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钧(开国上将)

陈伯钧开国上将

陈伯钧(1910年11月~1974年2月),原名陈国懋,字少达,号稚勉。四川达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上将,解放军中略显清高的的军事指挥员和军事教育家。曾参加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属于毛泽东嫡系中的嫡系。其作品《陈伯钧日记》是研究解放军军史的重要文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中文名

陈伯钧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四川省达县河市坝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

代表作品

《陈伯钧日记》

出生地

四川省达县河市坝

性别

出生年月

1910年11月26日

去世年月

1974年2月6日

职业

军人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原名

陈国懋

生平简介

1910年11月26日生于四川省达县(今达州)河市镇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入本村小学读书。1923年考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

1927年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第1大队。5月参加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因作战勇敢在咸宁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教导团。8月随队准备经九江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军,但在九江被张发奎缴械扣押。后脱逃继续赶赴南昌,途中得悉起义军已转移,便在高安加入第20军独立团,任团部副官、新兵训练处主任。

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3营6连1排排长。曾被毛泽东选派到袁文才率领的农民自卫军,做该部的改造和训练工作。袁文才曾主张“宁岗不要搞土地革命”,毛泽东没有强求,陈伯钧却并没有领会到搞好同袁文才王佐关系的重要性,在独立活动时,口称“练练枪”,自做主张将与袁有关系的十个土豪杀了,与袁的手下谢角铭(也是袁的妻兄)冲突,差点将事情闹大。毛只好将他调出袁文才的队伍。到井冈山后,任工农革命军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1928年初,陈伯钧手枪走火,打死了自己的战友吕赤。按陈士榘的回忆,陈伯钧被判打手心一百下,打到二十下时,大家求情保下。

红军干才铁屁股

朱德上井冈山后,成立红四军,原井岗山人马被改编为31团,陈伯钧任31团1营1连连长,在著名的永新困敌中,他腿部负重伤,住小井红军医院治疗。医院条件有限,年轻的陈连长久伤不愈,非常暴躁,有时对护士医生态度不好,曾被毛泽东批评。1929年1月,红四军下山出击赣南,伤仍未好的陈伯钧与张子清、陈毅安一起,奉命留守,协助红五军守山。分别前夜,毛泽东来医院看望他们,谈到深夜。这一别,对张子清和陈毅安来说,是永别。井冈山失守后,张子清和陈毅安逃过了敌人的搜捕,但很快先后牺牲。

陈伯钧不幸在搜山时被捕,5月被营救出狱,任红4军驻吉安办事处代表、红6军第1纵队参谋长。1930年秋打开吉安后,陈伯钧第三次负伤,但幸运地与毛泽东重逢。此时他已在红二十军担任参谋长,仍向毛泽东要求回红四军工作。毛泽东让他暂时养伤,并在朱德任校长、自己任政委的红军学校第三分校中担任学生总队政委。

他去三分校不久,就遇上了富田事变。因为李韶九在红二团时与李文林有隙,在第六军一纵队时又同柯武东不和,毛泽东接连派总前委秘书长古柏和陈伯钧等分别去省行委、赣西南特委和红军学校解决“AB团”问题,准备让陈伯钧接任赣西南特委书记。但陈伯钧被事变中的红20 军扣押,由于他曾任20军参谋长,这些人又大多是陈伯钧任学生总队的学生,他最终被释放。二十军排以上干部在后来处理富田事变中全部被害,。这位放他的部下,也未能幸免。后来任一军团(朱德兼任)红3军(黄公略)第7师师长、当时好友徐彦刚为3军9师师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1932年7月升任红十五军军长。

而当年10月,调到红军学校学习。1933年1月起任红五军团参谋长、10月任5军团第13师师长,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率领红十三师六千官兵连续打了十余场胜仗,被中革军委命名为红军主力“坚师”。1934年年8月获二等红星奖章。重视总结经验教训,曾写作《论运动防御》等文章,强调运动战的重要性。

