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重庆市辖区)

渝北区重庆市辖区

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北大门,铜锣山、明月山、中梁山三山列屏,长江、嘉陵江两江环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置江北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1994年撤县建区。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辖11个镇19个街道(含两江新区直管区8个街道),城市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8万,城镇化率84.22%,相继斩获西部首个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中国水煮鱼之乡等30余项国家级殊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渝北区常住人口219.14万人。

2020年,渝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9.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7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55.6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326.08亿元,增长0.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2.6:66.0。民营经济增加值852.03亿元,增长8.0%,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2.4%。

中文名

渝北区

外文名

Yubei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

500112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重庆市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北部

面积

1452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19个街道、11个镇

政府驻地

双凤桥街道义学路32号

邮政区码

40112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龙兴古镇、巴渝民俗村、统景温泉、多功城等

机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火车站

重庆北站

车牌代码

渝A、渝B、渝D

电话区号

023(+86)

人口

219.14万(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2009.52亿元(2020年)

方言

西南官话-川黔片-重庆话

行政区划

2015年8月20日,撤销双龙湖街道,分设双龙湖街道、仙桃街道。

渝北区

截至2020年6月,渝北区下辖19个街道、11个镇[2]:双龙湖街道、回兴街道、鸳鸯街道、翠云街道、人和街道、天宫殿街道、龙溪街道、龙山街道、龙塔街道、大竹林街道、悦来街道、两路街道、双凤桥街道、王家街道、礼嘉街道、宝圣湖街道、金山街道、康美街道、仙桃街道、玉峰山镇、龙兴镇、统景镇、大湾镇、兴隆镇、木耳镇、茨竹镇、古路镇、石船镇、大盛镇、洛碛镇,区政府驻两路街道义学路3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区东北部,介于东经106°27'30”~106°57'58”、北纬29°34'45”~30°07'22"之间,总面积1452.03平方千米。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长江、嘉陵江相望,西连北碚区、合川区,北接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邻水县。

地形地貌

渝北区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川东平行岭谷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自西向东由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北部为中山,海拔800-1460米;中部为低山,海拔450-800米;南部多浅丘,海拔155-450米。

地质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地貌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谷坡河岸多溶洞。

气候

渝北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1340小时左右,平均无霜期319天。

水文

渝北区过境河流主要有长江和嘉陵江,其中长江沿区境东南边境流过,嘉陵江沿区境西南边境流过,有后河注入。渝北区中、东部有寸滩河、朝阳河、长堰溪、御临河注入长江。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渝北区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硫铁矿、砂金、含钾凝灰岩、石灰岩、石英砂、陶瓷土、耐火粘土等19种。

生物资源

渝北区有野生脊椎动物87种,其中有哺乳动物19种、鳞介类21种、禽类40种、爬行类7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锦鸡、鲟鱼、水獭等。野生植物有97科219属326种,其中可作中草药123种。用材林木主要有松、柏、杉、栗、青杠、枫、樟、竹、楠和其他阔叶林木。经济林木主要有柑橘、柚、梨、桃、李、苹果、樱桃、枇杷、核桃、桑、茶、银杏、榕树、铁树、桂花、罗汉松、山茶花等。

水资源

渝北区境内除有长江、嘉陵江、御临河等过境地表水,其中御临河常年过境地表水约17亿立方米。区境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0亿立方米,地下水流出地表总量约1.1亿立方米。

人口

2019年,渝北区常住人口168.35万人,较2018年增加2.1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1.78万人,城镇化率84.22%,较2018年提高1.42个百分点。户籍总人口142.05万人,较2018年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9.53万人,较2018年增加6.41万人;乡村人口32.52万人,较2018年减少1.11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70.58万人,女性人口71.46万人,人口性别比为98.8(以女性为100),较2018年缩小0.4。全年出生人口19490人,死亡人口78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32%。

2017年末,渝北区常住人口163.23万人,较2016年增加2.9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3.08万人,城镇化率81.53%,提高1.29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130.47万人,增加5.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5.11万人,增加6.02万人;乡村人口35.36万人,减少0.71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65.17万人,女性人口65.30万人,人口性别比为99.8(以女性为100),缩小0.6。全年出生人口21884人,死亡人口1109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44‰。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渝北区常住人口219.14万人。

