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效应(又称双台风效应)

藤原效应又称双台风效应

双台风效应(又称藤原效应)是指二个台风靠近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且互相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旋转中心与位置依两个台风相对质量及台风环流之强度来决定。旋转时正常一个走得快些,另一个走得慢些,有时也可能合二为一。这个现象,是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于1923年在水流实验中首先观测到的,所以也称藤原现象。

中文名

藤原效应

外文名

Fujiwhara effect

名字来源

日本气象学家藤原

形成时间

1921年

又称

双台风效应

大吞小

2000桑美吞宝霞

范围广大的巨型台风,其西面的风场环流会破坏小型气旋的结构,令其减弱而逐渐把它吃掉。

小跟大

2002凤凰跟风神

并吞不成就变成这种结果。小的气旋绕完一圈后,最后还是受到北方高压驶流场,跟随大的步伐。

互斥

1986韦恩VS薇拉

此例特色都是左方较小的气旋路径变化多端,走的也慢,而位于右方主导的大型气旋,最后都因为副高减弱而偏北移出而造成互斥。藤原结束后,原来位于左边的小气旋又开始受到华中的中或低层系统主宰,走自己的路。

拉伸

1994提姆拉伸范妮莎

增强中的大型扰动本身的风场边缘,又有发展旺盛的云系独立旋转出来,但仍与较强台风有一空档间隔。随着较强扰动的增强,较弱小的扰动环流被拉长,只维持短时间后即被并入环流云带。不过瑞伯与亚力士位置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例。

影响

双台风的危害并不等同于两倍的台风危害,具体数值要依据台风路径及走向等情况,多数会带来雷雨大风,大暴雨等天气。因为双台风的具体路径和影响难观测,所哟也给防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011年9月26日,原来在南海活动的热带低压加强为第18号热带风暴,命名为“海棠”,第17号强热带风暴“纳沙”27日进入南海。双台风相互影响,珠海接连降雨、机场周边大雾,导致离港和到港航班大面积延误。

2011年10月4日,受“纳沙”和“尼格”双台风影响,海南全省所有水库处于高位运行,大部分水库蓄水量超过库容的80%,海南全省水库蓄水量超过66亿立方米,有21座水库超过汛限水位,转移人数增至13万人。[1]

参考资料

1.藤原 效应·爱奇艺

关键词:藤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