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

阳泉市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

阳泉市,是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2012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三区融合后城市人口数量为78万。阳泉市是山西省第三大城市。市区桃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阳泉是中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煤铁之乡”之誉。山西阳泉,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全国闻名的“煤城”。

中文名

阳泉市

外文名

Yangquan

所属地区

中国,山西省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

面积

4,452平方公里(2013年)

下辖地区

3区2县

政府驻地

城区南大街32号

气候条件

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娘子关、冠山、南山公园

机场

武宿国际机场、正定国际机场

火车站

阳泉站、阳泉北站、阳泉东站、平定站等

车牌代码

晋C

别称

中共第一城、漾泉、山城

建立时间

1951年

人口

132.38万(2012年)

GDP

616.6亿(2014年)

主要街道

兴隆街

地域名人

许世绪

知名产业

阳煤集团

电话区码

0353

邮编区码

045000

行政类别

地级市

地方方言

晋语-大包片

现任领导

陈永奇

高等院校

山工院、阳泉师专、阳泉职院等

建立时间

1951年

邮编区码

045000

行政类别

地级市

地方方言

晋语-大包片

人口

132.38万(2012年)

现任领导

陈永奇

电话区码

0353

城区

面积19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045000。区人民政府驻南大街300号。

矿区

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22万。邮政编码045000。

郊区

面积633平方千米,人口22万。邮政编码045011。

平定县

面积1350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045200。县人民政府驻冠山镇。

盂县

面积2439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045100。县人民政府驻秀水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历史沿革

今阳泉市境,秦属太原郡。西汉初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

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后废;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唐初,市境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

五代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金升平定州、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盂州降为县,与平定州同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民国初为平定县和盂县,属山西冀宁道,后直辖山西省。

清末,现今的市中心还是一片荒滩,自1903年石太铁路通车后,煤、铁、硫磺等工业随之兴起,至1936年才形成一个有三万余人的小集镇,属平定管辖。1947年5月4日,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阳泉市,后改为阳泉工矿区。

抗日战争时期,平定分置平定(路北)县、平(定)东县和平(定)西县,盂县分置盂(县)平(山)县、盂(县)阳(曲)县、盂(县)寿(阳)县;正太铁路以南平(定)东、平(定)西二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以北各县属晋察冀边区。

解放战争时期,平定、盂县逐渐恢复原建置。

1949年设阳泉工矿区,属榆次专区。1951年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1958年阳泉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1970年阳泉市划归晋中地区领导。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

1969年1月,正式设立城区、郊区,1970年1月设立矿区。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盂县划归阳泉市。

全市辖城、郊、矿三个区和盂县、平定两个县,计13镇44乡和12个街道办事处(统计年份不详)。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按当时行政区划):阳泉市1273126、城区164288、矿区217592、郊区273437、平定县323633、盂县294176。

环保事业继续发展

环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全市环保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大力推动环保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使全市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监测结果表明,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一级天数实现了零的突破,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118天;桃河主要监测断面水质好转了48.8%;耐火行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彻底改变了过去黑烟滚滚的局面;热电联产继续推进,集中供热面积不断增加,废弃烟囱按计划拆除,有力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存质量。

农业发展

阳泉农村资源有两大特点,一是山地梯田居多,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二是矿产资源丰富。由此,在历史上以种植业为主体,同时,采掘、冶炼及其小手工业也占有一定比重。

2004年,农业生产大幅增长,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19万吨,比上年增产6.9万吨,增长45.1%,是1993年以来的最好收成年。其中,夏粮产量0.24万吨,下降23.2%;秋粮产量21.95万吨,增长46.5%。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7.64万吨,下降25.6%;油料产量0.06万吨,下降74.6%;水果产量1.05万吨,增长15.3%。

全市植树造林稳步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0.48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0.21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26公顷;零星植树439.54万株。

