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新疆地级市)

新疆哈密新疆地级市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安西县、敦煌市为邻;南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86.663千米的国界线。辖哈密市、伊吾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3县市,面积13891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56万,有汉、维、哈、回、蒙等3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1.8%,城镇人口约占58.3%。地区行政公署驻哈密市。农13师驻哈密市大营房。​

中文名

新疆哈密

外文名

Hami

别名

伊州、昆莫、伊吾、哈密卫

地理周边

哈密市位于新疆东部,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哈密地区的地级市。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长达586.663千米的国界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驻哈密市大营房。

地理概况

哈密地区最北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乡的大哈甫提克山,约北纬45度5分33秒;最南为哈密市南湖乡的白龙山附近,约北纬40度52分47秒;最东在星星峡东北约东经96度23分处;最西在七角井以西约东经91度6分33秒处。南北相距最长有440千米,东西相距最长约404千米。全地区总面积约15.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9%,为新疆第三大地州。这个面积比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海南、宁夏、台湾等8个省、区的面积都大。

哈密市面积8.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04公里,南北宽约322公里,约占全疆总面积的5.2%。城市规划区界定面积333.3平方公里,现建成区面积25.89平方公里。

气温

哈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民间流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间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山区以外的市辖区域,年最大日较差26.7℃,年极端最高气温43.9℃,年极端最低气温-32℃。

人口

全市总人口56万人(人口普查数),有汉、维、哈、回等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70.99%,少数民族人口占29.01%,非农业人口23.1万人,占总人口的57.12%。

行政区划

下辖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2个行政村,30个居委会(东河区街道、西河区街道、新市区街道、丽园街道、石油新城街道;雅满苏镇、七角井镇、星星峡镇、二堡镇;沁城乡、乌拉台哈萨克族乡、双井子乡、大泉湾乡、陶家宫乡、回城乡、花园乡、南湖乡、五堡乡、德外都如克哈萨克族乡、西山乡、天山乡、白石头乡、城郊乡、柳树沟乡。境内有:三道岭矿区、园林场、伊吾军马场、兵团红星一场、兵团红星二场、兵团红星三场、兵团红星四场、兵团黄田农场、兵团火箭农场、兵团柳树泉农场、兵团红星二牧场、牙吾龙扶贫开发区、骆驼圈子开发区。

区域沿革

哈密,古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哈密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通要冲。2000多年前就是汉朝与匈奴激烈争夺以制西域的战略要地。哈密成为通往西域的主要孔道,被视为“西域襟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哈密在历史上代不绝书。从三道岭,七角井发现大量的磨制石器可证明,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哈密绿洲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以后达头可汗的使者和达头可汗本人都先后经伊吾到隋朝觐,受到文帝的特殊礼遇。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隋军在伊吾城东另建一座新城,号新伊吾(地当今日之哈密回城)。裴炬对西域各国使者说,天子因为西域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在伊吾另筑新城,便利行旅。隋军留下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兵1000,常驻伊吾,保护行旅及丝路之畅通。大业六年(610年),设立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地当今日之沁城)。

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巡幸河西,先派裴炬到敦煌一带招抚西域各国。裴炬派使者说明伊吾吐屯设(“吐屯”突厥语,官名。“设”领兵的武职)、高昌王麴伯雅等27国首领和使者,到张掖觐见炀帝。诸国首领及使者表示恭顺,炀帝看了自然喜不自胜,西域臣属者30余国。

隋末,伊吾属西突厥。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贞观四年(630年),伊吾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两年后去西字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柔远(今沁城)、纳职(今四堡)三县。柔远县是因为隋朝曾在那里设有柔远镇而得名。纳职县是由于鄯善胡人在此筑城,城名纳职,因以为县。始设州时有1332户、6778人。百多年后的天宝年间(742—755年),伊州人户已有较大增长:户2467,人10157,有佛教寺院2处、道教观4处、烽火台7处,军事哨所3处。

