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站(北京市西城区的二等站)
北京北站,原名西直门站,站址在北京市西城区,邮政编码100004。建于1905年。离通辽站836公里,距包头站809公里。隶属北京铁路局管辖。现为一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零担货物发到。它也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上的车站。
中文名北京北站
Beijing North RailwayStation
一等站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
1906年
北京铁路局
S2线、京张城际、京包线、京通线
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
100032
西直门站
办理整车、零担货物发到。
办理整车、零担货物发到。
2009年
2016年11月1日
3年
包头站、通辽站
发展历史
原名西直门站,建于1905年,老车站全称为“平绥铁路西直门站”,平指北平,绥指归绥,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
平绥铁路西直门车站位于西直门外北滨河路1号。原为京张铁路西直门站。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设计中国人独立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2月12日动工,1906年8月告竣。西直门站有站房、站台、机车库及员工宿舍等,是现存京张铁路站场设施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其中站房(现北京北站候车厅)建筑为西方古典风格,是研究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和建筑史重要的实物例证。
1923年京张铁路西延至包头,京张铁路改称平绥铁路。1968年至1972年7月,先后将西直门至五路通(门头沟)、西直门至德胜门(环城铁路)、西直门至广安门(平绥铁路南端)三段市内铁路拆除,西直门站即成了终点站。
1988年改名北京北站。
1995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平绥西直门车站旧址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北京北站开始改造站台。
2007年新建北京北站六层主站房,2008年12月竣工,2009年1月17日新建北京北站主站房正式启用。
改造工程
北京北站改造工程于2005年动工,工程主要包括站房扩建以及与北京站、北京西站相类似的大跨度无站台柱雨棚工程,站台、铁道线路和行车信号的改造。总投资1.1亿元。北京北站改造期间将部分列车挪到其他火车站停靠,北站完成运营磨合期后,北京西站和北京站部分通往西北方向的列车重新迁回停靠。
原来北京北站是两个站台、4条轨道线,改造后成为6个站台、12条轨道线。其中1站台12米宽,其余站台都为11.5米宽,58950平方米的雨棚也已建设完毕。售票大厅和候车室都将设在西区的最南侧,临近地铁2号线和13号线出入口,比现在的售票大厅少100多米路程。此外,新售票大厅所在的大楼初步规划是6层。日式主站楼因被市文物局鉴定为市二级文物,将被长期保留。
改造后的北京北站主站房建设地点位于西直门北侧,旅客站房按照最高聚集人数5000人规模设计。主站房地下两层,地上六层,总建筑面积20225平方米。北京北站老站房因有文物价值,将被保留下来。
S2线全部为动车组列车,每辆列车共7节车厢,座位分为一等、二等两种。全程约80公里,以北京北站为起点,中途停靠清华园、清河、沙河、昌平、八达岭,终点为延庆站。早6时30分发出第一班,全天共10趟车对开。平原时速120公里,进山后为45公里,全程运行大约1个半小时。根据规划,北京将在2020年之前再建5条城市铁路,分别通往门头沟、密云、大兴、房山和承德。
北站改造完工后,接发车能力由原来的11对提高到17对,高峰时期可达到22对,年发送旅客量将突破230万人次。改建后的站台采用大理石铺面,站台高度由现在的70厘米提高到12.5厘米,使旅客乘车更加方便。铁道线路将全部采用国产每米50千克级高强度、高平直度无缝钢轨,使用国产II型钢筋混凝土轨枕,替代目前使用的木枕,提高客车运行的稳定性和舒适度。行车信号设备全部采用新型计算机集中连锁,提高车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能力,从而增加列车运行的安全系数。扩建工程主要包括站台、铁道线路和行车信号的改造。站房扩建以及与北京站、北京西站相类似的新型大跨度无站台柱雨棚工程也将会相继展开。
2016年受京张高铁施工影响,从11月1日起,北京北站将停用三年进行封站改造,暂停办理客运业务,启动对站内线路、接触网等设备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詹天佑设计的北京北站老站主站房、天桥、月台将被保留,同时北京北站的售票功能还在。同时清华园站彻底停用。乘坐市郊铁路S2线的旅客都需要到位于昌平霍营附近的黄土店站乘车。
车站定位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北站是北京“五主铁路枢纽”(北京站、北京西站、丰台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之一。北京北站除了现有的普速列车始发终到作业外,还承担未来京张城际的始发功能。
参考资料1.北京北站·京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