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浙江省下辖市)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地理坐标北纬27°42'~28°20',东经118°42'~119°25',东西宽70.25公里,南北长70.80公里,总面积3059平方公里。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
别名剑瓷龙泉
县级市
浙江省丽水市
浙江省西南部,浙赣闽三省交界
3059平方公里
龙渊街道、剑池街道等
贤良路333号
0578
3237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龙泉
LongQuan
28.85万
吴语
331181
旅游
2013年,龙泉市全年新发展农家乐41户,申报创建省级精品项目1个,丽水市级特色村(点)3个,农家乐拟创综合体项目2个;三星级经营户12家,四星级户2家,五星级点1个。举办乡村漫游13站,据部门数据统计,全年共接待游客143.6万人,同比增长30%以上;实现营业收入7992.6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02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35.4%和38.5%。
金融业
截止2013年底,龙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馀额116.1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19.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馀额为68.9亿元,比2012年增长16.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馀额99.5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20.5%。
2013年,龙泉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7亿元,比2012年增长8.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1亿元,增长16.3%;人身险保费收入1.5亿元,增长3.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73亿元,增长30.4%,其中人身险赔款及给付0.2亿元;财产险赔款0.52亿元。
社会
教育
2013年,龙泉市完成3个乡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创建学前教育示范(达标)乡镇2个、省三级幼儿园6所。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化发展,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龙泉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2013年高考、本科上线分别为795人、599人,上线率分别达97.8%,74%,均位列丽水第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15万元,创建标准化学校6所,浙大中学、南大洋小学工程项目进展顺利。有一所民族中学,在校生15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11%左右。
科技
2013年,龙泉市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37个,立项99个。加快汽车空调、青瓷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农业科技企业2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家,引进大院名校共建载体2家。全年专利申请量为618件(其中发明专利68件),专利授权量为556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39.2%、86%。
文化
2013年,龙泉市举办第八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旅游节,组织开展“2013卢浮宫青瓷展”、在京宝剑大师精品展等各类展会。“中国龙泉青瓷之都”、中国龙泉宝剑之乡”特色区域通过专家复评,龙泉市荣获“2013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文化传承节庆”和“2013最具魅力节庆城市”奖项,进一步提升了剑瓷品牌影响力和城市总体形象。全年送书下乡2.7万馀册,送电影下乡3500多场,送戏下乡120场,开展“百姓大舞台”、乡村文化漫游节等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和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全球首个陶瓷类项目。“香菇砍花技艺”等六个项目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卫生
2013年,龙泉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有序推进,启动中医院迁建工程。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效显着,建成我市首家星级预防接种门诊,10家单位成功创建省级规范化卫生院。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6.4万馀户,22.33万人,常规免疫建卡率100%。
体育
2013年,龙泉市承办浙江省武术器械锦标赛,丽水市第三届运动会羽毛球、排球比赛等赛事。创建体育强乡(镇)2个,小康体育村80个。
交通
龙泉是浙西南交通枢纽,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是浙江进入江西、福建两省的主要通道。随着丽龙高速公路通车,龙浦高速开工建设和龙庆高速建成通车,已全面融入长深、京台全国高速网;衢宁铁路(浙江衢州至福建宁德)已纳入国家规划,项目前期正加快推进;杭广高铁(杭州至广州)正在酝酿论证,龙泉已进入“新高速”和即将进入“新高铁”时代,成为北上融入长三角,南下承接海西区的重要“节点”。