哈密

就在西域各国先后表示臣属的时候,高昌王麴文泰受西突厥可汗挟制,与唐为敌。切断西域与内地交通,“杜远方之职贡,阻重驿之往来”太宗召文泰入朝,文泰又托疾不至。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派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姜行本、薛万钧等为副总管,讨伐高昌。唐军行至碛口,麴文泰闻讯惊惧而死,其子智盛继位。行军副总管姜行本率众先出伊州,在今哈密口门子一带伐木制作各种攻城器械。姜行本曾为将作大匠,监修过“九成”、“洛阳”二宫,以智巧和能干著称。军中又有山东大批能工巧匠服役,专司营造攻城器械。阴历五六月的口门子、松树塘一带,正是冰融雪化、绿草如茵的季节,六月二十五日纪功碑就矗立于天山之巅了。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法师不顾朝廷禁令,一人独行去天竺取经。他从安西出发,在沙漠中跋涉了5天,才找到野马泉,又经过2天2夜的奔波终于来到伊吾,佛寺中的汉族和尚听说法师到来,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赤脚出迎。见面后相抱痛哭,诉说着对家乡及亲人们的思念。玄奘在伊吾休息了10余日后继续西行。

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厥咄陆可汗源兵袭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率轻骑2000击败入侵者。

景龙四年(710年),设伊吾军,驻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大河)。伊吾军辖兵3000,配马1030匹。伊州刺史兼任伊吾军使。伊吾军战时执戈征战,平时屯田种地。

开元二年(714年),东&突厥发兵侵伊州,伊州刺史郭知运率军迎击,敌军败退。

唐天宝元年(742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天宝三年(744),东部回鹘崛起,蒲类为其领土。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改称伊州。广德二年(764)后,伊吾被吐蕃人占领,一直沿继了90年左右。

唐经营伊吾时,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伊州,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伊州命名的《伊州曲》也在这时传入长安。开元二十四年(736),盖嘉运任北庭经略节度使时,将《伊州曲》进献玄宗李隆基。经“梨园”艺人加工的《伊州曲》先盛行于宫廷,后又在长安的歌舞伎馆、茶楼酒肆中广为流传。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

五代时期,伊州守将为汉人陈氏。他和西州回鹃和沙州归义军节度使都保持着相当密切而友好的关系。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太宗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出使高昌,联络西域各国。途经伊州,州将为汉人陈氏,他接待了王延德一行。

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

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宋嘉定二年(1206年),孛儿只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3年以后西州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属蒙古。此时他们不再称回鹘而改称畏兀儿了。高昌亦都护归附蒙古后,第一批征服对象就是“罕勉力、锁檀、回回等国”。罕勉力即哈密力。由此可知这时哈密并不是从属于高昌畏兀儿,只是在蒙古人和高昌畏兀儿的联合武装进攻以后才依附于蒙古人的。哈密归附蒙古后,也没有并入高昌成为高昌畏兀儿的一部分,而是和高昌并存的一个地方政权。

新疆哈密

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蒙宪宗在西州回鹘建别失八里行省州改称哈密力。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台曾孙阿只吉镇守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吾儿哈喇火者(即高昌)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省,哈密隶甘肃行省管辖。次年,哈密城主的斤迭林曾捐资帮助当地屯垦。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增派汉军及新附军500人来哈密力屯田。

延佐六年(1319年),皇帝敕命哈密力人和畏吾儿人(即高昌人)自相讼,可以由自己的头目处理,如果和其他百姓争论,则由自己的头目和地方官吏共同审讯。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金陵(今南京),元亡,元朝覆亡前2年占据新疆全境的察合台汗国也分崩离析;新疆各地形成了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的地方王国。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兀纳失里病逝,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位。

永乐二年(1404年),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两年后设哈密卫,设指挥、千户、百户等官。畏兀儿马哈麻火者任指挥。又派汉族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善为纪善,共同辅政。