全市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3万吨,比上年增长0.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0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牛奶产量1.09万吨,增长63.1%;禽蛋产量0.96万吨,增长6.3%。年末大牲畜存栏3.86万头,猪存栏11.67万头,羊存栏16.74万只。

全市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渔业总产值1174万元,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980吨,比上年增长2.1%。全市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1.02万吨,增长8.5%;农村用电量8.19亿千瓦时,增长19.2%。

全市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加快。据市农业局统计,2004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15.69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5%;乡镇企业增加值48.41亿元,增长14.44%。

工业生产

阳泉是山西近代采掘、冶炼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但是由于受旧的生产关系的制约,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发展十分缓慢。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发展,阳泉工业的规模和实力大大增强,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化工工业为主体,冶金、机械电子、建材、轻纺、食品等行业门类齐全,全面发展的工业体系。

2004年工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8.5亿元,比上年增长45.0%;实现利税22.6亿元,增长30.1%;实现利润8.1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亏损企业57个,亏损面为31.3%,亏损企业亏损额0.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净额略有上升。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5.7亿元,增长22.7%;集体企业7.1亿元,增长5.5%;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4.5%和22.0%。分行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好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下降17.6%;重工业完成70.1亿元,增长21.0%。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产品销售率达到97.6%,比上年低0.5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发展基本平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市考核的3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0种比上年增长,占66.7%。其中增幅较高的有:原煤增长20.8%;洗煤增长12.5%;水泥增长14.9%;铝锭增长19.6%;耐火材料增长37.4%;碳素材料增长35.0%;阀门增长69.5%。降幅较大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焦炭下降15.0%;电石下降13.6%;烧碱下降8.1%;生铁下降75.8%;服装下降76.6%。

经济概况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阳泉市第一、二、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150.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周比增长15.0%,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增长水平高5.5个和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增长1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4.21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92亿元,增长13.1%。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4.38%,高出同期经济增长率19.3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继续加强财政管理和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4.38%,高出同期经济增长率19.3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3亿元,增长34.29%。在收入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按照“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方针,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5.9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67%。其中,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2.8亿元,增长114.03%;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12.3亿元,增长16.55%。

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9.8亿元,比年初增加52.4亿元,增长2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5亿元,增长22.0%;各项贷款余额1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亿元,增长14.9%:其中,短期贷款发展快于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余额78.6亿元,比年初增加11.2亿元,增长16.6%;中长期贷款余额42.1亿元,增长39.9%。全年累计现金收入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46.2%;现金支出550.4亿元,增长42.8%;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4.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5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120.5万元,增长59.5%;人身险保费收入35518.5万元,增长16.3%。全年赔付金额13911.8万元,增长58.5%,其中财产险赔付7670.9万元,增长33.8%;人身险给付金额6240.9万元,增长1.08倍。

风景名胜

阳泉风景名胜

阳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秀丽宜人,古迹名胜闻名遐迩。至今尚存有春秋末期赵简子修建古城遗址,汉淮阴侯韩信驻军遗址,唐代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的遗址等。在平定境内南部的东浮山,相传女娲在此筑灶炼石补天,使整个东浮山的石头呈褐红色,投入水中后浮而不沉,至今遗灶尚存,还有明代陆深《浮山遗灶记》的碑文。市北60公里的藏山,相传春秋时代晋国赵氏孤儿曾藏匿于此,有藏孤洞的传说,藏山之名即演绎于此。除此,阳泉还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遗风的林里关帝庙正殿,金元以来的古建筑群体等不少古文化遗址。

还有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定武装起义的遗址,以及1940年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主战场——狮脑山遗址。此外还有许多古刹庙宇、石刻碑碣、古塔古墓等文物足迹。具有医疗价值的梁家寨温泉、药林寺以及娘子关瀑布,北方罕见的大型钟乳岩溶洞奇观——莲花洞、五华洞等,令人流连忘返。阳泉还是晋冀两省旅游区的连接点,从阳泉到太原晋祠、佛教圣地五台山、革命圣地西柏坡、左权八路军总部旧址和黄崖洞、井陉苍岩山、正定大佛寺和大观园,均很便利。