渝北区为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共有壮族、布依族、朝鲜、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傣族、黎族、傈僳族、彝族、水族、土家族、景颇族、仡佬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回族、苗族、藏族等38各民族,共9200人。

政治

区委书记:于会文

区委副书记、区长:廖红军

监察委员会主任:于贵生

截至到2021年10月

经济

综述

渝北区

2019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1848.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第一产业增加值25.19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562.34亿元,同比下降6.2%;第三产业增加值1260.71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0.4:6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110501元。

2017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1447.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66亿元,同比下降1.3%;第二产业增加值804.03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615.51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55.6:42.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477元,较上年增加7448元。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7%,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连续三年超过第二产业,分别达76.7%和5.3个百分点。

2020年,渝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9.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7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55.6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326.08亿元,增长0.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2.6:66.0。民营经济增加值852.03亿元,增长8.0%,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2.4%。

第一产业

2019年,渝北区农业总产值35.12亿元,较2018年增长6.9%。粮食播种面积30.78万亩,总产量10.99万吨,亩产356.92公斤。蔬菜总产量29.53万吨,同比增长1.2%。生猪出栏7.91万头,羊出栏16304头,家禽出栏261.17万只。

2019年,渝北区新种植笋竹、柑橘、中药材等特色经果林1.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46万亩、国营绿色蔬菜农场230亩。新认证市级名牌农产品1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81家。

2017年,渝北区农业总产值43.34亿元。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3.42万亩,总产量19.14万吨,亩产达358.29公斤,较2016年增加0.77公斤/亩。蔬菜水果产量平稳增长,全区蔬菜总产量39.45万吨,同比下降2.4%;水果总产量14.86万吨,增长1.7%。生猪出栏保持平稳,出栏25.38万头,同比下降3.3%。家禽出栏量有所减少,出栏746.44万只,下降9.0%。羊出栏有所提升,出栏21925头,增长9.0%。

第二产业

2019年,渝北区工业增加值475.27亿元。建筑业增加值87.07亿元,占GDP的4.7%。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868.72亿元,在地建筑业总产值541.55亿元。

国有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5.1%,股份合作制企业总产值增长9.9%,股份制企业总产值增长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下降10.2%。计算机、通信和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0.3%,占总产值的44.9%;汽车制造业总产值下降21.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增长4.1%;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下降1.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9.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增长5.0%。

2017年,渝北区工业增加值707.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0%,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5.9%,股份合作制企业总产值增长34.5%,股份制企业总产值增长2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下降3.6%。分支撑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7%。

2017年,渝北区建筑业增加值96.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6.7%。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655.30亿元,在地建筑业总产值483.98亿元。

第三产业

2019年,渝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进出口总额1504.38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出口1050.24亿元、增长21.4%,进口454.13亿元、同比下降17.2%。实际利用外资22.30亿美元,增长1.2%。210个重点项目投资360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86.5%,开工率达85.9%。

2019年,渝北区旅客运输量3751万人次,同比增长2.9%;货物运输量4342万吨,增长4.2%。邮电业务收入15.35亿元,同比下降2.7%。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29.29万人次,同比增长13.7%,旅游收入133.23亿元、增长3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67亿元,同比增长0.2%。

2019年,渝北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11737.59亿元,同比增长18.3%。证券成交额4860.27亿元,增长49%;保费收入41.4亿元,增长14.6%;新型金融业营业收入258.7亿元,增长9.2%。商品房销售额969.97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875.60亿元。

2017年,渝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从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大类商品零售看,全区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增长平稳,吃、穿类商品消费同比增长5.2%。住房相关消费增长较快,家具类增长10.7%。与汽车配套的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长11.5%。新签外商投资项目75个。实际利用外资20.01亿美元,同比下降6.9%。实际利用内资606.12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121个,数量与上年持平,利用内资544.84亿元,下降0.5%。从行业看,实际利用内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内资总额68.33亿元,增长41.4%;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内资总额287.20亿元,下降0.7%。