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于哈密忠顺王王位久虚,各族头目再次极力推荐,明廷方才提升把塔木儿(畏兀儿人)为右都督,代行国王事,5年后,把塔木儿卒,其子罕慎请嗣父职,朝议只准嗣都督位,但不准主国事。哈密仍无王统摄,政令无所出。

明成化八年(1472年),吐鲁番阿力汗率兵攻入哈密城,俘虏王母,抢去金印,委其妹夫牙兰占据哈密。哈密都督罕慎被迫率余众逃至甘肃苦峪(今安西县东南、玉门之西),并筑城以居,开渠引水,屯垦种地,作长期打算。

哈密都督罕慎在苦峪经过10年生聚,实力大增。乘阿力汗新死、阿黑麻继位立足未稳,联合赤金、罕东二卫,拥兵万人,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军哈密。牙兰不敌败逃,罕慎顺利收复八城。罕慎因功进封左都督,赏白金百两及其他物件,特旨褒奖。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即位,晋封罕慎为忠顺王。可是,罕慎封王却为吐鲁番阿黑麻所不容,就在当年十一月,他率兵至哈密,威胁利诱,最后杀死了忠顺王罕慎,仍令牙兰据守。

为了打击阿黑麻的嚣张气焰,明廷采取薄其赏赐、或拘留使臣、却其贡物、敕责令悔罪等措施。3年后,阿黑麻才不得不将哈密8城、忠顺王金印及500多被虏居民送还。明廷派安定王族人陕巴(系忠顺王脱脱重孙)继忠顺王。弘治六年(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掠去陕巴。

当阿黑麻和明朝反复争夺哈密的时候,其兄马黑木在中亚的地盘却被南下的乌兹别克人夺去,阿黑麻令其长子满速儿为代理执政,自己率部援助其兄去了。以后阿黑麻病死于阿克苏,满速儿当政后,无情镇压反对他的几个弟弟,并继续东侵哈密。弘治十八年(1505年)冬,陕巴卒。其子拜牙即自称“速檀”(即苏丹),改信伊斯兰教,仍袭忠顺王。拜牙即愚昧昏庸而又淫暴,经常担心部属害他。吐鲁番满速儿汗又不断派人向其游说,威胁利诱他背叛明朝。明正德八年(1513年),拜牙即终于置哈密于不顾,弃城叛入吐鲁番。满速儿派火者他吉丁据哈密。

明正德十年(1515年),都御使彭泽筹措缎、绢、布匹等物,遣马骥等往哈密,向满速儿索要拜牙即王印。他吉丁归还哈密王印,而拜牙即却匿居阿克苏,拒不返回。此后,吐鲁番常以哈密为跳板,屡侵河西诸县,大肆抢掠,嘉峪关外人民深受其害。满速儿一面侵扰河西,一面派使通贡;明廷一面抵御入侵,一面责其归还忠顺王。然入侵不断,贡使不绝,忠顺王不还,哈密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愈加动荡。

此后,明朝国势日弱,又因哈密得而复失事追究大臣责任,屡兴大狱,许多大臣牵涉其内,捕杀甚多。最后只好以罢兵息民、专图自治为口实置哈密于不顾不了。

哈密地方王国从1380年受封,至1514年被吐鲁番汗并占,经11世,凡135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满速儿死。长子沙速嗣“速檀”,居吐鲁番;其弟马黑麻亦称“速檀”居哈密。明隆庆四年(1570年),马黑麻返吐鲁番嗣兄职。

此后,吐鲁番汗亦势衰力竭,它的领地逐步为察合台后王所建立的喀什噶尔汗(后首府迁至叶尔羌,史称叶尔羌汗国)所占有,哈密亦随之成为该汗的东部领土。

此时叶尔羌汗国在哈密的代理人是叶尔羌汗国国王的四弟,名叫巴拜汗......