阳泉文化悠久,古有“三晋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之说,历史上曾有“文献名邦”之美称。阳泉历代重教兴学崇尚文化。据文献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即建冠山精舍,元代惟吕公冠山书院在山西及华北名声显赫。明清两代相继建立名贤书院、高岑书院、怀音书院、崇尚书院。明代的乔宇,清代的窦瑸、张穆,近代史上的石评梅都是阳泉文化的杰出代表。

城市建设

“飙轮迎月入阳泉,灯电照明半壁天。争赞浑如到香岛,飞来仿佛遇桃源”。这是我国当代伟大诗人郭沫若1965年夜宿阳泉时,留下的光辉诗篇。如今30年已经过去了,阳泉变得更加风采多姿,气象万千。桃河从市中心穿过,宽阔的桃河大桥连接着市区南北,南山公园,依山而建;桃河公园,湖光潋滟。经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阳泉城市道路整洁、宽阔。“东水西调”使阳泉市日供水能力达23万吨,昔日郭沫若游览娘子关时留下的“回顾陡惊溶碧玉,倒流将见吸长虹”的想象变成了现实。城市居民煤气化普及率达60%以上,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居民住宅面积的46%。

经过旧城改造,阳泉市兴建了兴隆、赛鱼、四季春三大集贸市场,新建了阳泉百货大楼,兴隆百货大楼以及阳泉宾馆、物资大厦、工商大厦、展览馆、青少年宫、体育馆、阳泉火车站等一大批基础设施。新建了彩色音乐喷泉、水上世界等一大批游乐场所。今天的山城,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宽阔,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夜幕降临,路灯、彩灯、霓虹灯交相辉映,大街小巷灯火辉煌,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阳泉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晋东的交通枢纽。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复线——石太线横穿市区,东接京广线,西连同蒲线,南连阳涉线,境内设有10个车站,分射出32条支线或专用线。公路交通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干支交错,布局合理,以城市为中心向两县三区辐射的公路网。东去河北,西到太原,南到长治,北上五台,四通八达。山西省第一条高等级出省公路——太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京深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相互贯通,大大改善了阳泉的投资环境,东出西进十分便利。目前的阳泉市,县县通柏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辆。

公路交通正向着宽路基、大吨位、高速度的方向发展。邮电通讯发展迅速,阳泉在山西省第一家实现了程控联网,到1994年程控电话装机总量已达40000门,实现了国内国际直拨。无线寻呼、磁卡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等通讯设施迅速普及,为外商投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通讯条件。

经济发展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阳泉已初步形成以能源为基础,冶金、化工、机械、建材为支柱,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阳泉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所产无烟煤质量优、规格全,其年产量的70%销往全国各地及欧洲和日本、美国。年产原煤400万吨,并与洗选、热电联供“三同步”的贵石沟矿井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矿井。建设中的阳泉矿务局三矿新井,设施能力为年产原煤900万吨,建成后将名列亚洲矿井之首。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阳泉电力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建和再建的电力装机容量可达200多万千瓦。

冶金工业在巩固传统产品的同时,已形成钢铁、制管、电解铝、耐火材料四大主导产品。阳泉钢铁公司是冶金部的重点铁合金企业,阳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华北地区较大规模的电解铝生产企业,耐火产品品种全、质量优、档次高,是全国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化学工业从矿山采掘到深加工,正在形成硫铁矿、煤化工、钙化工、橡胶、火药等多种化工产品链,阳泉硫酸是华北及中原地区的主要供应地。