社会文化
2003年,龙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实施群防群控,有效阻止了非典yq的侵入。精心组织鼠传疾病监控试点工作,顺利完成灭鼠达标工作,认真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和“结核病防治项目”。努力克服高温干旱、缺电的严重影响,切实解决城乡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初升高比例达到70.2%,高考升学率达91.3%。
“两基”工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行风建设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改革全面铺开,事业编制人数从1119人缩减到773人,缩编31%。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新提高,文体广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申报认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丽水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
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预算管理,深化会计集中核算,严格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了重点支出,加快了公共财政建设。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计卫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8‰。
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殡葬改革顺利推进。积极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支持关心残疾人事业。国防、人防、民族、宗教、侨台、统计、档案、地方志、气象、地质灾害及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历史文化
综述
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龙泉宝剑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中华第一剑”。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双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2012年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认定:文献记载的哥窑就在浙江龙泉。龙泉也是中国香菇文化的发源地,人工栽培香菇的祖师爷“吴三公”是原龙泉龙岩村人,龙泉人何澹被称为“香菇文化之父”。
文物遗迹
牛门岗遗址牛门岗原称喉门岗,位于县城东北隅,距城1.5公里。1958年,在山坡上发现石器有石斧、矛、箭、镞、纺轮、网坠。1981年,在地表层又发现原始瓷、印纹陶片、恐龙蛋化石等物。经省考古工作者多次实地调查、鉴定,证实牛门岗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极丰富,属良渚文化类型。
大窑国家级重点青瓷古窑址在城南35公里的琉华山下,明代以前称琉田。制瓷始于五代,有古瓷窑址50多处,形成古青瓷窑群。世传南宋章生一、生二兄弟在此制瓷,所制青瓷各有特色,因有哥窑、弟窑之称。大窑青瓷遗址,在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因外国传教士和古董商抢购古物,引发盗掘古窑风,古窑址遭破坏,但深层仍埋藏有古工场和部分窑床,地面亦遗留大量古代瓷片。民国17~29年(1928~1940),陈万里(解放后任故宫博物院陶瓷部主任)先后4次对龙泉青瓷古窑址作调查研究。
源口青瓷古窑址在县城东双平乡源口村西北约三公里处,土名杉茂林。1980年,省文物考古所发掘,发现窑场创建于宋、元之际,是元代青瓷生产的重要瓷场。窑场4000平方米。有7条窑,最长的龙窑达97米;原料制备与制作成型工场4处;坯泥原料淘漂、沉淀、干燥以及坯汲储放的各种池子12个;拉坯成型或修坯制坯陶车坑10个;素烧窑炉4条;以及场房残基和流水沟设施等遗址多处。是迄今龙泉窑考古发掘获得的最完整资料。
剑池湖在县城南隅1.5公里的秦溪山边。相传为春秋战国时,铸剑名匠欧冶子铸剑处。古时,湖面积30馀亩,秦溪山两侧有井7口,如北斗星形分布,井水甘冽,宜于淬剑。明代晚期,仅馀1井,井旁有“剑池阁”、“欧冶庙”。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57年拨款修葺。“文化大革命”时剑池阁被毁,现已重建。
明代叶溥故宅在龙渊镇宫头村中。座南朝北,建筑面积2775平方米,平面室纵长方形,通面宽46.5米,通进深55.5米,前后厅皆为悬山顶,古镜形木质柱础,板瓦阴阳合铺,天井原铺方砖,四周海漫柔石制作,浮雕花卉、棱形、古钱、麒麟、鹤鱼等图形。
清修寺在城北隅安清山麓。清修寺初为道场,后晋天福九年(944)开山建基,名清修讲院。至明正统乙丑年(1445)改称清修寺。山门内有唐植木樨二株,人称唐桂,左侧株高15米,胸径0.74米,右侧株高16米,胸径0.8米,枝繁叶茂,每届中秋,丹桂满枝,清香四溢。寺外有井,称卓锡井。旧志载:“在治北二里清修寺中,昔有僧阆公居此,病无水饮,乃卓锡于石,而水泉涌出,遂成巨井,方广三尺,深二丈,浑然一石穴也”。井水清澈甘冽,传可愈吐泻疾。历代有诗题咏。
稽圣潭塔在县城东隅1.5公里莲山上。明代天启与崇祯之际(1627~1629)建成。塔为楼阁式建筑,土砖结构实体,塔身六面七层,每层作棱角牙子叠涩檐。从第二层起,每面有壁龛,计36个,塔刹呈宝伞形。基层每边宽3.2米,一层边宽2.2米,高23.8米。1957年,县人民政府进行修缮。“文化大革命”初起扫“四旧”时,塔身部分遭破坏,龙泉中学部分师生闻讯,泅水过溪,昼夜保护,塔得以保存。此塔于2010年7月19日倒坍.