2017年,渝北区进出口总额1213.85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673.93亿元、同比下降0.1%,进口539.92亿元、增长22.0%。旅客运输量3768万人次,同比下降1.9%;货物运输量4834万吨,增长5.4%。其中公路客运1416万人次,下降16.3%;公路货运3910万吨,增长4.4%。空港吞吐旅客3871.52万人次、增长7.9%,吞吐货物36.63万吨、增长1.4%。

邮电业务收入13.81亿元,同比增长10.9%。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为38.11万户、147.18万户和47.04万户。接待国内外游客2501.37万人次,同比增长16.8%。

旅游收入80.59亿元,增长15.1%。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8.87万人次、过夜游客1129.12万人次,分别增长7.8%、13.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8826.81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存款余额4180.05亿元、增长1.3%,贷款余额4646.76亿元、增长21.1%。

交通

公路

渝北区

渝邻高速公路、兰州—海口高速公路(渝武高速,渝黔高速)、渝长高速公路、重庆—宜昌高速公路、机场快速路、重庆内环快速公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210国道、319国道贯通渝北区全境。

铁路

重庆北站位于渝北区龙头寺,也称为龙头寺火车站,为客运、货运特等站。渝怀铁路、渝利铁路、渝遂线、襄渝铁路途经重庆北站。

机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位于中国重庆市渝北区两路街道,为4F级民用国际机场,是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是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航空口岸。

轨道交通

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及重庆轨道交通国博线,区内设站31座。重庆轨道交通空港线、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区内设站41座。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9年末,渝北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03所,较2018年增加7所,其中普通中学46所、职业学校7所、小学82所、幼儿园36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人数为5.3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招生2.46万人、职业中学招生0.62万人、小学招生2.30万人,在校学生分别为6.78万人、1.67万人、11.45万人。新增普惠性幼儿园40所、中小学学位1.8万个。联招及指标到校上线率为50.5%;高考重本裸分上线2276人,北大、清华录取人数位列主城第三。中职高考本科上线251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3个;全区中职学生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率90%以上。

2017年末,渝北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88所,较2016年增加24所,其中普通中学42所、职业学校8所、小学76所、幼儿园36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分别为5.98万人、1.73万人、9.74万人、6.19万人和112人。全年为15所学校补充配备图书10.9万册、7所学校补充配备教学实验仪器及六大功能室仪器设备1551件(套);为两江小学等5所学校配备教室多媒体设备37套,为新牌坊小学等9所学校配备计算机322台。重庆八中整体划转渝北。高考成绩中,重本线以上2451人,升学率达41.7%;本科以上(含重本)上线4662人,上线率79.3%;全区有29人被北大、清华录取;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六届中学生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人夺得金牌。

文化事业

2019年,渝北区新建社区文化室10个,打造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10个、示范乡村文化大院10个、文化驿站10个。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社区)3个、乡村“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活动5个。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文化产品568个,公共文化物联网配送544次,服务人数15.56万人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量65.33万册,较2018年增加13.46万册;全年借还图书43.59万册次;文物藏品18409件,藏品参观78.43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9.0%。

2017年末,渝北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设34个功能室;新建及改扩建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个,新建社区文化室14个;在全市率先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3个。年末全区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量42.68万册,新增8.48万册;全年借还图书50.60万册次;文物藏品13979件,藏品参观30.79万人次。基本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覆盖接收,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9.53%,有线电视用户达12.47万户。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17.3%,较2016年加快10.5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

渝北区

2017年,渝北区科技计划总支出1.30亿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22个,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8家。新培育科技型企业36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1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08个。全年申请专利6580件,专利授权3663件。仙桃数据谷建成投用商务楼宇35万平方米,智能样机生产、全套3D打印等开放共享平台投用,大数据与物联网学院建成开院。

医疗卫生

截止2019年末,渝北区共拥有各级卫生机构702家,其中医院、卫生院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159张,卫生机构人员12102人。