阳泉是晋东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和个体商业为补充的流通体制逐步形成,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山西省十大商场之一的阳泉百货大楼及阳泉矿区百货大楼、人民商场、兴隆百货大楼是阳泉市较大的购物中心。粮油果品、小商品、蔬菜批发市场遍布全市,有力促进了阳泉商业的蓬勃发展和晋东各县的经济繁荣。阳泉有装饰典雅的阳泉宾馆、迎宾饭店、沙江酒家、物资宾馆、建设宾馆、望月楼酒家等较大饮食服务单位百余家,具有较高的接待服务能力。

近年来,本地及全国各地传统风味食品、西餐又得到了恢复、引进和发展。阳泉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已先后与英国的切斯菲尔德市,美国纽约州华伦市,以及国内的镇江、淄博、潍坊、德阳等15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省级技术开发区——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为外商投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1984年以来,阳泉市已兴办三资企业53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对外贸易在扩大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目前,出口商品已达十大类50余个品种。

科教文卫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已连续四年高考达线率居全省第一。拥有4所高等院校和5所中等专业学校。科技战线成绩喜人。1986年以来全市共有85项科研及星火技术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现有专业剧团6个,各种文化活动场所遍及城乡。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阳泉现有医疗机构370多个,拥有床位5916张,已连续6年被山西省命名为爱国卫生红旗城市。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阳泉体育场所达500多个,新建的多功能阳泉体育馆还多次接待了国内外大型比赛。

煤城面貌新,发展无止境。阳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将以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创造新的业绩,把阳泉建设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的现代化城市。

历史名人

赤章曼伯,又名赤章曼枝,春秋战国时仇犹国(今盂县)大夫。周贞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晋卿智伯欲伐仇犹,苦于进犯无路,于是铸就一口大钟,谎称拟献给仇犹国君,要仇犹国修筑通往晋地的大道。仇犹国君不听赤章曼伯“若路通大钟至,卒必随之,国将亡”的劝谏,道通不久,仇犹国即被智伯所灭。此史实在《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中均有载。

许世绪,隋末唐初盂县人。隋末为鹰扬府司马。当他看到隋王朝行将灭亡之时,劝唐公李渊说:“天辅德人与能,乘机不发,后必蹈悔。隋政不纲,天下摇乱。公姓名已著谣录。今揽五郡之岳,据四海之春,苟无奇计,祸不反踵。若收取英俊,为天下倡,帝王业也。”李渊听后,感到其话很有道理,遂同左右亲信密谋策反。其弟许洛仁亦从李渊起兵晋阳,兄弟共为大唐基业累立战功。初封世绪为右一府司马,后迁蔡州(今河南汝南)剌史,真定郡公。《新唐书》卷88有传。

张士贵(?~656年)唐代名将。本名忽,祖籍盂县上文村。自幼学武,颇有臂力,箭无虚发,人皆称奇。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但在平定辽东时,因其婿何宗宪冒领大将薛仁贵之功被累,降职随军,平辽后始官复原职。唐显庆初年(656年)病故,谥荆州都督、陪葬太宗昭陵。《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记。

吕思诚(1293~1357年)元代名臣。字仲实,平定人。泰定元年(1324年)中进士。性情刚直倔强,政绩卓著。历任辽州同知、景州、县尹、待御史、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湖广参政、中书参知政事、左丞转御史中丞、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等职。在县任上,他将全县农户按贫富分等,以等分摊徭役,对勤于农桑的百姓奖以农具,鼓励开荒复耕,倡导破除迷信,流离外乡者闻风还乡事农。他总裁宋、辽、金三史,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等著作传世。逝后赠齐国公,谥忠肃,葬于平定城北三岔口。《元史》卷185有传。