永和桥在安仁镇。明成化年间募建,原名永宁桥。清顺治年间毁于火。康熙五十七年(1718)募费三千馀白1金重建,改今名。咸丰五年(1855)被洪水冲塌二墩,翌年修复。民国元年夏,洪水冲毁一墩,次年重修。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加固。为悬臂式廊屋桥,木石结构,长125.7米,宽6.4米,廊屋42间,用条石砌筑桥墩五座,最大石桥墩宽10.8米,中央三墩迎流作雁翅分水,桥基护石陂长86米,宽57米,桥两端屋檐斗拱层叠,作门楼式,东端踏垛26级,西端踏垛27级。桥内设栏于木凳。清人有诗赞:“横锁彩虹分玉镜,锺灵不亚古槎洲。”
风物民俗
端午赛龙舟旧时农历五月初一~初六日,均要举行盛大龙舟竞赛。龙舟长10米,宽1.5米,选用杉木全材制造;龙头、龙尾则用樟木精雕,舟身刻画鳞甲图案,中间架布蓬,莲内有乐手指挥,锣鼓、丝弦、管乐伴奏;舟内设16个档位,32名选手,穿一色背心,各持一桨。五月初一日下水,初五日正式竞渡,初六日上岸。相传朱元璋吴王府参军胡仲渊(龙泉人)在五月初四日出师,故本县部分地方提前于初四过节
石马老酒闹花灯
元宵节凡是到石马看龙灯的客人,家家户户都会热情接待,免费吃喝。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每年正月十五到石马看龙灯的客人络绎不绝
安仁板龙闹元宵
板龙,龙头雄伟壮观,制作精细。龙身用一块长2.2米的木板做成,也称一节,每节板上将九支长短不一的篾弯弓,用四个大小不一的篾箍将其固定成弓箭形,作为龙骨,糊上棉纸,贴上金、银龙鳞、红龙脊,内装三支蜡烛,每节龙身两头各打一圆孔,两节之间串上龙棒,上下插上捎钉,连接而成,根据村规民约,每户出一位舞龙手,每户出一节板龙身,村坊的户数则决定着板龙的长短!盘舞阵式有“跑马阵”、“盘龙阵”、“元宝抽心”等。每逢元宵之夜,各方游客到此过节品尝到一顿丰富的民俗文化大餐。
山歌多以对唱形式,旋律流畅,如《山歌便唱山歌王》、《对花》等。表达妻子思夫盼郎心情的恋歌有《唱五更》等,也有借唱四季十二个月物事,表达情怀,如《思一郎》、《长工叹》等。
拜祖师爷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章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入窑池,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爷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窑场用膳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入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名优特产
龙泉宝剑
龙泉市生产的龙泉宝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也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七星龙渊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
青瓷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正式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龙泉已经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龙泉当地有130多家青瓷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4位国家级青瓷大师(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位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10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28位高级工艺美术师。
龙泉窑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香菇
龙泉是世界香菇发源地之一,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所产段木香菇、代料香菇质地优厚,菇形园整、色泽纯正、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深受客户的欢迎。随着食用菌实用技术的普及,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年产干菇7000多吨,年外销鲜菇5000多吨,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已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体系,香菇生产已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95(福州)全国食药用菌产品展示与新技术交流会上获得《全国食用菌先进县》的荣誉称号,“龙宝”牌香菇在首届农业博览会获银质奖。已建立了2个大型的香菇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年交易额达到2亿多元。
著名人物
自古以来,龙泉英才俊贤辈出,宋朝天圣至咸淳251年间,龙泉一县就出进士248名,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大奇观;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南宋诗人叶绍翁均为龙泉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祖居地也在龙泉。
欧冶子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越国人宁波人(约公元前514年前后)。相传是龙泉宝剑创始人。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龙泉人氏,相传是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1127年前后)。南宋初期于琉田,即今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又因其作品风格继承龙泉晋唐青器,又名“龙泉窑”,亦称“章窑”。所以世称章氏兄弟是开创龙泉青瓷鼎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汤思退
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进之,号湘水。
叶涛
北宋著名诗人(1050—1110),官至三品龙图阁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国之婿。
叶大庆
南宋著名考古学家,字荣甫,授建州州学教授。上自六经诸史,下逮当朝名家着述,无所不谙,并以词赋知名于时。对诸生授业解惑,辨伪纠谬,议论精确,说理透辟,深得学子爱戴。晚年,身患痼疾,杜门辞教,将数十年之教学笔记,整理成《考古质疑》一书,后收入《永乐大典》。
吴三公
原名吴煜(1130—1208)。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相传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因其排行老三,后人敬称“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惊蕈”种菇法,传之于世。
参考资料1.自然地理·龙泉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