时,阎氏兄弟精妙构思,破旧立新,既没有采用秦汉以来帝王墓葬“坐西向东”的传统模式,也没有依照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潜葬”之制,而是按照唐太宗生前的内心祈愿,刻意仿照现实中唐长安城的建制结构悉心设计完成的。[2]

北宋

九帝,除当了金人俘虏的徽、钦二帝外,余七帝都葬在河南巩县,加上被追封为宣祖迁葬于此的始祖陵,共为八陵,地面遗迹尚大部保存。陵区西北濒河,东南为嵩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但各陵神道仍为正南北向,与一般陵墓都选取后高前低的形势大为不同,大大削弱了陵的气势,是宋陵布局的最大弱点。陵墓形制都与唐陵相近,但不依山起坟,仍是在墓上起“方上”,而规模甚小。

南宋

陵墓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值得提出的是虽称为“陵”,却没有封土。这是因为南宋偏处江南,所建陵墓不过是权宜之计,准备日后归葬故土。南宋陵墓的布局也与秦汉直到北宋大有不同,是在大院内建一座平面凸字形的大殿,棺椁就置于殿内凸字突出部的下方,四周石壁围护,上盖石板。整个区域称作“上宫”。在上宫前方同一纵轴线上建“下宫”,宫门内有前殿、后殿,院左右有东西廊,布置和普通宫院没有太大区别,表示为死者灵魂居住的地方,事死如上,日日奉祭。本来在秦以来各代也都有下宫,位在陵墓附近而与坟堆不发生关系。南宋陵墓废止了方形围墙陵在正中的十字轴线构图,强调层层殿宇的纵深构图,给明清提供了先例,是中国陵制的转折点。

辽代

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还流行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但身份较高的贵族墓也有设前后两室的.赤峰的辽驸马墓和北京的齐王赵德钧墓,都有前、中、后3室,并多设耳室,显示了“多室”的特点。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的结构,并施彩画.葬具除木棺外,盛行石棺.有的墓在石棺内绘毡帐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这个时期受北宋墓的影响较多.特别是汉人的墓,有的在仿木结构的砖室中饰砖雕的桌椅,有的则在壁画中绘“开芳宴”和孝悌故事图等,与北宋墓相似。

金代

的墓葬,一方面是受辽墓的影响,而更多的则是继承北宋的墓制。河北省新城的时立爱墓和兴隆的萧仲恭墓,其年代基本上属金代前期.由於墓主人的爵位高, 都系多室的砖墓.墓室内有仿木建筑结构,绘壁画。时立爱墓的主室为八角形,前室两侧所附耳室为圆形,在形制上与辽墓有相似之处。萧仲恭的墓志则用契丹文书写。分布在华北南部和中原地区的金代后期地主阶级墓,主要是单室砖墓,平面多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圆形的,从墓门到墓室内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结构。

墓里绘有开芳宴、放牧、捣练等题材的壁画,而大多数的墓则是大量使用雕砖,表现出门楼、格子门、棂窗、桌椅、屏风、灯、盆花之类,有的还有“镇宅狮子”,使得墓室对现实生活中居室的模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雕砖的内容还包括开芳宴中的墓主人夫妇、侍童、厨役、伎乐乃至舞台上的杂剧演员等人物,也有“掩门妇女”。这显然是北宋后期在中原和华北南部地区流行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的进一步发展。

元代

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主要发现於山西省境内.其特点是仿木建筑的结构日趋简化,有些已变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区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题材仍多为开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像而省略了伎乐的场面。山西省南部地区墓内多饰雕砖,内容多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类。五代、北宋以来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声。

明代

皇帝陵地两处,一在南京钟山南麓,为太祖朱元璋孝陵;一在北京之北昌平天寿山下,葬成祖朱棣以后十三帝,总称明十三陵。

满族入关后有两组陵墓,在河北遵化和易县,因分居北京东西,称东陵和西陵。无论是选址原则和具体布局,都与明陵相似又有所发展。

参考资料

1.陵墓·词典网

2.唐代陵墓特点·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