耿九畴(?~1460年)明代贤臣,平定人。明永乐甲辰(1424年)进士。宣德六年(1431年)授礼科给事中,以议论朝政得失,能务大体,声望大振。正统初年(1436年),出任两淮盐运司同知,正统十年改任都转运使,其间,为革除旧弊,曾拟五条措施,获准后以律令下达施行,境内局势渐趋安定。景泰三年(1452年)镇抚陕西时,发现边民春夏在原籍耕作,一到秋冬便举家迁至塞内,以避外族侵扰,于是他下令守军加强防卫,保卫边防,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天顺初年(1457年),因廉政被皇帝留为左都御史,一年后改为南京刑部尚书。天顺四年病逝,谥清惠。《明史》卷158有传。

耿裕(1430~1496年)明代贤臣。字好问,平定人。景泰五年(1454年)中进士。历任庶吉士、定州知州、国子司业、吏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参赞、礼部尚书等职。虽然两世俱为显宦,家境并不富裕,与其父九畴并以德行名著于世。弘治九年(1496年)病故。后赠太保,谥文恪。著有《耿裕集》。有父子尚书墓,地处平定东关重兴坡。《明史》卷183有传。

李愈,生卒年代不详,明代平定州平潭(今阳泉市郊区)村人。明嘉靖乙未科(1535年)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中、凤阳知府等职。所到之处,官声甚好,他学识精湛,一生写过很多好诗文,著有《金陵集》、《蒲石山房诗文集》等。其祭父文章《怀潭记》,情深意切,颇具文采,堪称传世佳作。

土特产品

阳泉盛产玉米、谷子、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和200余种中药材。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核桃、花椒、蜂蜜、冻兔肉等,平定的黄瓜干和砂货、铁货饮誉中外,古有“黄瓜干上贡品,龙字砂锅悦帝心”的美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部门的详查和土地变质统计,阳泉市土地总面积为4568.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矿区、郊区的面积合计为651.3平方公里,平定县面积为1394.8平方公里,盂县面积为2522.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4.3%、30.5%和55.2%。在全市总面积中,耕地面积为124.3万亩,占18.14%;园地面积为7.7万亩,占1.13%;林地面积为176.9万亩,占25.82%;牧草地面积为43.3万亩,占6.32%;居民占及工矿用地面积为34.2万亩,占4.99%;交通用地面积为4.8万亩,占0.70%;水域面积为7.9万亩,占1.15%;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86.0万亩,占41.74%。

阳泉市土壤总面积576.8万亩,可分为4个土类,6个土亚类,23个土属,91个土种。4个土类是:①褐土土类,是一种地带性土壤,又分为淋溶褐土、褐土性土和石灰性褐土三个土壤亚类,面积共计501.8万亩,约占全市不壤总面积的87.0%,是境内的主要土壤类型。②潮土土类,面积为9.1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6%。③粗骨土土类,面积为35.1万亩,约占全市不壤总面积的6.1%。④石质土土类,面积为30.8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4%。根据土壤的性能和分布情况,阳泉市土壤划分为5个主区,6个副区。

第一主区为中低山淋溶褐土、褐土性土营林护林育草防侵林牧主区,面积为147.9万亩,约占全市不壤总面积的25.6%。该主区又分为宜林副区和林牧副区,主要分布于盂县北部、郊区西部和平定县东西两翼的土石山地,海拔为700~1800米。土壤类型包括淋溶褐土,褐土性土中的砂页岩质褐土性土。

第二主区为中低山褐土性土营林育草轮为防侵培肥主区,面积为254.9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4.2%。主要分布于盂县、郊区和平定县的广大中低日区,海拔为700~1400米。土壤类型包括山地黄土质褐土性土。

第三主区为中低山丘陵粗骨土、石质土封山育草防侵保土主区,面积为66.0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1.4%。主要分布于盂县北部、郊区西部及平定县中部的土石山区、石质山区或侵蚀较重丘陵地区,海拔为750~1400米。第四主区为低山丘陵褐土性土防侵保土培肥粮果主区,面积为87.8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5.2%。主要分布于盂县东南部、郊区东部和平定县中部的低山丘陵区,海拔为500~1200米。土壤类型包括黄土质褐土性土、红黄土质褐土性土、堆垫性土、沟淤褐土性土。第五作区为沟谷盆地石灰性褐土、潮土建设高产稳产园田化粮菜主区,面积为20.2万亩,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5%。