1934年10月率部从兴国出发参加长征,负责掩护中央纵队行动。他指挥的十三师为红一方面军全军后卫(五军团34师才是最后的部队),掩护兄弟部队先后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十三师抵达湘江前,五军团参谋长刘伯承派人给他送来中央驻五军团代表陈云同志的一封信,信中说:“这是紧急关头,关系中国革命的命运,希望你们下最大决心,赶快拉过湘江”。陈伯钧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把坐骑让给了伤病员,亲率十三师在敌人夹击中打了一整天阻击战。十三师指战员前赴后继,终于掩护整个方面军渡过湘江。血战湘江后,由于部队严重减员,军委电令撤销八军团建制,并入五军团,把五军团、八军团和十三师三个指挥机关合编为一,陈伯钧复调五军团接替刘伯承任军团参谋长。

协助军团长董振堂指挥所部执行后卫任务,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陈伯钧因腿伤复发在遵义开刀作手术。会后,正值红军三渡赤水到茅台,因前线战事紧急,陈伯钧伤未痊愈就奉命重返五军团,与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共同率领五军团掩护全军在太平渡之间四渡赤水,又掩护大军南渡乌江。乌江战役中,陈伯钧亲自指挥五军团殿后部队同敌人整整打了七个小时阻击战,才将追敌击溃。由于五军团担负全军殿后任务,常常要阻击数倍于己的追敌,待掩护兄弟部队全部通过后,再急行百里追赶大部队。

在长征中,五军团作出了巨大牺牲,圆满完成了总部交给的任务,堪称“红军铁流后卫”,陈伯钧亦在红军将领中赢得“铁屁股”之美誉。

1935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草地分裂之时,在一片对红一方面军的指责声中,在充耳的对“毛周张博”的声讨中,陈伯钧“是夜静思,痛澈肺腑,以致暗泣。有生以来,伤心事,莫过于斯”。9月因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而被免职,改任红军大学主任教员。1936年2月张国焘的错误被纠正后,任红4军参谋长。期间,曾编写《步哨动作》、《侦察勤务》等教材。二四方面军将要会师时,陈伯钧就写信给刘伯承,要求调到二方面军。

7月继萧克后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军团长。1936年10月18日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这时陈伯钧接到了毛泽东的亲笔信:“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1937年5月9日,陈伯钧来到毛泽东的住地,同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幸存下来的同志合影。这张照片非常著名,在无数回顾解放军历史的书籍、影片、展览、报刊中出现过。毛泽东没有站到中央,而是和陈伯钧一同站在左侧。陈伯钧军容整饬,显得自信,而又多少有点冷傲。

少将旅长名片事件

红军改编八路军后,陈伯钧担任三五九旅旅长。 这时,陈伯钧的二哥,任职川军的陈笃斋,长途跋涉,赶到延安,看望离家十多年的陈伯钧。当陈伯钧在9月份去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曾陪毛泽东专门宴请刘湘的代表王干青和陈笃斋。席间,毛泽东谈古论今,无比风趣。当年陈伯钧在马日事变后,坚决不离开革命队伍,他家中几个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哥哥非常着急,为了把他叫回来甚至发过“母病危”的电报。

如今,陈伯钧的哥哥见到了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看到了成长为高级将领的弟弟,感受了延安朝气蓬勃的风貌,多少理解了弟弟当初的选择。席毕,回到住处,陈笃斋兴奋地向陈伯钧诉说他对毛泽东和张闻天的印象,甚至打算长留延安。陈伯钧安顿好哥哥,又回到毛泽东住处谈工作直到深夜。1937年10月,陈伯钧的二哥准备返回四川。

毛泽东为此给陈伯钧写来长信,赠款300元。这在当时经济困难的延安,可以说是竭尽所能了----其实当时只拿得出100元,另200元要到西安找林伯渠才能拿到。毛泽东还问和他一样嗜书如命的陈伯钧“看书没有?”陈伯钧的二哥在来延安前,曾给光宗耀祖的弟弟写信诉苦要钱,看来,老人在毛泽东面前也诉了苦。毛泽东的细心关怀使陈伯钧感动而不安,而他的二哥,也一直记得毛泽东嘱托:利用社会关系,做些可能做的工作。直到1945年,他的二哥仍“硬着头皮在与我党和青年之间拉关系”。

就在这时,发生了所谓少将旅长名片事件, 此事的大致说法是: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不久,一位旅长到延安见毛泽东,递上了“少将旅长”的名片。毛泽东先有三分不快。随后,毛泽东问了几个有关部队的问题,该旅长的回答令毛泽东不是很满意,于是毛泽东斥之:“什么少将芝麻酱!”这件事发生在1937年秋,后来传遍了边区,连漫画家华君武晚年回忆录都提到,陈伯钧本人却直到1944年,贺老总来信质问,才得知。

