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公国(位于欧洲东部的一个国家)

莫斯科公国位于欧洲东部的一个国家

莫斯科公国(1283—1547年),13世纪末期由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分封而成,首都莫斯科。从14世纪初起,该公国陆续合并四周王公领地,国势渐强。14世纪20年代后,接受兴起于亚洲草原北部的钦察汗国册封,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权力,到40年代成为全罗斯最强的公国。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钦察汗国分裂后的大帐汗国,使得俄罗斯从大帐汗国独立出来,到16世纪30年代瓦西里三世时期,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其后亦宣称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直到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后,改称俄罗斯帝国。

中文名称

莫斯科大公国

英文名称

Grand Duchy of Moscow

别名

Principality of Moscow

简称

莫斯科公国

所属洲

欧洲

国庆日

1283年

首都

莫斯科

政体

君主制

面积

1707.55万平方公里

官方语言

古东斯拉夫语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

伊凡三世等

主要民族

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

常用语言

俄语

主要宗教

东正教

前身

基辅罗斯

主要城市

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

历史

莫斯科大公国

该公国是13世纪末从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分裂出来,是13世纪末至16世纪中期罗斯诸公国中最大的封建国家,首都莫斯科(建于1147年),故名。[1]由于其土地肥沃,水陆交通发达,较少受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侵袭,14到15世纪期间,莫斯科公国经济和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反抗蒙古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消灭封建割据、统一东北罗斯的中心。

莫斯科公国第一位统治者是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1276—1303),他是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幼子,其在位期间夺取了科洛姆纳,又继承了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从而扩大了公国的疆土。

丹尼尔之子尤里·丹尼洛维奇(1303—1325)控制了整个莫斯科河盆地,并向西发展至莫扎伊斯克。他接着和罗斯王公的主人钦察汗国的大汗月即别结成同盟,并迎娶大汗的妹妹,随即宣称成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允许他借此干涉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事务。

伊凡一世(1325—1340)号称卡利达(钱袋),其在位期间通过贿赂从金帐汗获得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封号,并把东正教罗斯教区总主教驻地从弗拉基米尔迁到莫斯科,为莫斯科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德米特里·顿斯科伊(1359—1389),伊凡的继承人持续不断地为莫斯科公国增加领地、人口和财富,扩张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与西邻的立陶宛大公国发生利益冲突,立陶宛人渴望压倒东斯拉夫人和他们所信仰的希腊正教(东正教),其大公Algirdas与特维尔联姻并结成同盟,于1368年、1370年、1372年三次远征莫斯科,但未能攻下这座城市,处于莫斯科和维尔纽斯之间的城市斯摩棱斯克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

他挑战大汗的权威,并在1380年于库利科沃战役中大破马麦汗的军队,尽管这场战争的胜利果实于数年后便因为脱脱迷失的远征而抵消,但他成功洗刷了莫斯科公国一直以来向蒙古人献媚的形象。1389年,德米特里在没有金帐汗国大汗的允许下把大公之位传给儿子瓦西里一世。

瓦西里一世(1389—1425在位)和瓦西里二世(1425—1462在位)统治时期,兼并了科斯特罗马公国、加里奇公国、白湖公国、乌格里奇公国、下诺夫哥罗德公国、木罗姆公国和苏霍纳河流域北部等广大东北罗斯地区。瓦西里二世经过长期的内战,打败了公国内部采邑王公的反抗,巩固了大公的地位。

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完成了对雅罗斯拉夫公国和罗斯托夫公国的兼并,并于1478年灭亡了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1480年,伊凡三世在乌格拉河战役中,迫使阿赫马特汗撤退,从而结束了鞑靼蒙古对俄罗斯人民历时238年的统治。1485年,他还兼并了特维尔公国,同年,伊凡三世采用了“全罗斯大公”的称号。

莫斯科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在位)先后兼并了普斯科夫共和国和梁赞公国,从立陶宛夺取斯摩棱斯克,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

16世纪中叶,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3—1584

在位)自称为“沙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建设沙皇专制的中央集权政体,迈出了俄国中央集权化的第一步。他对内实行野蛮残暴的政策,设立特辖区与特辖军,打击特权贵族,血洗有着自由传统的诺夫哥罗德。对外大肆发动侵略战争,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企图打通波罗的海作为俄罗斯的出海口,但在利沃尼亚战争中惨败。

1613年,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地处欧洲最东部边缘的俄罗斯统一集权国家正式形成,改名为俄罗斯帝国。

​与金帐汗国关系

莫斯科公国

1283—1480年隶属于金帐汗国,为金帐汗国的藩属国。

参考资料

1.莫斯科公国·查字典地理网

关键词:莫斯科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