1975年1月30日,鄯善县划归吐鲁番地区。

1977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哈密市(县级市)。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2县(哈密、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

1969年3月~1979年6月,哈密地、县及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1979年7月1日,哈密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密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哈密地区辖1市2县1自治县,共有2镇、3区、22个人民公社和17个国营农牧场、22个居民委员会。哈密行署还在三道岭矿区设派出机构——三道岭行政委员会(县级)。哈密地区行署驻哈密市。

1983年9月9日,哈密县并入哈密市。

1984年6月,政社公开,撤销人民公社,新建区公所3所,乡政府35个,镇政府2个。

1985年底,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1县(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

矿产资源

哈密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各类矿种76种,占全疆已探明矿种总数的60%以上,储量较大的有煤、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目前已开采32种。已探明的工业矿床135处,其中大型矿床28处,中型35处,小型72处。三道岭煤田探明储量15亿吨,已建成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形成年产原煤200万吨规模的矿山企业;

吐哈盆地油气资源总量预测约20亿吨;大南湖煤田分化煤黄腐植酸含量达3.5亿吨,浅层分化煤多达2000万吨。市区域内有色金属矿产有8种,产地124处,以铜镍矿储量最丰富。现已发现矿产地11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5处。镍金属储量88.9万吨,控制达1584万吨,列全疆之首,位居全国第二;铜金属储量55.1万吨,占全疆铜矿探明总储量的17.3%,预测资源总储量868万吨,仅次于阿勒泰,排位新疆第二。

农业资源

哈密市的气候非常适宜瓜果作物生长,哈密是哈密瓜的主要产地。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1.77万亩,市域内可耕地140万余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地56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640万亩,森林覆盖率2.48%;有野生林地300万亩;有天然草场2583万亩全市现有天然草场面积22.4万亩。哈密市水源主要由地表水(主要靠天山降雨、降雪)和地下水(天山冰川融化)两部分构成。

日照

哈密市日照非常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3303—3549小时,年均日照为3358小时,有充足的太阳能可以利用。市境东部的星星峡为全国日照时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年均3575小时,有“日光峡”之称。全市无霜期182天。

风能

哈密市风多、风强。春夏多风,且多风大,个别年份对平均风力可达8级,最大风力可超过12级。每年8级以上风平均22.2天。东部的沁城、红柳河年平均风速为3.7—4.5米/秒,西部的柳树泉河七角井一带为4.8—5.0米/秒,而十三间房平均风速达9.3米/秒,素有“百里风区”之称。有发展风力发电的独特条件。

生物资源

由于哈密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哈密市的植物分为农作物、花卉、中草药、林木和草源五大类,1000余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高粱、糜谷、荞麦、棉花、豆类、油料作物以及哈密瓜、西瓜、葡萄、大枣、杏、梨、苹果等;野生中药材中面积较大的有党参、雪莲、柴胡、大黄、麻黄、甘草等150多种;林木中有落叶松、方松、胡杨、山白杨、梭梭、红柳、沙枣等天然林树种。

哈密市域内动物分为兽、禽、蛇虫、鱼等4大类数百种,兽禽类主要有:羊、牛、马、骡、驴、骆驼、鸡、鸭、兔等。受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野驴、黄羊、雪豹、马鹿等,受国家保护禽类主要有雪鸡、天鹅、鹰、长耳鹗等。

经济发展

2004年,市域生产总值完成45.14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一产5.99亿元,增长6.5%;二产16.66亿元,增长2.5%;三产22.49亿元,增长13.7%。财政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7.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较上年增加302元,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5.28亿元。2004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8.12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0.55亿元,增长30%;

建设

新疆哈密地区撤地设市宣布大会18日在哈密举行,哈密地区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地级市。根据此前报道,中国国务院日前已批复同意撤销西藏山南地区和乃东县,设立地级山南市。

在哈密“撤地设市”宣布大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雪克来提·扎克尔表示,哈密“撤地设市”,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哈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和内生动力;有利于更好地集聚各种资源、集中各方力量,把发展成果更多地用于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有利于更好地推动边远的民族地区发展。[1]

参考资料

1.中国边疆省区“撤地设市” 推动民族聚居区发展·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新疆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