真是饱读诗书,不谙世事。陈的井冈山战友江华在回忆录这样写到:“改编后,也有个别同志自认为是“正规国军”了,而忘了根本。从我目睹的一件小事上,也反映出这一错误情绪。一天,八路军某师的一位旅长到军委参谋部来,他穿着国民革命军的将校服,趾高气扬、神气十足地要见“泽东同志”。那个样子,令人好气又好笑,一位同志“一本正经”地接待他,故意拉长声调地问他是谁?报了名字。接待的同志装作惊愕地说,红军里有位xxx旅长,没听说有国民党xxx旅长,并问他有无名片?他很潇洒地拿出名片。接待的同志拿着名片向毛报告。毛见了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以后,毛还几次讲这件事,以此来教育干部,统一战线不能统到国民党那里去,不能学国民党那个派头。

陈伯钧自己,在日记中,有另一个说法: “一九三七年秋,我任三五九旅旅长,带领七一八团驻防洛川。当地是统战环境,该地国民党驻军最高军阶为上校,为了双方联络时我方办事人员处于有利地位,故团供给处主任刘华春主动给旅、团首长各印名片一盒,我的名片为“少将旅长”,文年生的名片为“上校团长”。这样做是出于对工作的考虑,当时毛并未批评过我们。

不过,从另一件事可以看出陈伯均的处事为人。陈宏谟,此人是四川人,黄埔五期,是蒋介石派到120师的联络参谋。在蒋派到八路军三个师的联络参谋中,他是对我方最友好的一位。曾对八路军有过帮助(好像送过二十挺机枪给贺龙),与郭化若一起,商议发起了延安的黄埔同学会,并成为此会中唯一的非共产党将领。解放战争末期,在四川率部起义。他出身川军,认识陈伯钧的哥哥,因而对陈伯钧非常热情,主动帮助

陈同家人联系。但陈伯钧对与国民党官员进行统战工作非常不耐烦。他从冀察冀回延安后,就不想让陈宏谟知道,却在延安黄埔同学会的成立大会上被陈宏谟撞见。之后陈伯钧曾想从他嘴里套蒋军内情,自然碰了钉子。再以后,陈伯钧就对这位同姓老乡更失去了兴趣,连看文艺节目时都特意躲避。这种为人处事,对于一个高级干部来说,实在不够大方成熟。毛曾说过他“统一战线中太清高”,可谓到位。

军阀主义倾向

就在送走自己二哥的当天,生猛火爆的陈伯钧打了一个不听劝告的司机一个耳光。两天后,军委来电召陈伯钧去延安。陈伯钧一到延安,就受到了毛泽东严厉的批评。“主要是关于打人的事,自我批评不够,留守开支较多;对同志团结不够;统一战线中太清高,不虚心等。”毛泽东说他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主观性太强,客观性太差,此其一。其二是由于一切问题尚未完全提到原则性来看,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对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未确实了解并统一起来。”

陈伯钧完全承认错误,毛泽东不客气地让他回去再深刻反省几天。当时,原二方面军部队刚刚发生了反军阀主义事件,卢冬生负气离职。而此时,来自一方面军的陈伯钧的一个巴掌,可能再加一张少将旅长的名片,带来了谁都料想不到的后果。毛泽东谈话后三天,张闻天召见陈伯钧,就直接点明他有军阀主义倾向。随后,毛泽东决定陈伯钧离职去党校学习。本来,陈伯钧就在这几天要带队走上抗日前线。此时,他只能办理交接手续,含泪送别出征的战士。

大事年表

参加秋收起义部分同志1937年在延安的合影

陈伯钧,1910年11月26日生于四川省达县河市乡的一个小康人家。1916年高小毕业后,投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师范学习期间,先后参加了学校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和“五四”运动,后被反动当局开除。时逢黄埔军校到重庆招生,陈伯钧便报考黄埔军校。

