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说(汉语词语)

游说汉语词语

游说,汉语词汇。拼音:yóu shuì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自己的建议、主张被采纳、实施。语出《韩非子·五蠹》:“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徼幸其后?”

中文名

游说

外文名

Lobby、canvass

拼音

yóu shuì

释义

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

注音

ㄧㄡˊ ㄕㄨㄟˋ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被采纳。

惠雪舫游说翰苑,围辅成误娶填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引证解释

指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晋朝左思 《咏史》之八:“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穰侯目视车中曰:‘谒君得天与诸侯宾客俱来乎?此辈仗口舌游说人国,取富贵,全无实用!’” 

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降及战国,士工游说,纵横家流,列於九家之一。”

泛指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主张。

汉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截矶》:“事已至此,欲罢不能,快快遣人游说便了。”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中国灭亡论》:“板垣退助忧之,乃大倡自由平等之说,奔走游说遍于国内,卒成大党,名曰‘自由’。” 

茅盾《腐蚀·十月二日》:“舜英轻轻叹了口气,似乎放弃了游说我的意思了。”

指说客。

《汉书·孔光传》:“孔光不结党友、养游说、有求於人。”

谓古代叫做“说客”的政客,奔走各国,凭着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尉缭子·原官》:“游说间谍无自入,正议之术也。”

泛指以言语劝说。

汉代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於理。”

基本含义

国内

相比较而言,在中国的游说形式主要有:

争取出席有关部门专门组织的立法或者行政政策意见听取的座谈会;

针对决策者个人及其接近者的交往与意见表达活动,这一形式所占比重较大;

利用权威媒体与权威信息收集机构提供高层领导可以阅看的内参文件。

国外

美国的游说(LOBBY)大致分三个类别:

直接游说,其例如美国农场主协会、美国制造商联合会、亚华协会、来复枪协会,它们以会员制形式存在,收取会费,很清晰地显示自己代表会员与会员所在行业或圈子的利益。

代理游说,主力是律师事务所、政治性公关公司与政策性策略公司,他们接受特定机构的委托,收取费用,用一套专业方式与社会关系网络来完成代理任务,而且他们往往有专门的注册游说人员。

倾向性游说,其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所谓独立思想库,思想库一般有一定的政策立场的倾向,例如布鲁金斯比较倾向自由主义立场,而企业研究所就比较倾向保守主义立场,捐助者也往往以此立场分类,思想库往往提供政策设计,具有游说能力,且其领导人物与主事者往往有相当社会地位与话语权。

同时也被大家贴上了比较明显的立场标签,但是他们较前两类往往更能表现出表面中立性,尽管实际上他们的资金来源与政策选择本身就有倾向性。

作用

古代社会风俗与习尚的一种。我国至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插曲封建制过渡,各国地主政权先后成立,士人聚徒讲学,传授知识,各国国君招徕并任用“贤士”,以谋富国强兵之道。

因而,持有一定政治和哲学主张的“士”,为得到统治者的信用,往往率领门徒游说于诸侯之间,陈说形势,朝秦而暮楚。一旦受到重视,即为国君之“师”、相,成为执政大臣,也有任为大夫、博士。置学宫以尊称,游说、养士和从师形成很盛的风气。

影响

秦、汉统一帝国的出现,使中国知识阶段层史上的游士时代告终,然策士游说促进了古代政治思想、辩论术、对策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游说·墨芳词典

关键词:游说