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仅招收女性的实行单行别教育的学校)

女校仅招收女性的实行单行别教育的学校

仅招收女性的实行单性别教育的学校,多为高中或大学。单性别教育在二十世纪中叶前是主流,大部分中学、大学都是男校或女校。众多文化(如宗教原因)都主张单性别教育,而它在世上众多地方得到实行。最近,因教育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男女在成长阶段的不同点。

重新建立了大量男校、女校。女校教育理念基于“男、女学习方法有差异,所以需要根据性别将他们分开教育”,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拥有高贵气质的女性。除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文化课外,女校还会开设形体训练、朗诵、诗歌鉴赏、舞蹈、礼仪等提高现代社会女性整体素质的课程。

中文名

女校

外文名

femaleschool

类别

公立大学、私立大学

学校属性

中学、大学

发展

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向世界宣布了他们为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杰出贡献。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同样被公认为世界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珍宝。但是应该指出,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占人口半数的女子的教育却几乎是个空白点,直到近代才逐渐发展起来[1]

历史

9世纪前,单性别教育十分常见。17世纪时,女性被社会允许开始接受教育,但仅限于圣经与针线。到19世纪,学校仍以性别分割学生,男女学生在不同校门进入,在不同范围活动,随着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男女校得到建立。1917年,苏联规定所有学校必须为男女校。据科尼利厄斯·赖尔登(CorneliusRiordan)所写:“到19世纪末,美国大多数公立中小学已转为男女校。

而20世纪末,男女校已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最后,到2003年,全球只有几个国家的男校、女校的数量占所有学校的数量的百分率超过2%。但仍有国家、地区的男校、女校的数量占所有学校的数量的百分率超过10%:比利时、智利、新加坡、英格兰、香港、以色列、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与大部分穆斯林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男学生与女学生在数个领域上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这个发现支持了单性别教育理论,现代社会的公立、私立单性别教育的兴趣再度兴起。

中国

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由英国女传教士奥特绥小姐(1797-1868)于1844年投资兴办的宁波女塾。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兴办的女子学校是上海经正女塾。其他还有务本女塾、贝满女中、江南女子公学等。

女校

贝满女中

亦称“贝满中斋”,基督教新教教会学校,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1864年由美国公理会创办,创办人裨吉励莎,为纪念其亡夫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而建。最早在灯市口大鹁鸪胡同,1926年搬迁到灯市口同福夹道。1941年被日伪改为北京第四女子中学,1945年恢复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名称。1951年改为五一女中,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现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贝满女中的校训是“敬业乐群”。“敬业乐群”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出自《礼记*学记将》,它的基本含义是要学生们敬重 自己的学业,专心致志地学习,不断前进;又要乐于生活在群众中间,同学们彼此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

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私立文山女子中学

是一所由美国美部会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福州创办的私立教会中学。是教会在福州设立的最早女子学校。1952年8月, 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并接收私立开智中学、榕工中学部分师生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学。标志性建筑“文山楼”于1998年被拆除。

早年学校主管称“主理”,由教会指派美籍女传教士担任。经1927年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后,学校移交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协会管理,由中国人担任校长,先后为黄文玉、孙淑贞、王秀贞。黄、王2人同为文山校友,3人大学毕业后均曾留美,为文山女中的发展做了积极贡献。

真光书院

1872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宣教士那夏理女士在广州沙基创办的“真光书院”。校名“真光”,出自基督教《圣经》:是乃真光普照乎万事之人人。初期只有六名学生,学生膳宿费全免,为南中国首间为女子而设的中学。1909年,校董会任命刘心慈为副校长。同年,真光书院改名为真光学堂,并增设“师范班”。

1912年,辛亥革命后,真光学堂又改名为真光学校,同时建立校董会。1948年易名为香港真光中学。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校董会决定学校再度迁往香港,由马仪英负迁校之责。马仪英抵港后,选定九龙塘窝打老道115号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记注册,定名为“九龙真光中学”,由马仪英任校长。广州真光人去楼空,剩下的两校区校舍。真光中学最终改为公立学校,男女皆收。

经正女塾

由梁启超不缠足会发起,经禀南洋大臣刘坤一获准,成立于1898年5月3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位于上海斜桥南桂墅里(今制造局路斜土路附近),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初期经费由经元善、谭嗣同、邝廷式、张骞、赵凤昌、沈敦和、周舜卿、施子英、朱幼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人传教士林乐和等57多人捐资促成。

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任总理,沈和卿任提调,负责日常事务,严信厚、郑观应、康广仁、梁启超、陈季同等任校外董事。戊戌变法失败后,经元善遭通缉流亡,该校于1900年秋停办。

务本女塾

上海市第二中学(男女同校)的前身,创始人吴馨,字怀久,上海县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以邑庠生入南洋公学师范院,三年学成。他目睹当时妇女"习于脂粉华服,金莲三寸,弱不禁风",立志兴办女学。1902年10月,吴馨将家塾迁至上海小南门内,扩大规模,改名务本女塾。由吴综理、陆仲炳、陈菊生等任专任教员,沈颂平、沈叔逵、沈硕庵、王季贞、陈景韩等任义务教员。

该校以培养学生成为贤母良妻为宗旨,注重家政,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教”,故取名“务本女塾”。女塾首次招生,学生仅7人,分寻常和高等两科。后由于学校教育质量高,学生人数激增。1913年,吴将务本女塾捐给上海县,校名改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1916年,在中学部和讲习所基础上设立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192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委派王孝英为校长。小学部改为附属小学(现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前身)。

高中分普通与师范二种。1937年8月,黄家阙路校舍在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炮火夷平。学校改名怀久女子中学,分南北校舍上课,学校设董事会。1942年,日军侵占了上海租界,学校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务本女中复校。名称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学。

1949年5月,上海被解放。9月1日,上海市政教育处任命左淑东为校长,陈蕙瑛为副校长。1952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1959年学校经市教卫部批准,为上海重点中学。1967年11月,学校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学,开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珠海女子中学

由珠海恒隆集团投资的民办女子学校,选址于交通便利的珠海市主城区中轴线迎宾北路。2011年9月1日正式开学,是一所初中与高中齐备的完全中学。采用全寄宿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为满足具有良好经济条件并对女孩培养有更高要求的家庭需求,培养具有独立、知性、平和、关爱、美丽特质的,知书达礼、秀外慧中的国际化现代女性。

除文化课外,珠海女子中学还开设思维训练、国学、家政、形体礼仪、美术、第二外语、品德、领袖等重视女性艺术及气质修养的课程。

参考资料

1.女校·中国知网

关键词: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