1927年1月,陈伯钧编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大队第二队。同年5月17日,编入中央独立师,参与迎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1927年5月在咸宁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接著,陈伯钧随中央独立师回师武汉后,遇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招兵买马,重回广东,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教导团。是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独立团团部副官、独立团新兵训练处主任。同年9月10日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三营第六连第一排排长。9月11日随三团攻打浏阳白沙镇,首战告捷。9月19日,跟随毛泽东进军文家市,参加“三湾改编”。改编后,陈伯钧担任第三营第八连一排排长,一度代理连长。后奉毛泽东之命,随军上井冈山,参加改造袁文才部。同年底陈伯钧任工农革命军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并参加了攻打遂川、西门的战斗。

1928年4月,陈伯钧调到第一团第一营第一连工作。随毛泽东为迎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率部和湘南暴动的农军到酃县参加掩护战。4月下旬,朱毛两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陈伯钧任红四军一营一连连长。在此期间,陈伯钧率一连参加了黄坳 、五斗江、七溪岭、永新县城等战斗。在永新北乡阻敌战中,陈伯钧英勇战斗,身负重伤,后被送回井冈山治疗。

到达陕北的红2方面军一部

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出击,陈伯钧留在井冈山养伤,并协助红五军工作,1月下旬被国民党军搜出,带上脚镣手铐,押往吉安监狱,关了5个多月,后被党组织周密安排,营救出狱。尔后,由赣西特委分配到北路行委担任军事工作。

1930年1月,陈伯钧任红六军第一纵队参谋长。随后,率部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取水南,攻施家边,全歼唐云山旅。在施家边战斗中,陈伯钧再次负伤。同年7月红二十军成立,陈伯钧任参谋长。吉安战役中又一次负伤。毛泽东让他暂时兼任红军学校三分校学生总队政委。11月,陈伯钧被任命为红三军主力第七师师长,随即率师投入反“围剿”斗争。参与指挥龙冈战斗,俘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及官兵9000余人。接著,又指挥第七师追击国民党军谭道源师,进行了东韶之战。

1931年4月,陈伯钧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的东固战役,俘国民党军师长公秉藩(后逃跑)及其全师官兵。同年6月21日,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陈伯钧率部参加莲塘、良村、黄陂战斗。三战三捷后,陈伯钧又率部与兄弟部队一道,在老营盘全歼“"围剿”军的一旅。随后在方石岭歼灭韩德勤师和蒋鼎文师一部。

1932年3月,陈伯钧率部参加漳州之战。7月初,升任红十五军军长。随即率部直取南雄,在水口与兄弟部队一道将粤军击溃。接著,在宜黄全歼国民党军高树勋师。10月,在宁都召开的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陈伯钧因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也被免去十五军军长的职务,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

1933年1月8日,陈伯钧继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到职后,便投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役。指挥了攻克南丰、黄陂等战斗。同年8月获二等红星奖章。10月,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改为第十三师。陈伯钧调任十三师师长。

第五次反“围剿”后,陈伯钧指挥十三师先后进行了三都、德胜关、邱家隘、将军殿、烂泥坑、杨家渡、张坊、大除、新桥、新田等30余次战斗,与“围剿”军浴血战斗。

1934年10月18日,陈伯钧率红十三师从兴国曲利出发,参加长征。10月底指挥部队负责掩护中央纵队行动,11月1日冲破国民党军封锁线,击溃沿途围追之敌,于12月初到达贵州的洪州。

1934年12月18日,陈伯钧调军团部接替刘伯承任参谋长。1935年1月,陈伯钧因腿伤在遵义打口治疗。手术3天后,随队行军到达桐梓。3月,陈伯钧抱病协助军团长率部掩护军委纵队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金沙江,多次打退敌人的追击。同年7月21日,陈伯钧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参谋长。后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坚决斗争,离开九军,后被分到红军大学当主任教员。

1936年1月,中共中央公布了俄界会议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后张国焘被迫北上。陈伯钧带病到第四军任参谋长。随即进行部队整训和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同年7月4日调任红二方面第六军团军团长。陈伯钧到职后便率部北进与红一方面军共创西北抗日根据地。11月2日,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由陈伯钧协助刘伯承主办随营学校,训练干部。会后,陈伯钧等抽调大批干部组建了高级班、上级班和中级班3个学校。11月26日3校编成红军大学第二校。不久,陈伯钧率随校师生,赴曲子协同独立师阻击敌人。