主要分布于西烟盆地、盂城盆地、平定县城周围地区及本分主要河流两岸的二级阶地和河谷地带,海拔为350~1100米。土壤类型包括黄土质石灰性褐土、黄土性石灰性褐土、冲积潮土、堆垫潮土。

水资源

阳泉市水资源总量为15.84亿立方米/年。其中河川径流量13.82亿立方米/年(包括本河川径流量4.90亿立方米/年和外区入境河川径流量8.92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量5.43亿立方米/年(包括本地地下水资源量4.35亿立方米/年及外区入境地下水资源量1.08亿立方米/年),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量3.41亿立方米/年。阳泉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62立方米/年,略高于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46立方米/年,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400立方米/年的1/4,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

植物资源

阳泉市生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按恩格勒—吉尔格分类系统,境内常见植物达93科、437种;其中菌类植物5科、5种,蕨类植物4科、6种;裸子植物4科、11种,被子植物80科、415种(包括双子叶植物72科、360种和单子叶植物8科、55种)。各科植物中,种数最多的是菊科、豆科、蔷薇科及禾本科,这4个科共有154种;其次是百合科、伞本科、唇形科、藜科、毛莨科、茄科等。在植物品种资源中,有可供药用的植物160种以上,更有多种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阳泉市境内有森林94.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3.74%,另有四旁树2205万株。

木材蓄积量共为55万立方米。在有林地中,经济林为4.8万亩。境内有牧坡草地182.1万亩,其中可利用的牧坡草地占90%以上,青草总产量在1亿公斤以上。

动物资源

阳泉市的野生动物资源,由于森林少,环境污染严重,现有种类很少,而且越来越少。如《平定州志》记载清朝时有虎、獐、鹿,现在虎已绝迹,獐很少见到,鹿仅堞药岭寺林场等处有少量人工饲养。据调查,本分主要动物资源除昆虫外有4纲17目28科49种。其中哺乳纲5目8科14种,鸟纲8目14科27种,爬行纲3了4科5种,两栖纲1目2科3种。但全市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已知森林害虫831种;也有一些益虫,在控制害虫和平衡生态方面起重要作用。除野生动物外,全市还饲养了大量猪、牛、羊、马、驴、骡,还有鸡、兔等。

矿产资源

物产资源丰富,黑(煤)、白(铝矾土)、黄(硫铁矿)被誉为阳泉“三宝”。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共52种,其中开采价值较大的有32种,尤其是阳泉的煤、铝矾土、硫铁矿以其储藏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而驰名国内外。阳泉煤田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储量127亿吨。煤炭质地优良,灰粉小,炭化程度高,每公斤发热量达7000大卡左右。

铝矾土和耐火粘土储量达数十亿吨,矿石品位高,杂质少,结构严密,耐火度高达1750度,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硫铁矿分布面积49平方公里,储量25亿吨,具有含硫品位高,加工省燃料(含炭质),易碎不粘炉等特点。建材资源更是遍及全市,业已同“黑、白、黄”一起,成为阳泉的四大优势资源。

煤炭资源

阳泉市位于沁水煤田东北隅,境内石炭、二叠纪煤系分布于清城—荫营—平定城—张庄一线以西地区,分布面积935.44平方公里,经勘探和评价的面积达70%。境内煤炭总储量为100.77亿吨,以高变质年轻无烟煤及贫煤为主。另外,本市尚有大量风化煤、瓦斯和煤成气资源可供开采利用。沁水煤田是山西省最大的煤田。位于山西省中东部至东南部。北至盂县县城、太原市东山小返村,南至晋城市晋庙铺、阳城县台头、沁水县古洞泉,西至浮山县上东、洪洞县董家原、介休市樊王木壁及北坡,东至阳泉市、昔阳县、长治市及陵川县。