2017年末,渝北区有各级卫生机构639家,其中医院、卫生院82家,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1家。卫生机构床位数8589张,增加717张;卫生机构人员12935人,增加1304人。

2019年,渝北区建成新区人民医院、古路精神病区,木耳空港乐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港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渡用房建成投用。

体育事业

2019年,渝北区举办重庆中央公园全民跑步季暨接力马拉松比赛、区健身气功交流比赛等区级群体活动20余次。公共体育场地数量5180个,公共体育场场地面积402.65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场地面积2.42平方米。组队参加各级赛事获得国家级17金7银17铜,市级54金38银35铜。

风景名胜

重庆园博园

重庆园博园

重庆园博园是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会址,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景路1号,总占地面积3300亩,其中水体面积800亩,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超大型城市公园。

重庆园博园拥有4大功能区、5大特色建筑、127个城市展园、660余种共1200余万株植物,园区的主要建筑风格为古典风和传统风,按功能分区,园内共设有入口区、景园区、展园区和生态区四大部分。

2014年5月,重庆园博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7月10日,重庆园博园被授予“两江新区无废景区”、“两江新区无废公园”荣誉称号。

统景温泉位于渝北区统景镇境内,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龙兴古镇位于渝北区东南部,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主要景点有龙兴老街、刘家大院、华夏祠堂、民俗博物馆等。

张关水溶洞位于渝北区张关镇,景区占地32平方公里,分为御临洞、张家洞、云霞岭、泫念洞四大游览区,内有亚洲最长的地下长河-水溶洞、古战场-云霞岭古寨。

碧津公园位于渝北区两路城中心,始建于1987年,1993年扩建,是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免费开放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

多功城位于渝北区鸳鸯街道翠云山顶,始建于宋朝咸淳六年(1270年),为当时抵抗蒙古侵略者入侵的重要防线之一,为兵家必争之地。2000年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特产

渝北梨橙

渝北梨橙,重庆市渝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重庆市渝北区柑橘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柑橘的最适宜生态区之一。梨橙是渝北区柑橘的主栽品种,因其形状而得名。又因主产区在渝北区统景镇一带,又称统景梨橙。渝北梨橙果大,果形呈梨形或倒卵形,果皮色泽鲜艳,呈橙红色或深橙色、少核或无核,果肉细嫩化渣,汁多味浓,甜酸适度,微有香气。

2012年12月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渝北梨橙”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渝北歪嘴李

渝北歪嘴李

渝北歪嘴李,重庆市渝北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渝北区种植李子历史悠久。据原《江北县志》记载:“境内李树散植,疏密不一,品种亦多。2011年,渝北歪嘴李生产总面积6667公顷,产量15万吨。渝北歪嘴李果实较大,果顶尖圆且不正,果面光滑,果皮黄绿色,果霜浓,顶部突起且近核处内空离核,肉质脆嫩化渣,汁多,酸甜可口。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渝北歪嘴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著名人物

冯时行(1100-1163)北宋状元。祖籍浙江诸暨,生于渝北区洛碛镇。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死后被追为“古城侯”。

蹇义(1364-1435)明代大臣。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历任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辅太子监国。

江朝宗(1425-1506)明代翰林院侍读学士。曾编纂《重庆府志》,著有《紫轩集》、《蜀中人物集》等。

杨粲三(1887-1962)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1915年创办聚兴诚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公私合营银行联会总管理处副查事长。

王朴(1921-1949)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共产党,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西郊大坪英勇就义,年仅28岁。

荣誉称号

2016年9月,渝北区获评全国质量强区示范城区。

2017年、2018年,渝北区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3]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3月20日,渝北区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4]

2019年11月14日,渝北区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020年2月12日,被民政部和财政部共同确定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4月14日,渝北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2020年6月2日,渝北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20年6月8日,渝北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2020年7月17日,渝北区入选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

2020年8月18日,渝北区入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6]。同年11月,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警备区命名为“重庆市第七届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市。

2021年1月18日,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参考资料

1.2020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2.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

3.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国文明网

4.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表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颁发全国绿化奖章的决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5.关于命名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6.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共411个)·光明日报

关键词:渝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