1937年1月,陈伯钧奉命回到红六军团,贯彻前总关于整顿司令部、严肃军风纪、克服部队游击习气的指示。在此期间,陈伯钧出席了红二方面军党代表大会,与王震主持召开红六军团党代表大会,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苏区党代表大会。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红六军团编为三五九旅,陈伯钧任旅长。9月3日部队主力开赴抗日前线。陈伯钧率七一八团暂留陕中,驻防洛川。同年10月,入中央党校学习4个月。

1938年6月,陈伯钧调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训练部部长。同年12月中旬,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抗大第一、第二分校。陈伯钧被任命为抗大二分校校长。1939年3月中央抗大二分校正式开学。9月29日,陈伯钧指挥分校和兄弟部队成功地阻击了日伪军的偷袭。尔后,率领干部、学员挺进敌后的河北陈庄、神南地区,在参与指挥反日伪军"扫荡"的同时,坚持办学。

1940年5月1日,陈伯钧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3日赴延安,后因“七大”推迟召开,被留总政治部。在此期间,陈伯钧撰写了《八路军简史》。同年10月11日陈伯钧到八路军军政学院工作。次年11月7日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

1942年2月,由毛泽东亲自批准,陈伯钧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5月,党校学习尚未结束,陈伯钧奉命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

1943年1月,陈伯钧离延安赴甘肃庆阳三八五旅任副旅长,协助王维舟(旅长)主持工作。1945年4月至6月参加了中共七大。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后,陈伯钧奉命调延安任联防军副参谋长。

1945年9月下旬,陈伯钧奉命率800名干部赴东北工作。11月下旬到达承德时,奉令将800名干部留在冀热辽军区。随后参加了遵化和保卫热河战役。

1946年1月19日,叶剑英电示陈伯钧到北平军调处工作。不久,陈伯钧被委派担任军调处热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同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陈伯钧奉命到东北前线。8月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

1947年5月,陈伯钧调任合江军区司令员。同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为了统一军队高级干部的作战指导思想,创办了上干大队,陈伯钧调任东北野战军上干大队大队长。

1948年5月,陈伯钧调到东北野战军前方指挥所工作。随后指挥所改为第一兵团司令部,陈伯钧任副司令员。同年9月,回到长春前线,他根据中央军委发布的辽沈战役作战方针,与东北野战军领导人一起,确定了东北战场的作战部署。参加指挥了辽沈战役。随后向关内进军,参加指挥了平津战役。接著,率部进军北平城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陈伯钧等负责改编了20万国民党守军。1949年2月3日,陈伯钧作为胜利者之一站在正阳门城楼上,目睹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仪式。

1949年初,陈伯钧奉命到天津主持警备工作。不久,奉命南下豫鄂,策应渡江战役。3月,陈伯钧率部南下至开封、许昌,并沿平汉路及其以东地区奔袭信阳、黄园、孝感、黄安等地,钳制白崇禧部,掩护刘邓大军安全渡江。

4月,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改称十二兵团,陈伯钧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5月16日,陈伯钧随兵团指挥机关从鸡公山出发到汉口。6月11日赴鄂城四十五军兼职。7月7日率部出击,一路经铁山、保安到金牛,过湘赣边境直插江西修水、铜鼓,进占萍乡,截断南(昌)、萍(乡)路之敌,配合兄弟部队歼灭了江西国民党军。9月下旬率四十五军向广西进军,一路作战歼敌,进行了解放战争史上有名的“衡宝战役”。后,又进军广西进行了广西战役。广西战役结束后,陈伯钧进驻贵县,负责在桂中及桂东南剿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伯钧调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1952年2月陈伯钧受命到达长沙,指挥部队清剿湘西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剿匪任务完成后,协助刘伯承组建军事学院。同年12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53年任副教育长兼军事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1955年任副院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11月代理军事学院院长。

1957年10月,陈伯钧调任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叶剑英辞去院长职务后,中央军委任命陈伯钧为院长。

陈伯钧还担任过中央军委训练小组成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74年2月6日陈伯钧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2]

参考资料

1.陈伯钧·共产党新闻网

2.【今日关注】陈伯钧-被毛泽东法外开恩救了的开国上将·一点资讯

关键词:陈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