地理坐标:东径111°57′~113°40′,北纬35°00′~38°06′。煤田总面积32490平方公里,占全省煤田面积的1/2。累计探明储量7176591.3万吨,以无烟煤为主。沁水煤田占据山西省内最大的向斜构造沁水拗陷的绝大部分,其北部、东部、南部与太行山断拱相接。阳泉市沁水煤田的东北角。

铁矿资源

阳泉市境内的铁矿有内生、外生、变质三种类型。内生矿床有邯邢式铁矿,外生矿床有山西式铁矿和宣龙式铁矿,变质矿床包括鞍山式铁矿、下口式铁矿和混合岩型铁矿。另外,锰铁矿仅寿阳式一种矿床类型,属外生矿床。其中山西式铁矿分布面积200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2018万吨,适宜于小规模开采,主要矿区有盂县洪庄铁矿区、郊区五架山铁矿区等十余处;鞍山式铁矿及锰铁矿可供乡镇企业开采利用;盂县北部有大面积混合岩分布,是混合岩型矿床的找矿远景区。

铝土矿资源

铝土矿是阳泉市的主要矿产之一,主要沿阳石、平黎公路呈带状展布,分布面积200平方公里,保有储量7.1亿吨,有大型和中型矿床各9处。本市铝土矿矿石质量优良,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非金属矿产资源

阳泉市学多种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1、化工原料矿:硫铁矿、重晶石。2、陶瓷矿物原料:陶瓷粘土、紫砂陶土、高岭土、灰色粘土页岩、耐酸粘土。3、冶金辅助原料矿:耐火粘土(含高铝粘土)、熔剂白云岩、熔剂石灰岩。4、建筑材料矿产:石膏、大理石、石灰岩、浮石。5、特种非金属矿产:水晶、白云母、刚玉。

硫铁矿资源

硫铁矿是阳泉市的主要矿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清城、河底、荫营、南庄、锁簧等地,赋存面积270平方公里,保有储量2.6亿吨。

陶瓷原料矿产

阳泉市有丰富的陶瓷原料矿产,主要有以下种类:

1、陶瓷粘土:分布于郊区平潭垴、李家庄、义井及平定县维社、岔口、城关等乡镇。

2、紫砂陶土:主要分布在平定县冶西镇及郊区辛兴部分地区,估算储量75万吨以上。

3、高岭土:主要分布在郊区西南舁、荫营、白泉、鸡洼,平定县锁簧、古贝、柏井、槐树铺等处,矿体呈窝状或透镜状产出。

4、灰色粘土页岩:俗称片矸,主要分布在郊区平潭垴及太湖石村,厚1~2米。5、耐酸粘土:主要分布在平定岔口—西北口—黄沙浸一带,分布面积1平方公里,估计储量600万吨。

耐火粘土资源

阳泉市的耐火粘土包括高铝粘土、硬质粘土、半软质粘土和软质粘土,以高铝粘土为主。主要分布于阳石、平黎公路东侧,赋存面积2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5.08亿吨。

石灰岩资源

阳泉市石灰岩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赋存面积2400平方公里,一般厚40米,品位较稳定,预测储量为640亿吨。

石膏资源

分布于平定县岔口、郊区三郊及河底等乡镇,品级多为Ⅰ、Ⅱ级,估算储量在2000万吨以上。

大理石资源

阳泉市大理石主要分布于盂县北部,分布面积300平方公里,总储量为12.4亿立方米,荒料储量为6.01亿立方米。矿石品种有绿花斑、冰花红、奶油玉、孔雀、银灰、七东白、紫锦翠、棕粉等14个品种。本市大理石储量大,质量好,出荒率较高;矿体均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多数裸露于地表,适于露天开采。

参考资料

1.山西阳泉:从“煤城”到“智慧城市”·新华网

关键词: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